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軟體

秦朔:GDP崇拜的終結與中國企業家的質變

2021-05-23 09:30:52

來源:秦朔朋友圈

秦朔 | 文

有些路終究是繞不過去的,那就是難而正確的路。——題記

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在朋友圈看到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今年3月30日的一篇講話,有幾句令我心有慼慼。

1、要辦好短期內不一定實現GDP增長,但有利於構築長遠競爭力的事。如基礎研究、原始創新、人才培養、教育根源。

2、要辦好當前有陣痛,但未來發展必須做的事。如碳中和。

3、要辦好眼前看似不急迫,但不解決會越拖越嚴重的事。如老齡化。

我在2003年寫過《告別GDP崇拜》的文章,後來還出了一本書,一直關注這方面的動向。就我所知,省委書記公開提出「不一定實現GDP增長」,儘管有不少限定詞,還是很少見的。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去年GDP增長2.3%、大部分機構都預計今年會增長8.5%-9.5%的情況下,把增速定為6%以上。總理在記者會上說,希望把預期引導到鞏固經濟恢復增長基礎,推動高質量發展,保持可持續性。「一時走得快不一定走得穩,只有走得穩才能走得有力。」

如果再看一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會發現,20個指標中,約束性指標有8個,佔40%,如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以及空氣、水、森林覆蓋率等要求。在某種意義上,這些指標如同給馬套上繮繩。

一般說,只要有潛力,增速總是越高越好。為什麼中國開始淡化增速了呢?

我覺得不是不想增長,而是越來越多的現實約束,讓高增長變得不可能。這些約束至少包括:環境壓力,債務壓力,人口壓力。具體不細說。

除了這些資源層面的壓力,還有增長方式的壓力。

上週我在深圳、廣州出差,和一位建築領域的朋友交流,聊起最近成為熱點的深圳賽格大廈的晃動問題。

他說,當年的一些建築,因為工期要求緊,搶速度,邊設計邊施工、邊施工邊改設計、設計圖還沒完善就已開工等情況並不少見。有些建築發現了問題,但由於木已成舟,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只好在保證不出大事、保證基本質量的前提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打補丁」解決。最近20年是中國城市化建設和房地產的高峰期,有些隱患陸續開始暴露。

從5月21日零時起,賽格大廈已經暫停所有業主、商戶、租戶進出,以確保檢測工作的進行。

過去的增長,就是今天停下來的原因。就是今天和明天的障礙。

雖然增長很重要,但有些增長——再這麼下去就有翻車之虞的增長,再怎麼刺激也刺激不起來了的增長,所得超過所付代價的增長——該慢就慢,當止就止吧。

這篇文章的題記,是受到5月20日因病不幸去世的企業家左暉先生的啟發。他是鏈家和貝殼找房創始人。貝殼上市前,在給投資人的信中,他說:

1、我們堅定地選擇長期利益,選擇做「正確」的事情而不是快速成功的事情,我們對走捷徑有天然的反感。做難而正確的事,是我們理解並相信的成功之道。

2、我們更關注長期能力的培養和建設,哪怕這些能力得到財務的回報很漫長,我們甚至對越困難和越漫長的回報越有興趣。

3、我們會不斷思考5年後的b點,並排除掉到達這個b點最容易的那些路徑,來倒逼組織成長。

為什麼正確的往往是難的呢?

左暉看到的是,中國有很多行業,有著巨大的市場規模和增長速度,在短期的「大」機會的巨大誘惑下,不對效率和體驗做任何改善,也能獲得可觀的增長。而「正確」的事情往往比較艱難,因為需要長期對行業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從而提升效率和消費者體驗,再獲得商業的長期回報。

左暉說,最困難的就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往往帶來的不是收益的增長而是下降,當然這種下降是階段性的,過了這個階段自然會進入長期增長的通道,但是就是這個下降的階段使得組織面對大量的考驗,我們稱為「無產出期」。

左暉已去,精神長存。而我想說的是,左暉這樣的思維和追求,在中國企業家群體中並非孤例,可以說「吾道不孤」。這一點,是我們在觀察當代中國商業社會時往往會忽略的,也是我這篇文章的重點。

在最近幾年的大量調研中,我清楚地看到,中國已經有相當一批企業走在正道、大道之上——

有的基於改變世界的理想;

有的基於「我心光明」的對生命、事業的透徹理解;

有的基於樸素的本分;

有的基於對企業興衰規律的認識;

有的基於「容易但錯誤」之後的深刻反省與補課;

有的基於唯美的偏執,個性化的追求,純粹的興趣與熱愛……

所有這些,我都可以立即舉出很多例項。

當然,做企業是很實在的事情,必須時刻考慮競爭因素、投資回報率等等。做企業家的基本驅動力是成就驅動,也少不了名利。但我也看到,那些真正優秀、義利並舉、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都能夠穿越這些,不滯於此,有更深的思考和行動,而不是流俗。

從宏觀到微觀,我想說,我們的時代正在發生深刻的「正規化變化」(paradigm shift),企業成長與發展的基點也從財富驅動轉向價值創造。儘管我們的商業社會還有相當多的野蠻、粗放、透支、欺壓、坑蒙拐騙割韭菜,可以說是「商業強盜主義」和「商業流氓習性」,但法治化的市場經濟,可持續的價值創造,對利益相關者的負責,用創新解決社會和環境問題,這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大潮流,也將從整體上帶動企業家群體的「質變」——即用市場化和創新的方式,從商業維度上為社會帶來真善美,以及生活福祉的持續改善。

這就是好的市場經濟和好的企業家。

這一趨勢也將受到年輕一代消費者的加持。他們反對low的東西,反對虛偽,反對一成不變,追求酷,追求美,追求環保和安全。前一段我和一家世界級服裝品牌的CMO交流,他們所做的消費者調查表明,越是年輕的消費者越關注環保,比如一條褲子在生產過程中有多少耗水量和碳排放,如果能從面料和工藝角度,節水減碳,消費者願意支付更多一點的價格。

一個人們更願意為「好」而埋單的時代,已經到來。

更具體地來說,如何感受中國企業和中國企業家的質變呢?

不想長篇大論,只說幾個最近特別明顯的感受。

過去去過一些老闆的辦公室,像籃球場、羽毛球場一樣大,哪怕企業高管來了也畢恭畢敬,很緊張地說話,中基層員工幾乎和老闆沒有直接交流,有的老闆出去買個首飾剪個發也要先清場以待。

現在一些企業家沒有獨立辦公室(特別是網際網路公司),或者辦公室就是會議室,主要用於開各種會議,辦公室的面積普遍都很小,創始人的辦公室基本和其他高管一樣大,企業家在辦公室進出時,和員工的樣子並無二致,並非一個特殊的存在。

去的辦公室多了,我產生了一個猜想:企業的競爭力和企業領導人辦公室的面積成反比。

當然不同企業不能一概而論,但那種外顯的、講排場的老闆風格越來越不受社會待見,則是肯定的。我到各地調研,在不止一個地方都聽負責招商引資的領導說:「某某來一次就是私人飛機,專門給我們打電話調整航線,架勢大的不得了。某某來了是輕車簡從,來去我們都不知道。但年底算賬,前者往往一塌糊塗不兌現,後者則給地方交了厚厚的稅。」

和銀行的朋友交流,雖然他們有時不得不受到地方政府的協調壓力,但什麼樣的企業主要靠「負債依賴型的資產擴張」,靠「領導打招呼救急」,靠左手倒右手「充大」,什麼樣的企業有技術有市場有能力,基本不需要銀行、只是為了建立常態關係才稍微貸點款、也幫銀行完成任務,他們心裡頭門清。

和媒體的朋友交流,大家對於什麼樣的企業是守信的、言行一致的,什麼樣的企業是虛胖的、充滿隱患的,也清楚的很。

前一段資深財經媒體人馬紅漫找我做一個節目,說他發現80、90後一些新銳企業家特別低調,很難邀請到他們接受採訪。我說有一個原因可能是,在社交化的移動網際網路年代,「產品即廣告」,你有好產品、好服務,就會有口碑,被使用者自發分享到社交空間。所以專注於打造精品就是最好的廣告之道。他們不需要傳統意義上的媒體宣傳。反而某些按照傳統模式宣傳、動不動就是一堆誇耀大詞的企業,吹的越厲害,使用者越是從反向去理解。

歷經40多年改革開放,身處百年未遇之大變局,面對社會分化、技術雙刃劍等諸多新挑戰,今天的創業者和企業家都有必要靜下心來,問自己一些根本性的問題:

1、你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你有沒有真正為市場、為社會創造價值?有你無你,市場和社會會不會有一些差別,而且是朝向更好方向的差別?

2、追求財富天經地義,但在這個過程中,你有沒有增加社會成本?如果增加了,有沒有想方設法加以彌補?

3、財產權是基本人權,也天經地義,但在追求股東價值的過程中,你有沒有把對利益相關方負責這句話真正放在心裡?

我認為,這些問題才是企業存續的根本。把這些問題想透了,真正成為有價值的企業,商業回報也是自然的事,就像劉永行先生為東方希望訂立的價值觀中的一句話,「在其中,隨其後,隨之而來」。

要做正確的事,就要遵循國際社會的商業文明通則。寧高寧先生不久前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說:「當他們(指優秀的跨國化工公司)在講ESG的時候,我們還在講工廠會不會爆炸,工廠會不會出事。我覺得和他們差很遠。未來我們需要更多的科學,理性地全面地國際對標。不光是對盈利、回報率、規模的對標,還要對標過程,包括員工、創新、新產品所佔銷售比例、週轉速度、國際化程度、市場份額穩定程度,還有各類技術指標。」

要做正確的事,就要奉行長遠主義,忍得住一時的艱苦和寂寞。海爾總裁周雲傑先生前不久給我分享了一組數字:海爾1991年開始以自有品牌出口,踏上國際化之路,25年虧損,2016當年才打平,但目前在美國的業務已經有接近5%的淨利潤率。當年很多企業做冰箱,做的就是冰箱,而海爾冰箱做的是海爾。這就是追求。對這種追求的堅持,定義了企業的區別。如今,很多做冰箱的企業都不見了,堅持做品牌的海爾則成為這個領域的世界第一。

要做正確的事,就要勇於向高處行,向難處行。TCL在2004年前後收購了法國湯姆遜的彩電業務和阿爾卡特的手機業務,因消化不良遭遇重大挫折,李東生本人在2007年甚至被《福布斯》中文版評為「中國上市公司最差老闆」,在「十差」中排第六。

但他並未屈服,而是在2009年決定投資「高投入、長週期、重資產」的液晶面板行業,創立了華星光電,十餘年艱苦奮戰,苦練內功,TCL華星已經成為液晶面板行業最具競爭力、沒有一年虧損過的強者,並在2020年收購了曾是行業標杆的三星蘇州面板工廠。

李東生告訴我:「當年那一輪收購的最大教訓,本質是我們的能力還不行,華星十年磨一劍,把核心能力建立起來了。當然,我們還只是在液晶面板領域實現了領先,在大屏和小屏OLED領域還落後於三星和LG,一點都不能放鬆。」

在中國經濟的新時代,大時代,我們需要更多的企業和企業家,進行拉昇自己境界的深度思考,實現自我的超越、升級和再造。

最近和博世、西門子、英特爾等跨國公司交流,瞭解他們的成長曆程,我發現,中國企業要趕上和這些世界級企業還存在的差距,最主要的就是需要時間。繞不過去,沒有任何捷徑。就是時間,以及耐心和恆心。

財富如煙雲,價值才恆久。

有些路終究是繞不過去的,那就是難而正確的路。然而想透了,這也是最為易行的路,就如王陽明所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隨心而行,不是最通常和簡單的路嗎?

「我們這個時代企業經營者的宿命,就是要去幹煙花背後的真正提升基礎服務品質的苦活、累活。幹難的活,幹累的活,幹慢的活。」相信左暉的話,在真正的企業家群體中,必能共鳴。

也以此文,深切懷念無緣見過的左暉先生。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