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英國人拍的國產片,竟然還不錯

2021-07-30 03:33:05

世界上最窮的國家是哪個?

很多人可能都以為是印度,尼日利亞。

但很多人不知道,1990年,中國的貧困人口數據開始記錄時,我國曾憑著龐大的人口基數登頂。

霸榜12年。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1990年,中國有7.5億人生活在國際貧困線之下,也就是全國差不多三分之二人口每日收入低於1.9美元,屬於絕對貧困人口的範疇。

一直到2012年,我國的貧困人口總數才被印度超過。

在很長一段時間,貧窮都是一種主流。

大多數人無論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生活中,都指向了同一種目的——

脫貧

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的。

《柴米油鹽之上》

2021算得上是一個轉折性的年頭,值得記錄。

百年之際,全面小康。

有意思的是,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卻是一個英國人——柯文思(Malcolm Clarke)

一個拿過2次奧斯卡,16座艾美獎獎盃的男人。

一個和西方主流意識形態不太一樣的導演。

他用一種平和的視角記錄了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變遷。

不迴避貧窮,不唱讚歌,尊敬地客觀地記錄著每一個奮鬥著的普通人。

右:科文思

說起為什麼要拍這部紀錄片,可能要從他本身的職業經歷說起。

作為一個紀錄片導演,早在1982年,他就來過中國。

當時,從從上海出發環遊全中國,一共歷時9個月,還去了新疆、西藏。

40年前的中國,大多數地區都是相對貧窮的,那時候,他被安排住在北京大飯店,人們都騎著單車上下班,長安街上到處都是自行車清脆的鈴聲,小汽車難覓蹤影,而在農村地區,貧窮狀況更普遍。

但是,僅僅是2012年之後的8年多,中國近1億人成功擺脫貧困。這個數字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沒啥感覺,但,世界上超過1億人口的國家只有12個。

就是說,我們讓一箇中等體量國家的全部人口從赤貧的狀態走了出來。

中國40年的變化,讓柯文思相當吃驚。

這片土地上,有著紀錄片導演最求之不得的素材。

這一次,他將鏡頭對準了雲南山區的村支部書記、走出山村的女卡車司機、傷病纏身的雜技演員、由砍柴少年白手起家的民營企業家……

四個故事的主角,曾經全都是社會底層。

直到今天,他們中的部分人也不能說過上完全富裕的生活。

但是,你能從這個他們身上,看到萬萬千千的中國人是怎麼從一無所有的生活中突圍出來的。

不同的人物,不同視角的社會圖景。

一個人的聲音。

再到一群人的聲音。

琳寶,一個95後的農村女青年。

在貨車司機這個行當中,大多都是男人。

但是,琳寶卻幹上了這門「男人行當」。

每天晚上11點,當大多數人正要入睡的時候,她一天的工作剛剛開始。

她檢查車況、上車、啟動、掛檔、打方向盤,接下來,巨大的重型卡車緩緩開動起來,龐大的車體和她不到一米六的身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她跑的線路,是溫州到泉州。

520公里路程,要跑上8個多小時才能到。

兩天一個往返,生物鐘一直顛倒,沒有休息日,有時候吃住都得在車上。

她,曾經是一名順從命運的女性。

小時候,她的家裡相當貧困。

她沒有零花錢,別的小朋友吃辣條,她只有可憐巴巴地望著其他的孩子「給我嘗一根可以嗎,明天還給你。」

然而,她根本沒有可以還的東西。

再長大點,家裡也不準備讓她繼續讀書,她只能回家務農。

很小的時候,家人在沒人問過自己的意見的情況下,將她嫁給了一個男人,收穫是6000元的彩禮。

在婆家,早上五點就要起床做農活,吃的是白水泡飯。

貧窮,不僅耗盡父輩的一生,也將她的青春年華散進黃土。

她不甘。

她也應該像電視劇裡那些女孩子一樣,穿著漂亮的衣服,有一個像樣的家,有一輛不錯的汽車.......

於是,她做出了人生中第一次抗爭。

離婚。

她帶著500塊錢前往杭州,在火車上,還不幸地被人偷走錢和身份證,她求著一家麵館的老闆娘收留她,於是,她有了第一份城市裡的工作。

在攢夠第一筆錢後,她返鄉辦理了身份證。

然後,徹底離開家鄉。

她知道,要是不離開,這個地方就會像黑洞一樣將她吞噬。

再後來,她遇到新的老公。

對方,是一名卡車司機,也是在對方的影響下,她也開始做起了長途司機這行。

那時的他們,幸福得不得了。

即使是兩人跑的路線完全不同,一人跑泉州,一人跑荊州,沿海和內陸之間隔著千山萬水,但是兩人日夜兼程,約定每個星期在一箇中轉站見上一面。

兩個人的奮鬥,也有了結果。

他們買了一輛有著「四個圈圈」的奧迪汽車,同時也約定著,再辛苦點,再努力一點,早點買個房子。

但是,第二段婚姻的問題接踵而至。

因為她曾經生育過,因為她無法放下孩子。

同時,重組婚姻這件事,在農村裡接受度也是很低的,要面對很多人的口舌,不久之後,她和第二任老公的婚姻也慘淡落幕。

在很多90後還沒結婚的時候,95後的琳寶已經有了兩段婚姻。

在外人眼裡,她不夠成功。

但是,她足夠勇敢開闢自己的新生活。

她的每一次離婚,都是一次勇敢的,和過去決裂的旅程。

每條路上,她都在喊著「我不」!

曾經,老公因為安全問題要陪著她跑長途,她拒絕了。

後來,老公讓她放棄開車,她再次拒絕。

「我才不要在家裡給你帶娃娃。」

反抗生活的過程,也是一條反哺的過程。

既是離了兩次婚,帶著孩子生活,她也再不是那個山溝溝裡,吃著白水泡飯的女孩,她奔赴於祖國山河,為自己的第一座房子奮鬥。

中國的女卡車司機,有126萬人。

某種程度上,她們都是生活在主流視野之外的人。

安穩的作息,舒服的環境,所有女性期待的日常和她們無關。

琳寶這個人物給我們為理解這群人打開一扇窗戶。

她們是舊時代中的不幸者,或受制於家庭父母,或受制於教育水平,或受制於經驗見識,無法再在社會的階層中更進一步。

但是,她們一直在說「我不」。

你們說女人不該做司機,我偏不。

你們說女人要在家帶孩子,我也偏不。

個體的抗爭力量中閃耀著無窮的向上生長的動力,這種力量帶領琳寶們脫離貧窮。

這是一個人的奮鬥史。

當然,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一群人的奮鬥。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抗爭。

劇集第四集,說的是鄧德庚的故事——

申通的董事長。

他是區域經濟騰飛,行業興起的代表人。

1997年,他加入了申通,幾個人在金華的一家招待所辦公,為了爭取業務,他們在送件時效上要做到更優。

那時候,一封從金華到上海的信件物品,基本要走3到4天,但是申通一天之內能送到。

因為,靠的是腳。

客戶早上八點半上班,他就在樓下等著,一天收件下來到了晚上,再坐火車或者汽車去送件,後來業務發展到義烏,義烏市外貿局都覺得不錯,直接催申通到義烏設點——「不用營銷,我們幫你們找客戶」。

沿海一代的城市,外貿業務比較多,90年代的民營快遞幾乎都是靠著寄送時效性要求很強的外貿單起家。為了將快遞準確送達,很多快遞員都隨身攜帶地圖,半年內翻爛好幾張。

中國民營快遞在浙江,浙江快遞在桐廬。

最早一批做快遞的人,幾乎都是桐廬人。

村子裡的長輩們之間打個招呼,那些沒有合適工作的年輕人就能迅速入行。早期的快遞行業沒有物流信息,收件派件最需要誠信,同鄉便是知根知底的戰友。

老闆們不用擔心熟人偷件丟件。

在這個有幾十萬人口的小縣城,年輕人幾乎都是快遞行業的從業人員,這些人再發動身邊的親人朋友。

為了生活,他們做了一次大膽的選擇。

因為在90年代,民營快遞算得上是黑產業。

舊郵政法規定了,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質的物品由郵政企業專營。

因為沒有身份,民營快遞就像游擊隊一樣,常遭郵政的圍追堵截,快遞員就把快件塞在腰上來躲避檢查……一旦被盯上,會被開出一萬塊到幾萬塊的罰單。

但就在這樣的環境裡,民營快遞業還是逐漸生長了起來。

一個村落接著一個村落,一個區域連接另一個區域。

一個行業崛起了。

他們的份額越來越多,話語權也越來越大。

2009年,新郵政法出臺了,民營快遞行業通過強大的自生生長力量,改變了當時現行的政策法規。

1991年到1997年,浙江省的個體工商戶由100.3萬戶增至153.2萬戶,私營企業由1.1萬家增加到9.2萬家。

英國有一句俚語:「不打破雞蛋,就做不成煎蛋卷」。

富裕之路是一條充滿抗爭的道路,甚至是一條破釜沉舟的道路。

從琳寶的離婚故事,再到鄧德庚所折射的浙江一代快遞業發展的故事,正是一些普通人脫離貧苦生活的兩種方式。

一個人,挑戰傳統,創造崗位。

一群人,挑戰體系,萌生行業。

從一個點,到一條線,再到一個面,我們看到了中國鉅變之下的個體力量。

1990年到2021年,有7億左右人口從貧困的狀態中脫離出來,30年裡,每個走到今天的中國人,都主動或被動經歷了非凡的自我突破。

個體影響行業,行業影響政策。

隨之,地域發展,經濟崛起。

本為了柴米油鹽的人,都成了柴米油鹽之上的人。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