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

打破迷信,華為P50Pro、小米11Ultra、Mate40Pro、iPhone拍照橫評

2021-08-16 03:13:47

今年大家都等著國產旗艦的CMOS大戰,等著1/1.12英寸的三星GN2大戰1/1.18英寸的IMX800。但7月29日的華為釋出會並未出現P50 Pro+。而華為P50 Pro則改用了1/1.56英寸主攝,配以4000萬畫素的黑白副攝、3.5倍的6400萬畫素長焦和常規1300萬畫素超廣角。

我們現在就對比一下華為P50 Pro、Mate 40 Pro(IMX700)、小米11 Ultra(GN2)、iPhone 12 Pro Max的拍照。

本次拍照對比,為測試長焦,所以分成「主攝、超廣角、3.5倍、5倍和10倍變焦」5個部分。15個測試場景,最後選取了64組樣張,每組樣張下方都有中央放大圖以供「數毛」。

所有手機是自動模式,對焦點都是畫面正中央。

規格對比

華為P50 Pro的主攝和超廣角硬體規格降低了,但長焦反倒增強了。之前只有中興用過6400W的1/2英寸感測器做長焦,但華為是給了3.5倍的潛望式鏡頭,用於覆蓋3.5倍到100倍,等效90mm到2700mm。

整體規格方面,最強的依然的小米11 Ultra,其次是Mate 40 Pro和P50 Pro,iPhone自然是萬年墊底(果粉:只有低人一等的硬體,才能襯托出高人一等的演算法,這是厚度和拍照的完美平衡)。

主攝對比

華為Mate 40 Pro和P50 Pro的主攝CMOS不同,但維持裁切畫幅的設定。主攝預設輸出裁切成等效27mm,而實際焦距是等效23mm,對應0.8倍變焦。

等效26mm的iPhone,因鏡頭視野小,辨析力本應是最有優勢的。而華為和小米都是等效焦距接近的大廣角鏡頭,只是前者做了數碼裁切。

主攝,日間場景1

主攝,日間場景1,中央放大

主攝,日間場景2

主攝,日間場景2,中央放大

主攝,日間場景3

主攝,日間場景3,中央放大

主攝,燈光場景1

主攝,燈光場景1,中央放大

小米的降噪演算法把木紋都抹得差不多,但卻保留了部分沙發方格布料的細節。而兩臺華為都AI出豐富的木頭紋路,但沙發布面的紋理卻和實際完全不同(最後的10倍變焦樣張中,能看到該場景的實際情況)。

主攝,燈光場景2

主攝,燈光場景2,中央放大

主攝,燈光場景3(RYYB偶爾還是會放飛自我)

主攝,燈光場景3,中央放大

主攝,燈光場景4

主攝,燈光場景4,中央放大(小米HDR的色彩細節至今難有敵手,但測光和白平衡會偏)

主攝,燈光場景5

高光處只有P50 Pro和小米11 Ultra能保留下來。老固件的Mate 40 Pro應該也可以,但現固件不行。

主攝,燈光場景5,中央放大

主攝,燈光場景6

主攝,燈光場景6,中央左側放大

主攝,燈光場景7,中央放大

主攝,燈光場景8

主攝,燈光場景8,中央放大

主攝,弱光場景1

主攝,弱光場景1,中央放大(只有兩臺華為展現出水滴的質感)

主攝,弱光場景2

主攝,弱光場景2,中央放大(小米測光明顯過高,但又是小米的高光色彩細節solo)

主攝,弱光場景3(只有小米11 Ultra和Mate 40 Pro能保留左下角暗部的木臺階細節)

主攝,弱光場景4,中央放大

主攝,弱光場景5

主攝,弱光場景5,中央放大

主攝,弱光場景6

主攝,弱光場景6,中央放大

主攝,弱光場景7

主攝,弱光場景7,中央放大

主攝,弱光場景7,中央上方放大(P50 Pro終究是底小一些,贏不了Mate 40 Pro)

超廣角對比

超廣角,日間場景1

超廣角,日間場景2(P50 Pro的超廣角視野接近iPhone,略小於小米11 Ultra)

超廣角,日間場景1,中央放大

超廣角,日間場景2,中央放大

超廣角,日間場景3

超廣角,日間場景3,中央放大

超廣角,日間場景4,中央放大

超廣角,燈光場景1

超廣角,燈光場景1,中央放大(光線變弱,iPhone徹底掉隊)

超廣角,燈光場景2

超廣角,燈光場景2,中央放大

超廣角,燈光場景3(這個場景只有P50 Pro白平衡飄了)

超廣角,燈光場景3,中央放大

超廣角,燈光場景4

超廣角,燈光場景4,中央放大

超廣角,燈光場景5

超廣角,燈光場景5,中央放大(光線變弱,iPhone徹底掉隊)

超廣角,燈光場景6(留意高光處的HDR效果)

超廣角,燈光場景6,中央放大

超廣角,燈光場景7

超廣角,燈光場景8,中央放大

超廣角,燈光場景9

超廣角,燈光場景9,中央放大

超廣角,弱光場景1

超廣角,弱光場景1,中央放大

超廣角,弱光場景2

超廣角,弱光場景2,中央放大

超廣角,弱光場景3

超廣角,弱光場景3,中央放大

超廣角,弱光場景4

超廣角,弱光場景4,中央放大

超廣角,弱光場景5

超廣角,弱光場景5,中央放大(P50 Pro的AI搞出反效果了)

3.5倍變焦對比

華為P50 Pro的3.5倍長焦專場,勝在全畫面都是3.5倍滿辨析力。Mate 40 Pro和小米11 Ultra都是主攝+5倍超長焦「補貼」畫面中央細節,中央部分其實是3.5倍對5倍,但填補區域有限,且弱光下不可用。

3.5倍變焦,日間場景1(P50 Pro長焦預設輸出1600W照片,比常見的1200W大一圈)

3.5倍變焦,日間場景1,中央放大

3.5倍變焦,日間場景2

3.5倍變焦,日間場景2,中央放大

3.5倍變焦,日間場景3

3.5倍變焦,日間場景3,中央放大

3.5倍變焦,日間場景4

3.5倍變焦,日間場景4

3.5倍變焦,日間場景5

3.5倍變焦,日間場景5,中央放大

3.5倍變焦,燈光場景1

3.5倍變焦,燈光場景1,中央放大(光線變弱後,P50 Pro的優勢開始顯現)

3.5倍變焦,燈光場景2

3.5倍變焦,燈光場景2,中央放大

3.5倍變焦,燈光場景3

3.5倍變焦,燈光場景3,中央放大

5倍變焦對比

5倍變焦,日間場景1

5倍變焦,日間場景1,中央放大

5倍變焦,日間場景2

5倍變焦,日間場景2,中央放大

5倍變焦,日間場景3

5倍變焦,日間場景3,中央左側放大(P50 Pro實際畫面細節和Mate 40 Pro接近,但沒有那麼強的銳化)

5倍變焦,日間場景3,中央放大

5倍變焦,日間場景4

5倍變焦,日間場景4,中央放大

5倍變焦,日間場景5

5倍變焦,日間場景5,中央放大

5倍變焦,日間場景6

5倍變焦,日間場景6,中央放大

5倍變焦,燈光場景1

5倍變焦,燈光場景1,中央放大(光線變差後,5倍變焦間的差距拉大)

5倍變焦,燈光場景2

5倍變焦,燈光場景2,中央放大

5倍變焦,燈光場景3

5倍變焦,燈光場景3,中央放大

5倍變焦,弱光場景

5倍變焦,弱光場景,中央放大

該場景光線太弱,Mate 40 Pro和P50 Pro都無法觸發長焦,實際上是主攝裁切。而小米11 Ultra的IMX586長焦依然堅挺,測光偏暗,但其實是最接近肉眼所見的,也是唯一能看明白木板寫什麼的。

10倍變焦對比

10倍變焦,日間場景1

10倍變焦,日間場景1,中央放大

10倍變焦,日間場景2

10倍變焦,日間場景2,中央放大

10倍變焦,日間場景3

10倍變焦,日間場景3,中央放大

10倍變焦,燈光場景1

10倍變焦,燈光場景1,中央放大

10倍變焦,燈光場景2(可以對比最上面的主攝樣張,看看AI處理和真實沙發紋路的差別)

10倍變焦,燈光場景2,中央放大(小米的白平衡飄哭了)

10倍變焦,燈光場景3

10倍變焦,燈光場景3,中央放大

10倍變焦,燈光場景4(該場景iPhone連拍幾次都無法合焦)

10倍變焦,燈光場景4,中央放大

10倍變焦,弱光場景1

10倍變焦,燈光場景1,中央放大(5倍長焦IMX586教大家做人)

10倍變焦,燈光場景2

和5倍變焦時不同,10倍變焦時兩臺華為又重新啟用長焦鏡頭了。乍眼看是Mate 40 Pro觀感最好。

10倍變焦,燈光場景2,中央放大

(但實際上兩臺華為在降噪之後,都有明顯的AI處理,木板字型被扭曲,並出現了不知真假的木紋細節)

總結

iPhone 12 Pro Max:經過一年的打磨,除獨步天下的鏡頭眩光,暗部容易黑死,噪點抹不乾淨之外,主攝表現極其均衡,有最準的白平衡,相對準確的測光。但摳門的超廣角和長焦硬體(特別是超廣角),暗光場景下連蘋果的演算法都救不回來。

Mate 40 Pro:RYYB的白平衡已大有改善,只是部分純色場景飄起來也毫不留情。主攝的動態範圍、細節表現依然很強。5倍長焦多幀合成慢,動態範圍弱些,但成片率和細節都在P50 Pro之上。「長焦超廣角」在3臺真·廣角手機面前就更像是走錯片場,秒殺眾生的細節和暗光表現,但又沒有足夠的視野。

小米11 Ultra:幾次OTA之後,小米11 Ultra已經變強了。少數「反銳化」的大廠,味精味少,細節自然,夜景夜視儀測光,白平衡還算可以,但放在iPhone面前還有距離,也不如P50 Pro準。有能接近華為的HDR演算法,高光壓制僅次於華為,大機率導致亮部白平衡偏藍,但有無敵的色彩細節。夜梟演算法依然有過分的銳化和塗抹,丟失大量細節,但手動關閉夜景模式又會有「起霧」一樣的觀感。害,左右為難。

超廣角視野廣、動態範圍和飽和度都很合適,但辨析力一般,未達到大家的預期。對於IMX586,沒能秒殺1.12μm的超廣角就已經是輸了。而5倍長焦,繞一圈回來還是最強之一。本人雖是超廣角愛好者,但也很喜歡這超長焦。成片率遠高P50 Pro,細節和動態範圍都很強,光線越弱越顯強大,主要問題是現固件的白平衡和拍照體驗問題(拍照體驗只是略好於P50 Pro的長焦)。

華為P50 Pro:華為可能是在研究AI優化演算法時陷入過哲學沉思,「能用軟體解決的,為什麼要用硬體呢?」然後Mate 40 Pro去掉了IMX700的光學防抖,而P50 Pro連IMX700都換下去了(真實原因也可能是禁令)。

RYYB的IMX700就算沒有光學防抖,進光量都是碾壓光學防抖IMX766的。不知道是因為感測器變小?還是為了「還原真實」的調教風格,華為P50 Pro的對比度和髮色都更加「淡雅」。暗光場景的動態範圍、對比度、暗部細節都不如Mate 40 Pro,甚至還未必能贏iPhone 12 Pro Max。現固件的演算法,還沒強到能把硬體差距掰回來。而華為P50 Pro的優勢是接近iPhone的白平衡和更強的HDR演算法,Mate 40絕對想不到自己的「高光壓制」會有被壓制的一天。

而超廣角的削弱就更明顯了,從Mate 40 Pro的2000W/1.6μm跌到1300W/1.12μm的普通旗艦水平。不過這次是真正的超廣角,視野和iPhone接近,略小於小米11 Ultra。辨析力不可能和M40P的「長焦超廣角」比,眩光和邊緣劣化控制都一般,測試機固件白平衡不穩定,以致於我們還以為是上了RYYB。

但華為把這顆超廣角都壓榨乾淨了,實際效果沒比小米11 Ultra的IMX586(只能在高畫素模式挽尊)差太多,弱光表現也遠出所料。傷害不高,但侮辱性極強。

P50 Pro最大的提升在長焦副攝。6400W,1/2英寸,是當今長焦最強感測器之一,只是潛望鏡的倍率沒到S20 Ultra/小米10U/11U的5倍那麼誇張。官方說協同工作+計算攝影,一套概念營銷組合拳下來,我們都差點被信仰矇蔽了雙眼。

實際表現並沒有媒體老師前期說的那麼誇張,5到10倍變焦其實贏不了小米11 Ultra和Mate 40 Pro。但勝在焦段覆蓋廣,3.5倍起跳,弱光也能用,動態範圍和飽和度都不錯。現在主要問題是成片率偏低(計算攝影的代價?),對手持的要求高。

對比Mate 40 Pro,P50 Pro是用主攝和超廣角的絕對畫質換焦段上的勝利,只要主攝沒有被Mate 40 Pro拉開差距就算勝利了。看看後期固件能不能進一步挖掘那顆IMX600級的黑白副攝的潛力吧。

而計算攝影的「現實DLSS」,也讓我們再次陷入了哲學的沉思。根據有限的畫面細節反推現實的影象,可能會搞出現實不存在的木紋、牆面紋路、文字等細節。哪些細節才是真實存在的呢?用AI填充感測器沒捕捉到的局部細節,它的度,應該要定在哪裡呢?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