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跨平台 我们知道,cpu 有不同的架构和指令集,上层也有不同的操作系统,一个系统的可执行文件在另一个系统上就是不可执行的,比如 windows 的 exe 文件在 <em>mac</em> 上就不能直接执行。不同的系统就是不同的运行平
2021-05-27 16:03:50
作者: 神說要有光zxg 來源:神光的程式設計祕籍
近些年來,前端領域的跨端技術越來越多了:react native、weex、flutter、electron、kraken 等等。
那麼多跨端方案,他們有沒有通用的思路?我們能不能從這麼多方案中找出本質的原理?
本文會嘗試探究探究以下問題:
什麼是跨平臺
有哪些方案是跨平臺的
跨端和跨平臺的區別是什麼
前端領域有哪些跨端方案
跨平臺、跨端的通用原理是什麼
我們知道,cpu 有不同的架構和指令集,上層也有不同的作業系統,一個系統的可執行檔案在另一個系統上就是不可執行的,比如 windows 的 exe 檔案在 mac 上就不能直接執行。不同的系統就是不同的運行平臺。可執行檔案是不跨平臺的。
不同平臺提供的 api 不同,所以程式碼邏輯可能也不同,需要不同平臺單獨維護程式碼。這樣就帶來了幾個問題:
多平臺各自開發,怎麼保證功能是一致的
多平臺各自開發,那是不是得各自測試,開發和測試的人力都是多份的
所以出現了跨平臺的一些技術,目標是一份程式碼跑在任意平臺。
我們先來看一些各領域的跨平臺方案:
作業系統不同,瀏覽器上跑的網頁的程式碼確實同一份。瀏覽器就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跨平臺方案。
網頁跨平臺不意味著瀏覽器也是跨平臺的,瀏覽器的可執行檔案還是每個平臺單獨開發和編譯的,但是他們支援的網頁解析邏輯一樣,這樣上面跑的網頁就是跨平臺的。
瀏覽器提供了一個容器,遮蔽了底層差異,提供了統一的 api(dom api),這樣就可以實現同一份程式碼跑在不同平臺的統一的容器裡。這個容器叫做瀏覽器引擎,由 js 引擎、渲染引擎等構成。
docker 是一種虛擬化技術,可以在作業系統之上加一個虛擬層,在這層之上劃分一到多個容器,容器裡再去跑系統、app,這樣可以實現硬體和軟體的分離,動態分配硬體資源給容器,並且方便 app 運行環境的整體遷移(儲存成映象)。
docker 很明顯也是一種跨平臺技術,同一個映象可以跑在任何作業系統的 docker 上。只要不同作業系統實現同樣的容器即可。
java 是一門編譯 + 解釋的語言,java 源碼編譯成位元組碼,然後位元組碼直接在 vm 上解釋執行。
java 為什麼這麼火呢?主要是因為跨平臺。
c、c++ 這種語言寫的程式碼需要編譯成不同作業系統上的可執行檔案來跑,而且每個平臺的程式碼可能還不一樣,需要寫多份。
java 因為提供了 jvm 容器,只要把源碼編譯成 jvm 能解釋的位元組碼就行了,而且 jdk 提供了統一的 api,分別由不同作業系統的底層 api 來實現,這樣對於 java 程式碼來說,不同作業系統的程式碼是一致的。
jvm 也是通過容器的技術實現了一份程式碼跑在多個平臺,而且 jre 提供了統一的 api,遮蔽掉了底層的差異。
node 和 deno 也是跨平臺的技術,通過提供一套一致的 api,讓其上的 js 程式碼可以跨平臺。這些 api 也是不同平臺各自實現的。
electron 內建了 chromium,併為其注入了 node 的 api 和一些 GUI 相關的 api,是基於兩大跨平臺技術綜合而成的跨平臺方案。基於這些方案的組合使得 electron 支援用前端技術開發桌面端。
跨平臺方案的優點很明顯,就是一份程式碼跑在不同平臺的同樣的容器內,不用不同平臺單獨開發,節省成本。
但是跨平臺方案也有缺點:
因為多了一層容器,所以效能相比直接呼叫系統 api 會有所下降
為了實現多平臺的一致,需要提供一套統一的 api,這套 api 有兩個難題:
api 怎麼設計。要綜合不同平臺的能力,取一個合適的集合來實現。設計上有一定難度。node、deno、java 都抽象了作業系統的能力,提供了各自的跨平臺 api
部分 api 很難做到多平臺的一致性
當容器沒有提供的能力需要擴展的時候比較麻煩,比如 js 引擎的 bridge、 jvm 的 jni、node 的 c++ addon 等都是為這個容器擴展能力的方式
跨平臺指的是跨作業系統,而跨端是指客戶端。
客戶端的特點就是有介面、有邏輯,所以包含邏輯跨端和渲染跨端。主要的客戶端有 web、安卓、ios、iot 裝置等。
現在主流的跨端方案有 react native、weex、flutter、kraken 以及各家自研的跨端引擎等。
跨端包括邏輯跨端和渲染跨端,rn 的邏輯跨端是基於 js 引擎,通過 bridge 注入一些裝置能力的 api,而渲染跨端則是使用安卓、ios 實現 react 的 virtual dom 的渲染。
其中 native api 和元件(灰色畫出的部分)並沒有做到雙端一致,而且有的時候擴展圖中灰色部分需要原生配合,混雜 rn 程式碼和自己擴展的程式碼導致程式碼比較難管理。最著名的事件就是 airbnb 從最大的 react native 支持者到棄用 react native。
weex 也是類似的思路來實現跨端的,不過他對接的上層 ui 框架是 vue,而且努力做到了雙端的元件 和 api 的一致性(雖然後續維護跟不上了)。架構和上圖類似。
flutter 是近些年流行的跨端方案,跨的端包括安卓、ios、web 等。它最大的特點是渲染不是基於作業系統的元件,而是直接基於繪相簿(skia)來繪製的,這樣做到了渲染的跨端。邏輯的跨端也不是基於 js 引擎,而是自研的 dart vm 來跨端,通過 dart 語言來寫邏輯,
跨端包括兩部分,渲染跨端和邏輯跨端。有時候只需要渲染跨端、有時候只需要邏輯跨端,有的時候需要完整的跨端引擎,這 3 種情況都有各自的適用場景。
kraken 就是一個跨端渲染引擎,基於 flutter 的繪圖能力實現了 css 的渲染,實現了渲染的跨端。
跨端引擎很依賴底層實現的元件和 api,用開源方案也一樣得擴展這部分,所以有一定規模的團隊都會選擇自研。
自研跨端引擎會和 rn、weex 不同:
渲染部分不需要實現 virtual dom 的渲染,而是直接對接 dom api,上層應用基於這些 dom api 實現跨端渲染。這樣理論上可以對接任意前端框架。
邏輯部分也是基於 js 引擎,通過 binding 直接注入一些 c++ 實現的 api,或者運行時通過 bridge 來注入一些安卓、ios 實現的 api。
自研跨端引擎的好處是元件和 api 可以自己擴展,更快的響應業務的需求。其中元件和 api 的雙端一致性,以及統一的 api 的設計都是難點。
其實跨端和跨平臺的思路類似,都是實現一個容器,給它提供統一的 api,這套 api 由不同的平臺各自實現,保證一致的功能。
具體一些的話,跨端分為渲染和邏輯跨端,有的時候只需要單獨的渲染跨端方案(比如 karen)和邏輯跨端方案,有的時候需要完整的跨端引擎。
weex、react native 的渲染部分都是通過實現了 virtual dom 的渲染,用安卓、ios 各自的渲染方式實現,邏輯部分使用 js 引擎,通過 bridge 注入一些安卓、ios 的 api。
flutter 則是直接使用 skia 繪相簿繪製,並且邏輯跨端使用 dart vm。
但是不管具體實現怎樣,思路都大同小異:跨端引擎需要實現一個渲染引擎、實現一個 vm,基於這套架構實現各種元件和 api,跨端容器上層對接一個 ui 框架,再上層的業務程式碼可以基於容器的 api 實現跨端的渲染和邏輯
這兩天 web container 比較火,其實也是一種跨平臺技術,它是在瀏覽器裡面實現的容器,通過 wasm 實現了 node 的 api,這樣在這個容器裡面可以跑 node 程式碼。其實思路比較常見,但是是一個新場景。
瀏覽器容器之上又跑了個容器,容器套娃。
我們聊了跨平臺和跨端的區別,跨平臺是指跨作業系統,而跨端則是指跨客戶端。
跨平臺技術聊了 docker、瀏覽器、jvm、node、deno、electron、web container 等,他們都是跨平臺(作業系統)的方案,跨平臺有優點也有缺點,缺點就在於 api 的設計比較難,node、deno、java 等都有自己的一層 api 設計;api 一致性的保障也比較困難;其次就是擴展方式複雜一些(jvm 的 jni、node 的 c++ addon 等)。
跨端方案聊了 react native、weex、flutter、kraken 等,有的是綁定了 react、vue 等前端框架,直接從 virtual dom 渲染,有的是實現了 dom api,可以對接任意前端框架。當然可以單獨做渲染或邏輯跨端。渲染跨端或者用安卓、ios 提供的方式,或者自己繪製,邏輯跨端或者用 js 引擎(可以對接前端框架)或者用 dart vm。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讓你理解跨端和跨平臺的容器的思路和優缺點,遇到一些新技術(比如 web container)也能快速的理解。
相關文章
什么是跨平台 我们知道,cpu 有不同的架构和指令集,上层也有不同的操作系统,一个系统的可执行文件在另一个系统上就是不可执行的,比如 windows 的 exe 文件在 <em>mac</em> 上就不能直接执行。不同的系统就是不同的运行平
2021-05-27 16:03:50
作为一个长期伏案办公的打工人,除了在专业生产力工具上精选外,办公的一系列配件也相当重要,为了改善自己的办公体态,我之前使用过多种电脑支架,把电脑高度调高后办公起来更加舒畅了。这次入手了一款新的<em>Mac</em>book支
2021-05-27 16:03:39
我们认为,天玑1100因为采用了A78+G78的构架,性能上有所提升,但主频和天玑1000 Plus一致,GPU也没有超频,所以天玑1100的<em>CPU</em>性能大概会有25%的提升,而GPU的差距不大。而且,6nm制程的功耗也比一众7nm制程的竞争
2021-05-27 16:03:29
BILL通过以硬盘容量大小作为共识基础,让其生产更趋向去中心化方式使其更加安全可信,让人人都能参与到加密货币的生产中,通过数学产生信用,通过数学产生价值。BILL选择计算机硬盘挖矿是一个颠覆性的创新,计算机中能够作为挖
2021-05-27 16:03:24
接口方面:含3个USB 3.1、耳麦、HDMI 2.1、TF读卡器、2.5Gbps速率RJ45网线,及40Gbps速率雷电4。性能配置点评:处理器:点评的这款配置的是第11代英特尔酷睿i7-11800H处理器,其采用全新<em>CPU</em>架构,较上一代性能大幅提升;
2021-05-27 16:03:21
从设计 <em>CPU</em>、制作原型机、最终成品到软件编程,19 岁极客小伙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RISC-V 是一个基于精简指令集(RISC)原则的开源指令集架构(ISA),它是对应开源软件运动的一种「开源硬件」。该项目于 2010 年始于加
2021-05-27 16: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