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2 14:32:11
VMware虛擬機器安裝Arch Linux 教學
Arch Linux (虛擬機器)安裝教學(這裡使用VMware軟體建立虛擬機器)
一.安裝Arch linux前的準備
1.下載VMware安裝包及Arch Linux映象:
VMware Workstation 12 Pro 發布下載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5-08/122297.htm
(注意:VMware workstation11、12僅支援64位元作業系統,而VMware workstation10同時支援32和64位元作業系統)
.iso映象檔案可以從下面的網址獲得:http://mirror.bjtu.edu.cn
2.安裝至C槽
3.開啟軟體,選擇“建立虛擬機器”按鈕
選項無所謂,因為vmware沒有針對Archlinux的快捷設定。
處理器數量:1 每個處理器核心數:2
虛擬機器記憶體:1024MB,網路型別:使用網橋地址翻譯(NAT),硬碟分20G
其他項均選預設值,一直點選“下一步” 至“完成“。
選中新建的虛擬機器,右鍵彈出選單,點選“設定’--”硬體“---CD/DVD(IDE) ,在又側,選“使用ISO映象檔案”,將下載好的Linux映象檔案載入進來
準備工作就完成了!
二.安裝Arch Linux
這裡分為三大步,首先是分割區,然後是安裝基本系統,最後是安裝圖形畫面。
(一).分割區
1、在VMware裡開啟虛擬機器
第一項是64位的,第二項是32位的,第三項是已有的系統。
2.現在開始分割區
輸入以下命令:
# fdisk /dev/sda
建立分割區表:
· Command (m for help): 輸入 o 並按下 Enter
然後建立第一個分割區:
1. Command (m for help): 輸入 n 並按下 Enter
2. Partition type: Select (default p): 按下 Enter
3. Partition number (1-4, default 1): 按下 Enter
4. First sector (2048-209715199, default 2048): 按下 Enter
5. Last sector, +sectors or +size{K,M,G} (2048-209715199....., default 209715199): 輸入 +15G 並按下 Enter
然後建立第二個分割區:
1. Command (m for help): 輸入 n 並按下 Enter
2. Partition type: Select (default p): 按下 Enter
3. Partition number (1-4, default 2): 按下 Enter
4. First sector (31459328-209715199, default 31459328): 按下 Enter
5. Last sector, +sectors or +size{K,M,G} (31459328-209715199....., default 209715199): 按下 Enter
現在預覽下新的分割區表:
· Command (m for help): 輸入 p 並按下 Enter
Disk /dev/sda: 107.4 GB, 107374182400 bytes, 209715200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5698d902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a1 2048 31459327 15728640 83 Linux
/dev/sda2 31459328 209715199 89127936 83 Linux
然後向磁碟寫入這些改動:
· Command (m for help): 輸入 w 並按下 Enter
如果一切順利無錯誤的話,fdisk 程式將顯示如下資訊:
The partition table has been altered!
Calling ioctl() to re-read partition table.
Syncing disks.
若因 fdisk 遇到錯誤導致以上操作無法完成,可以用 q 命令來退出。
(當然你也可以分多個分割區,分別掛載/boot,/home/,/,/var等)
3、接下來格式化成ext4檔案系統
# mkfs.ext4 /dev/sda1
# mkfs.ext4 /dev/sda2
( 若您分了一個 swap 區,也不要忘了格式化並啟用它(x代表你的那個分割區數位):
# mkswap /dev/sdaX
# swapon /dev/sdaX )
注意要按照順序掛載,先掛載根分割區到 /mnt (你實際所要掛載的分割區名當然可能會不同):
# mount /dev/sda1 /mnt
然後掛載 /home 分割區(以及其它其餘單獨分割區,比如 /boot,/var,如果您有的話):
# mkdir /mnt/home
# mount /dev/sda2 /mnt/home
(如果有其他分割區,先建立目錄,再掛載)
(二)安裝基本系統
重申一遍,這裡及以後一些步驟必須聯網,尤其是執行pacman命令時。關於聯網問題請參照archwiki,裡面有十分詳細的解說。
1、安裝前需要編輯檔案/etc/pacman.d/mirrorlist, 你的系統和軟體將從這裡的地址下載。將偏好的映象放到最前面,下面加入了一個比較快的源,當然你可以去網上搜其他比較好的源:
# nano /etc/pacman.d/mirrorlist
##
## Arch Linux repository mirrorlist
## Sorted by mirror score from mirror status page
## Generated on 2012-MM-DD
##
Server = http://mirror.bjtu.edu.cn/archlinux/$repo/os/$arch
...
如果您願意,您可以只使用一個映象並全刪光其他行,但為保險,還是留其他幾個離您較近的映象作備用好
然後敲入:
# pacman -Syy 重新整理列表
# pacstrap -i /mnt base 安裝基本系統
若執行 pacstrap 時卡住並出現 failed retrieving file 'core.db' from mirror... : Connection time-out 字樣,請檢查剛才的源是否正確或去網上搜尋其他能用的源。
2、生成fstab分割區表
# genfstab -U -p /mnt >> /mnt/etc/fstab
3、下面要 chroot 到新系統開始設定:
# arch-chroot /mnt /bin/bash
4、系統在地化,設定本地語言,地點等資訊
# nano /etc/locale.gen
en_US.UTF-8 UTF-8
zh_CN.UTF-8 UTF-8
zh_TW.UTF-8 UTF-8
接著執行locale-gen以生成locale訊息:
# locale-gen
(建立 locale.conf 並提交您的在地化選項:
# echo LANG=en_US.UTF-8 > /etc/locale.conf
這裡先不要設定中文編碼,等安裝了圖形介面再修改,否則會亂碼)
5、設定時區,一般以上海就行:
# ln -s /usr/share/zoneinfo/Asia/Shanghai /etc/localtime
6、設定時間
# hwclock --systohc --utc
7、設定個您喜歡的主機名,例如:
# echo 主機名 > /etc/hostname
並在 /etc/hosts 新增同樣的主機名:
# nano /etc/hosts
#
# /etc/hosts: static lookup table for host names
#
#<ip-address> <hostname.domain.org> <hostname>
127.0.0.1 localhost.localdomain localhost 主機名
::1 localhost.localdomain localhost
# End of file
8、設定root密碼
# passwd
9、安裝啟動引導器grub:
安裝 grub 包,並執行 grub-install 已安裝到 MBR:
# pacman -S grub
# grub-install --target=i386-pc --recheck /dev/sda
# grub-mkconfig -o /boot/grub/grub.cfg
須根據實際分割區自行調整 /dev/sda, 切勿在塊裝置後附加數位,比如
/dev/sda1 就不對
10、解除安裝分割區並重新啟動系統
離開 chroot 環境:
# exit
重新啟動計算機:
# reboot
好了,一個最基本的字元系統建好了,接下來可以選擇安裝桌面等圖形環境了。
三、安裝圖形介面
先進行網路設定,在上面的livecd中一般會自動聯網
# ip link
找到網路裝置,我的是enp0s3
# ip link set enp0s3 up
# dhcpcd enp0s3
# systemctl enable dhcpcd@enp0s3.service 以後系統就會自動聯網了
對於無線還未嘗試,可以看archwiki。
進入系統後首先更新軟體包
# pacman -Syu
然後安裝x window:
# pacman -S xorg
預設安裝就行
安裝顯示卡驅動
# pacman -S xf86-video-vesa # 通用顯示卡驅動,不提供任何2D和3D加速功能
# pacman -S xf86-video-intel # Intel
# pacman -S xf86-video-nouveau # Nvidia
# pacman -S nouveau-dri
# pacman -S xf86-video-ati # Ati
#
# 虛擬機器: pcaman -S xf86-video-vesa
安裝音效卡驅動鍵入
# pacman -S alsa-utils
安裝XFCE4 桌面套件
鍵入
# pacman -S xfce4
安裝登陸管理器,這樣不需要手動去輸入啟動X的命令,登陸管理器也有很多,這裡選一個小巧的slim:
# pacman -S slim
安裝sudo,讓普通使用者無需切換執行一些root使用者指令:
# pacman -S sudo
安裝中文字型
# pacman -S wqy-zenhei(文泉駢-正黑)
( 新增一個普通使用者,比如這裡的kimolte
# useradd -m -s /bin/bash kimolate
新增完畢為普通使用者設定一個密碼
# passwd kimolate
為剛才新增的普通使用者新增sudo的相關許可權
# visudo
找到如圖位置並新增kimolate一行
儲存重新啟動)
為了避免出現沒有~/.xinitrc的情況,所以可以從系統中複製一個:
# cp /etc/skel/.xinitrc ~
(或者直接新建一個 #touch ~/.xinitrc)
然後開啟.xinitrc
# cd ~
# sudo nano .xinitrc
找到
#exec gnome-session
#exec startkde
#exec startlxde
#exec startxfce4
…......
新增 exec startxfce4或直接去掉你對應桌面的語句前面的#
儲存退出
新增執行許可權
#sudo chmod +x ~/.xinitrc
最後設定自動啟動slim登陸器
# sudo systemctl enable slim.service
現在一個基本的圖形介面建好了。
登陸系統後,開啟終端:
# nano /etc/locale.conf
修改LANG變數en_US.UTF-8為zh_CN.UTF-8,重新啟動後就能顯示中文了。
# export LANG=zh_CN.UTF-8
# export LC_ALL="zh_CN.UTF-8"
改.xprofile的,歸根結底就是在啟動xfce之前把環境變數LANG改成zh_CN.utf-8
接下來安裝fcitx輸入法
# sudo pacman -S fcitx-im fcitx-configtool
(如果你採用 KDM、GDM、LightDM 等顯示管理器,請在~/.xprofile (沒有則新建一個)中加入如下3行)如果你採用 startx 或者 Slim 啟動 (即使用.xinitrc的場合),則在 ~/.xinitrc 中加入:
export GTK_IM_MODULE=fcitx
export QT_IM_MODULE=fcitx
export XMODIFIERS="@im=fcitx"
重新登入後讓環境變數生效。
如果你使用 XDG 相容的桌面環境如 KDE, GNOME, XFCE, LXDE, 當你重新登入後,Fcitx 應該會自動啟動,如果沒有的話,可以開啟控制台並執行:
# fcitx
現在終於大功告成了,重新啟動後你應該會看到這樣的畫面:
本文永久更新連結地址: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7-12/149118.ht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