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2 14:32:11
Linux磁碟分割區及檔案系統管理詳解
磁碟,提供持久的資料儲存,它不像我們的記憶體,如果突然斷電了,在記憶體中的資料一般都會被丟掉了,記憶體中的資料在儲存的時候,會被寫到硬碟裡面,磁碟也是一種I/O裝置。
我們都知道磁碟分割區完成之後,還要進行格式化,這個格式化操作就是指定檔案系統,檔案系統的本質就是對一個儲存裝置上的後設資料和資料就行組織,最終把資料有組織的放在可以長期儲存的裝置中。
本文主要是介紹可Linux中的磁碟分割區和檔案系統管理。
磁碟的介面型別:
IDE:一種較老的介面技術,價格低廉,相容性強,傳輸速度可達133MB/s;
SCSI:主要應用於中、高階伺服器中,支援熱拔插,價格較高,其中UltraSCSI可達320MB/S,UltraSCSI640可達640MB/S;
SCSI介面
SATA:主要用於PC上,串列埠硬碟,可達6gbps;
SAS:是一種序列連結的SCSI介面技術,向下相容SATA,速度快;
USB:一種便攜的儲存裝置,USB3.0理論最大傳輸速度可達500MB/s,現在最新的USB3.1Gen 2最高可達10Gbps。
並口和串列埠的區別:
並口:同一線纜可以接多塊裝置,IDE和SCSI為併口硬碟;
串列埠:同一線纜只可以接一個裝置,SATA、SAS和USB為串列埠,抗干擾能力強。
我們都知道作為linux的哲學思想之一,一切皆檔案,在linux中使用裝置檔案來標識不同的硬碟,也就是裝置的存取介面,在Linux中I/O裝置分為2倍,字元裝置和塊裝置,基於不同的功能進行分類的:
(1)字元裝置:線性存取的,資料的交換單位是“字元”,提供的連續的資料流,不支援隨機存取,舉例來說,鍵盤、數據機都是典型的字元裝置;
(2)塊裝置:可以提供隨機存取,資料交換的單位是“塊”,硬碟、CD-ROM驅動器都是典型的塊裝置,應用可以定址磁碟上的任何位置,並讀取資料。
在Linux系統中,c代表字元裝置,b為塊裝置(紅色部分標識)。
後面黃色標注的兩行為裝置號:
主裝置號:左列,區分裝置型別,用於標明裝置所需要的驅動程式;
次裝置號:右列,區分同種型別下的不同的裝置。
mknod命令
mknod可以建立裝置檔案,格式如下:
mknod [OPTION]... NAME TYPE [MAJOR MINOR] 選項: -m MODE:建立後的裝置檔案的存取許可權
mknod /dev/ttyUSB32 c 188 32
linux的裝置檔案都是放在/dev目錄下的,應用程式可以通過這些裝置檔案完成都裝置的讀寫等操作。之前寫過裝置都有主次裝置號,linux有約定俗成的編號,如硬碟的主裝置號在CentOS6和7中為8:
根據介面型別的不同,裝置的檔名命令也有一些規定,在centos如下:
在參照裝置的時候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
1.裝置檔名,也就是/dev目錄下的檔名;
2.系統卷標(volume label);
3.UUID,唯一表示碼,能夠唯一的表示一個裝置。
MBR和GPT
一塊磁碟是可以被分割成多個分割區,從Windows的角度來看,就是C,D,E分割區。磁碟分割區的方式有MBR和GPT。
MBR(Master Boot Record)
總共大小為512位元組,存在於磁碟的第0個磁區。
446bytes:引導啟動作業系統的程式;
64bytes:分割區表,每16bytes標識一個分割區,一共能夠有4個主分割區,但是如果想劃分更多的區,可以指定擴充套件分割區,比如分為3個主分割區,一個擴充套件分割區,而擴充套件分割區可以劃分為若干個邏輯分割區。
綜上所述,如果使用MBR分割區,就必須至少有一個擴充套件分割區,然後將擴充套件分割區分成邏輯分割區,邏輯分割區的序號從5開始。
GPT(GUID Partition Table):
MBR是另一種分割區方式:
1):GPT分割區表中最多可以支援128個主分割區
2):突破了MBR單個分割區只能是2.2T的限制,最大支援1EB容量
在GPT中主分割區、擴充套件分割區和模糊分割區的概念就淡化了很多。
分割區工具
fidisk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