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

48萬!百度推出全球最便宜RoboTaxi,賺錢能力2倍於人類網約車

2021-06-17 23:33:24

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Robotaxi商業化的最後一道難關在中國被攻破。

單車成本48萬,直接將之前Robotaxi百萬起步的成本腰斬!

這波「降價」,來的猛烈又突然,一直以來受制於成本而進展緩慢的Robotaxi商業化,瞬間被盤活。

車,來自百度Apollo和北汽ARCFOX極狐汽車的合作:Apollo Moon。

專為共享出行場景定製,而且前裝量產

有了這樣的條件,Robotaxi的賬本演算法完全不一樣了…

Apollo Moon,一輛怎樣的車?

Apollo Moon,已經是百度第五代無人車,用了北汽ARCFOX極狐的αT做基礎,集成了Apollo的自動駕駛套件。

成本控制到50萬以內,核心就在於這輛車和其他任何乘用車一樣,也是在車企生產線上誕生,徹底改變以往Robotaxi「車庫改裝」的形式。

Apollo用在這款車上的自動駕駛套件包括2個鐳射雷達,一個在車頂環視,另一個在車頭牌照駕下方,作為系統冗餘。

此外,車身周圍一共有13個攝像頭、5個毫米波雷達,配合Apollo雲端,最高可達到800TOPS算力。

底層演算法框架,Apollo Moon採用「ANP-Robotaxi」架構,與普通乘用車上的自動駕駛資料共生共享,達到資料閉環。

同時,Apollo Moon還具備全感測器及計算單元冗餘,完備的失效檢測及降級處理策略。

整車實現L4級自動駕駛能力,這一點其實在Apollo首鋼園運營的上一代Robotaxi上已經實現。

但Moon這一款車,百度稱效能比上一代提升10倍,複雜城市道路送達成功率高達99.99%

百度自動駕駛技術部總經理王雲鵬直接形容它為「萬無一失」。

谷歌旗下的Waymo,也早就實現L4級功能Robotaxi上路,但「萬無一失」卻不敢擔保。

百度這樣表述的根源,在於其Robotaxi方案中的5G雲代駕

世界各地自動駕駛測試、運營中的事故,以及商業化推進的艱難,都說明即使是L4、L5這樣的高階自動駕駛,仍然有系統無法處理的corner case。

5G雲代駕,其實是當下解決類似問題,讓普通人儘快享受自動駕駛技術紅利的最好方案。

ADS全程線上,過不去的坎讓遠端「司機」幫一把,乘客的體驗依然絲滑。

不久前世界通用的SAE自動駕駛分級標準正式加入5G雲代駕相關條目,也意味這項技術被「正名」。

Apollo Moon專為共享無人車設計,在乘坐體驗上,也是最大程度向「打車的人」傾斜。

首先是車頂的螢幕,接車時乘客能定製顯示資訊,避免找車困難,而且顯示屏也能與路人互動,保證行車安全。

此外,車上還有四門鎖獨立控制、上下車動態身份認證、後排乘客狀態檢測等安全相關功能;便利性上,後排乘客安全帶提醒、語音互動、APP控制空調車窗、智慧車門等等都沒落下。

怎麼體驗?

和五一假期開始在首鋼園運營的Robotaxi一樣,到試運營地點用App或小程式就能約車。

初期一單30元,但剛加入Apollo負責商業化運營的前首汽約車CEO魏東,最新明確了現階段的目標是培養使用者接受度,所以大概率車費會以各種優惠券方式抵扣。

怎麼樣,白嫖共享無人車走一波?

48萬,意味著什麼?

共享無人車進入下半場

所謂「下半場」,毫無疑問是Robotaxi商業化落地,跑通盈利模式。

Apollo Moon既是下半場領跑,也是自動駕駛商業化的里程碑。

為什麼這麼說?

Robotaxi描繪的共享無人出行前景很誘人,但真正做起來才發現艱難。

原因無他,太貴。

Apollo Moon之前,絕大部分Robotaxi無論測試還是運營,都是先買來成品車,再把自動駕駛套件加裝上去。

單單是鐳射雷達,此前就有「一線一萬塊」的說法。

所以單車硬體成本動輒100萬、200萬很正常。

這就限制了Robotaxi運營上量,不光是營收減少,路測里程增加也相對緩慢,技術迭代速度也被「鎖死」。

技術更新慢,更加拖慢成本下降步伐,形成一個負迴圈。

外媒TheInformation調查摸排後給出的估算是,像Waymo這樣的公司每年至少要花掉10億美元

Waymo尚有谷歌輸血,但像Uber、Lyft這樣的公司的自動駕駛業務已經被淘汰出局。

所以,低成本是Robotaxi商業可持續的前提。

Apollo Moon成本價48萬,已經進入乘用車乘用車成本範圍。

而且這一代自動駕駛套件所謂能力提高10倍,一個重要指標就是保證硬體20000小時內不出現失效。

這就意味著Apollo Moon至少保證5年可靠運營。

所以Robotaxi的賬,從Apollo Moon開始有了新的演算法:

成本50萬,月成本8000元左右,已經與當下網約車持平。按照平均每月營收2萬,2年半就能平衡車輛硬體成本,5年運營週期可盈利70萬。同樣條件下,網約車這五年的營收,必須減去每月1萬左右的司機人工成本,盈利銳減一半。

更不用說Robotaxi可以晝夜不停的拉活。

所以48萬的成本,是開啟Robotaxi商業化的第一把鑰匙。

那麼,為什麼偏偏是Apollo Moon能把成本降下來?

成本問題,歸根結底還是技術問題。

目前百度Apollo的路測里程已經超過1200萬公里,還有超過十億公里的模擬里程。

此外,目前百度在中國3地開啟的共享無人車運營,每天就能貢獻4萬公里的資料。

當然,賬面數字並不能完全解釋技術優勢。百度Apollo的另一個獨特之處在於平臺的開放靈活。

第一是方案靈活,演算法框架可以在不同感知方案間調整,無論是純視覺、一個鐳射雷達、數個鐳射雷達等等都能適應。

這樣的積累,可以避免百度Apollo掉進因技術不足而陷入「堆硬體-漲成本」的困境。

第二是開放。Apollo的技術,不但用在自家的共享無人車,也和各個車企合作,將L4功能降維釋放到量產車。

而ANP-Robotaxi架構,實現兩種場景自動駕駛資料共生共享,互相磨鍊,技術迭代被大大加速。

資料積累帶來的就是AI能力的快速迭代,百度Apollo自然能成為全球第一批完全去掉駕駛員上路的Robotaxi企業。

開放的平臺,又讓Apollo能充分調動產業鏈合作伙伴,在前裝量產方案中選擇最「物美價廉」的供應商。

所以,Robotaxi的成本在中國被打下來,是Apollo技術、平臺積累和中國工業製造能力以及完備供應鏈共同作用的結果。

百度還明確,未來每2年,就能推出一代Robotaxi,依然是「能力強10倍,成本降一半」,而且還有「3年30城3000輛」的推廣計劃。

細究網約車平臺,他們對出行的改變,其實是支付方式,核心的服務模式,並沒有改變。

所以,有了剛才對無人共享出行成本、體驗的概念,不難意識到,網約車平臺、出行產業很快就會迎來劇烈的改變。

Robotaxi的兩塊試金石

Robotaxi商業化,有兩塊試金石。

一是成本,前裝量產是必須的,改裝車成本高、上量慢。

二是安全,去掉安全員同時,還要保證可靠性。本質是企業技術積累。

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滿足這兩個條件,目前全球範圍只有百度。

百度五代共享無人車Apollo Moon,硬體成本已經逼近網約車、專車,而運營成本,理論上已經勝出。

安全方面,百度Apollo與Waymo的去安全員不同,單車智慧+雲代駕的模式更安全可靠。

無論是出行服務提供商還是消費者,對他們來說更便宜更安全的Robotaxi,顯然「誘惑力」巨大。

這樣的里程碑,深刻意義更在於對出行產業的顛覆。

首先衝擊網約車公司,既包括網約車公司試圖利用平臺發展無人駕駛的策略,也包括當下盈利的主業務。

其次是其他瞄準Robotaxi的企業,用技術降成本、成本再推動商業化的硬性要求,越來越迫切。

畢竟自動駕駛不能一直燒錢下去,越早實現break even,才越能吸引更多「熱錢」。

因為只有那些技術和商業化「兩條腿走路」的公司,才有可能站到自動駕駛的終局。

百度Apollo如今把Robotaxi成本壓到50萬級別,對於其他選手來說,壓力巨大。

自動駕駛競爭淘汰,隨著Apollo Moon的面世,突然加速了。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