首頁 > 娛樂

多視角敘事、多色譜人物,《大決戰》實現「硬內核」的「軟傳播」

2021-07-29 03:38:59

正值建黨100週年,大批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活躍在熒屏之上,有展現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後的歷史卷軸,有以平民視角展現小人物在大時代洪流下的奮鬥史,亦有從宏觀視角譜寫重大革命歷史事件的恢弘史詩。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出品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大決戰》便是其中之一。該劇首次以電視劇的形式全景式立體式展現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史詩般呈現波瀾壯闊的中國命運大決戰。製作團隊力求以「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手法,對三大戰役進行全景式還原。為此,創作團隊查閱了大量史料,幾乎所有的情節都以真實歷史事件與真實人物經歷為出發點,下足了苦功。

與此同時,該劇又在史實正確的前提下,實現了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有機統一。既有歷史敘事的真實與嚴謹,亦有詩性敘事的虛構與想象。最大限度地拓展與年輕觀眾的互動空間,實現「硬內核」的「軟傳播」。

截至收官,據CSM全國網數據,《大決戰》全劇平均收視率1.23%,單集最高收視率1.86%,單集最高收視率1.86%,單集最高收視份額9.49%,創下近四年來央視一黃單集收視最高紀錄。更值得一提的是,同步於愛奇藝、騰訊、優酷三大商業網站播出的《大決戰》新媒體熱度一直居高不下,登頂貓眼熱度日冠23次,Vlinkage電視劇播放指數日冠16次,微博相關話題閱讀總量過10億,其中#電視劇大決戰#閱讀量超過3.5億,討論量超30萬,熱度可謂一路高奏凱歌。

全景式展現三大戰役,填補國內重大革命歷史劇空白

縱觀中國電視劇史,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眾多,以三大戰役為敘事背景的劇集也並不少見,《大決戰》作為一部新時代的創新之作,採用了一種 「全景式立體式」的敘事方式,為戰爭類的重大革命題材作品提供了新的創作範本。

該劇以1945年8月抗戰勝利到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為時間軸,用49集的篇幅涵蓋了日本投降後三國四方的利益糾葛、國民黨內部坍塌式的腐敗、解放區展開的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等更豐富的內容。

在戰爭場面的呈現上,之前很多創作者想呈現而不能呈現的大場面,這次都藉助技術手段得以實現。整部劇採用8K電影級拍攝技術,300分鐘以上的特效總時長,挖戰壕40餘公里,還原了85場戰鬥或戰役,呈現了氣勢恢宏的戰爭全景。飛機轟炸、軍艦開火、以及血肉橫飛的戰場,都在劇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呈現。

就深度而言,《大決戰》沒有停留在戰爭層面上的簡單劇情呈現,而是從政治、經濟和民生三個層面進行多維敘事,通過劇情的多線交織,揭示了戰爭走向的深刻原因和歷史必然。導演高希希希望以此回答現代年輕人的困惑,「我們生逢盛世,但是我們不知道這盛世是怎麼來的」。

在相同的歷史時空下,抓住獨特視角作為新的突破口,強化劇集的競爭力,無疑是《大決戰》讓觀眾耳目一新的關鍵一環。

歷史敘事與詩性敘事二者兼顧,與觀眾形成最大共鳴

如今,多視角敘事逐漸成為革命歷史影像融合主流話語、達成公共認同的一種重要的創作趨勢。然而,如何平衡主流文化與市場邏輯、創新開拓類型邊界,仍然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必須進一步探索的創作命題。

不難發現,在敘事上,《大決戰》秉持了歷史敘事的嚴肅性,以史實為依據,對三大戰役這段歷史進行了真實還原。而另一方面,它也絕不是紀錄片式的講述,而是發揮了影視作品的藝術創作功能,以沉靜的筆墨和豐沛的想象打撈起那些散落在民間的歷史碎片,用一組組既清晰又生動的生命群像為三大戰役的崢嶸歲月,書寫下最真誠的註腳:歷史不只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領袖人物寫就的,也是那些最平凡卻最偉大的人民英雄用生命和鮮血寫就的。

《大決戰》在遵循史實的基礎上,發揮詩性敘事的虛構想象,展現出革命歷史的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倫理,讓觀眾在充滿人氣的細節中觸摸歷史真實。

例如,王福民和房天靜兩個都曾是國民黨部隊的兵油子,他們不知道為誰打仗,整日畏縮在戰壕裡不敢開槍,更不敢衝鋒,甚至連排長犧牲了都無動於衷,還三番五次地商量著怎麼逃跑。這種「吃誰家糧就當誰家兵」的僱傭思想和逃兵思想,從側面反映了當時國民黨軍隊普遍存在的思想混亂、紀律渙散等問題。

而一場「訴苦運動」讓王福民、房天靜意識到他們是為何為戰,為誰而戰,後來,王福民五次負傷不下火線,在南滿臨江戰役犧牲時,還不忘叮囑房天靜「跟著黨走,堅持住,別落下」。

還有在遼瀋戰役中要幫全天下的爹守好地的樑士英;淮海戰役中冒著槍林彈雨,只為了讓戰場上的孩子吃口熱乎包子的老發叔;原以為能過上好日子,卻被反動勢力不斷迫害的窮苦百姓喬三本;驗證「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 用小車推出來的」,深刻詮釋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王翠雲……《大決戰》是在歷史大事件的縫隙中找故事,讓這些或真實或虛構的小人物的真實情感自然流淌,讓他們的故事照亮了歷史,也照亮了現實,使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

多色譜的人物塑造,以人見史

不難發現,《大決戰》的創作精髓除了宏大的格局與視野之外,更多就體現在小人物的敘事視角與個體命運的呈現上,劇中每一個小人物的命運與國家命運乃至於歷史走向都有機地牽繫在了一起,讓很多看似蒼白的歷史寫實影像多了幾分感性,甚至開始煥發了人性化的魅力。而相比於傳統主旋律影視劇對歷史人物臉譜化的刻畫,《大決戰》力爭最大程度還原正反面人物的真實與人性的一面。

唐國強、劉勁、王伍福、郭連文、王健、劉之冰、盧奇、谷偉、郭廣平、於和偉、林永健、邵兵、王亞楠、李健、王挺、王勁鬆、劉濤、邢岷山、霍青、趙亮、陳逸恆、何晟銘、李強等串系起多達幾百位的歷史人物,通過豐富多彩的人物,呈現宏大的戰爭中一個個鮮活的個體,讓觀眾可以以人見史。

全劇的開篇以抗日戰爭結束,國共談判為背景,明知談判是假,平生第一次坐飛機的毛澤東還是坐上了延安飛往重慶的飛機,看起來有點兒緊張。按照禮節蔣介石本來要去機場迎接,可去機場的途中他還是找了藉口不想前行。蔣介石從來就看不起「草莽出身」的毛澤東,去機場迎接怕是長了別人氣勢,丟了自己的面子。但是隨著戰局的不斷變化,蔣介石從前性格中的陰鷙和犀利,也逐漸萎蔫了。由於向來都任人唯親,這讓他在遼瀋戰役期間痛食惡果,衛立煌等軍政要員不再聽其指揮,但他還要和顏悅色、低眉順眼地小心安撫,頗有幾分悲涼之感。

而對革命領袖的塑造上,《大決戰》將偉人去「符號化」,在體現人物的精神高度與革命情懷之餘,更深挖了人物的內心情感,通過對點滴小事的呈現,展現出普通人的煙火氣息。例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等革命領袖會圍著餐桌包餃子,嘮家常。

在塘沽軍港國民黨軍集結到毛澤東院子的一場戲中,毛澤東的院落與普通農家別無二致,石碾、玉米,一派生活氣息。這無疑隱喻了毛澤東等共產黨領導始終與人民站在一起。從歷史人物的塑造中,我們不難感受到在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過程中,共產黨走向勝利的必然。

總體而言,《大決戰》從高處著眼低處著手,在縱橫捭闔的宏大敘事中,不乏細膩的表達和人文情懷的輸出。在當今觀眾對電視劇過度娛樂化日益厭煩,迴歸嚴肅審美的當下,《大決戰》不走捷徑的嚴謹創作態度令人尊敬,而時間也終會證明,這部匯聚臺前幕後所有創作者的心血之作將會成為新時代文藝創作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其歷史意義與人文價值值得後人書寫與記憶。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