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為什麼仙俠劇越來越難看?只說3點足矣

2021-08-05 16:31:43

一部又一部。

一部又一部的仙俠劇,像印刷機裡的紙一樣,不停地被打印出來。

但同時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多。

仙俠劇看似迎來了雨後春筍的美好時代,有資本有市場,實際上卻和最開始的仙俠越來越遠。

越來越難看了。

是相當一部分人對當今仙俠劇的評價。

為什麼會變成如此境地?

①演員

仙俠劇起源於《仙劍奇俠傳》

裡面的演員,胡歌、劉亦菲、彭于晏,那時候都是都是新人演員,他們被選擇,是基於角色。

所以很多年後回看,胡歌的李逍遙,劉亦菲的趙靈兒,那都是沒有第二個人能夠超越的。

彭于晏也很爭氣,他從一個客串演員演成了主要配角,後來成為了電影咖,並且是敬業演員的代表。

再看如今。

資本可就不管什麼角色和演員的契合度了,只管演員有沒有流量,能不能帶來觀眾。

當演員比角色重要。

角色就可以根據演員的特色而改變。

這也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仙俠劇人設差不多,因為角色不重要,演員有流量就行;

越來越多男主角氣質高冷話少,因為這樣不需要演技,只需要裝裝樣子,臺詞還沒那麼多。

《千古玦塵》的時候,片方知道流量演員這招行不通了,便找來了電影咖周冬雨。

實力派!這下你們滿意了吧。

可口碑還是不行。

首先是選角還是沒有考慮角色的特點,以為找個實力派就能解決問題,結果害得周冬雨也被批評;

然後就是,問題不只是出在「演員」兩個字而已。

②文本

《仙劍1》《仙劍3》兩部劇集的改編,當年爭議是非常大的。

唐人影視對遊戲原著的改動非常大,原著黨的吐槽不亞於如今對小鮮肉演技的吐槽。

但為什麼多年後卻仍然能被奉為經典?

有了越來越爛的仙俠劇作為比較,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還是其次。

最重要的還是起碼這兩部留住了「仙劍」的內核。

也就是「仙俠」的內核。

胡歌成為了仙俠的代言人,一方面是他的個人魅力,另一方面他扮演的兩個角色,都是滿滿的俠味。

而俠,和武俠一樣,是仙俠的魂。

沒有俠,金庸的那些武功招式會失去意義;

沒有俠;什麼御劍飛行,萬劍訣,都會變成一堆破銅爛鐵。

李逍遙和景天都是凡人。

前者做夢想成為大俠,卻不懂如何成為大俠。經歷了一系列的冒險,才學習到了各種仙術,領悟到了什麼是俠,成為了仙俠;

後者不想做大俠,只想當個俗人。可是命運把他推向了一條和他個人意願截然不同的道路,就像《教父》裡的邁克一樣。他做出了犧牲,成為了仙俠。

也不知道後面是不是因為不想重複,所以越拍就越離「人」越遠,動不動就是上古神仙,一出生就是有著特殊能力,揹負拯救天下蒼生的責任。

然後又覺得講這個太空洞乏味,然後就給神仙們加入了七情六慾,搞得是仙不像仙,人不像人。

總之,越拍就離「俠」這個字越來越遠,以為搞點什麼宏大的世界觀設定就是仙俠。

仙俠劇失去了最為核心的俠義精神,淪為了一群神仙為了拯救世界而拯救世界,還順便談談戀愛的神仙偶像劇。

味道就變了。

甚至可以說《古劍奇譚》之後就根本沒有仙俠劇了。

以前的作品有成功的遊戲故事作為文本,慢慢變成了以網文為主的文本。畢竟網文比遊戲更容易產出,能夠迎合越發龐大的市場體量。

可網文終究是網文,真正優秀的鳳毛麟角。

多數都只是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不能根植於生活的作品,便難以打動人心。

難以打動人心,便會食之無味,棄之也不可惜。

③受眾

其實也不能完全怪片方。

片方只是商人,提供受眾需要的商品。

如果越拍越爛的仙俠劇不賺錢,那根本就不會越拍越多;

只能說這種類仙俠題材相比其他題材更有市場,所以才越來越多。

只不過當作品只懂得生搬硬套之後,以前的那一批觀眾早就放棄了。

《軒轅劍之天之痕》、《古劍奇譚》,覺得沒意思了,也就不看了。

誰知後面的更沒意思,直接絕望了。

同時一批新的年輕觀眾群體湧入了進來,他們被仙俠世界的天馬行空所吸引。

但要年輕觀眾去理解「俠」,那就有些勉強了。

那隻能去美化「仙」,去博取觀眾的眼球。

於是演員都是帥氣漂亮,佈景道具各種美不勝收,特效不可否認也越來越好。

偶像劇套路是年輕人普遍喜歡的,這一點過了幾十年都沒怎麼變,那就加進去。

最後,類仙俠劇就越拍越糟糕,成了如今這副德性。

還有老一批的觀眾不習慣付費,新一批的觀眾接受付費,那片方更願意拍給那一波人看,接受哪種群體的審美,結果不言而喻。

又是什麼決定了年輕群體的審美?

那問題就涉及到更多方面了。

餘不一一。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