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em>iPad</em> Pro 2021 为例,在设备到货后的这一周内,M1 芯片、miniLED 显示屏等话题已被炒了无数遍,从技术剖析到游戏实测一抓一大把,实在不需要我们这些在打工之余挤出点时间的数码爱好者们再补充什么。 照常
2021-05-28 11:07:26
寫在前面
隨著資本的宣傳攻勢愈加猛烈,我開始猶豫 IT 之家這樣的同好論壇到底需不需要數碼評測類文章。由廠商背書的頭部數碼大 V 們能先於消費者拿到產品,這讓數碼愛好者搶首發、曬開箱的熱情驟減;此外,B 站、微博等主流社交平臺中已湧現了數不清的數碼博主,激烈的同行競爭催生了各式各樣的評測。
就拿 iPad Pro 2021 為例,在裝置到貨後的這一週內,M1 晶片、miniLED 顯示屏等話題已被炒了無數遍,從技術剖析到遊戲實測一抓一大把,實在不需要我們這些在打工之餘擠出點時間的數碼愛好者們再補充什麼。
照常理說,豐富的資訊應該能催生有價值的討論,但如今的數碼圈事與願違:許多自詡為 「評測者」 的數碼博主就是臺復讀機,時下流行什麼觀點他們就認同什麼,最後將一個個話題推向對立的極端,換得巨大的流量。舉些最近的例子:
MIUI 12 請願事件 - 最初以 「木羽說科技」 為代表的博主是站在使用者反饋的角度、用各種例項指出小米系統的缺陷,但隨後效仿者不斷湧現,他們只聚焦幾個特定的 Bug 最後得出 MIUI 一文不值的結論,而新的渲染模式、高分屏適配以及重定向動畫幾乎沒人提;
鴻蒙安卓套殼事件 - 鴻蒙內測版釋出後,一些使用者在系統中發現了安卓的痕跡,於是質疑鴻蒙系統的原創性。在安卓和 AOSP 的區別都沒搞清楚的情況下,許多博主用幾張截圖就給鴻蒙打上了 「抄襲」 的標籤(君不見 iOS 的 Unix 核心也是拿了貝爾實驗室的開源項目),而 「超級終端」 等創新功能的熱度就被奪去了。
面對這非黑即白的網路環境,我不禁想問:難道數碼評測的目的是要讓不同品牌決出個三六九等,然後為各家粉絲輸送人身攻擊的素材嗎?每每啟動 IT 之家,相信各位都能看到一句話:「愛科技,愛這裡。」能激發 「愛」 的東西必然是有趣的、美好的,而數碼產品中值得探討的優點不應淹沒於無論據、無思考的玩梗與謾罵中。
作為數碼愛好者,我寫下這篇使用體驗僅是想分享將 iPad Pro 2021 作為今後兩年的主力裝置的感受。它可能並不硬核,但在 「綠屏、光暈、翻車」 等標籤霸佔了資訊流的當下, 我相信本文對於看過眾多評測的家友還是有些許價值的。
為什麼購買 iPad Pro?
所有關於 iPad 的評測都繞不開一個問題:iPad 到底能不能替代電腦?作為一個從 2015 年使用 iPad Pro 至今的老使用者,我首先給出明確的答案:不能替代。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僅使用 iPad 完成工作是不可能的。縱使強如搭載了 M1 晶片的 iPad Pro 2021,缺少專業軟體這一硬傷是 iPad 永遠的痛。
就拿對效能沒什麼要求、普通 Win 輕薄本也能勝任的文字工作為例:
有人說:微軟不是 iOS 最佳開發者嗎?Office 不是登陸 iPad 平臺甚至適配滑鼠了嗎?難道 Office 能做的事情還不夠多?1. 屬性混亂:iPad 版 Office 的字型庫是 Win + iOS 的融合版,光是 「仿宋」 你就能找到 3 個版本;
2. 功能閹割:iPad 版 Office 的行間距僅有幾個常用倍數可選,文字網格、文字樣式、格式刷等均不支援;
3. 相容性差:iPad 版 Office 僅支援編輯新版 Office 檔案 (e.g. .docx),開啟老檔案會強制你升級,升級後文內格式發生變化。
還有人說:微軟畢竟是蘋果的競爭對手,為什麼不用蘋果自家的 iWork 三件套呢?它是 Mac 端的移植版本,功能齊全多了。1. 這話沒錯,對標 Word 的 Page 在 iPad 上可以設定行間距的具體數值,對標 PPT 的 Keynote 在 iPad 上可以開啟動畫窗格,而對標 Excel 的 Number 在 iPad 上支援完整的函數與圖表庫:常用功能與快捷鍵都從 Mac 移植到 iPad 上了;
2.但是,想用來工作還是不行。Mac 版的 iWork 能安裝插件,比如寫論文時的文獻管理工具 Endnote,iPad 版則不行。理論上,你可以手動把引文和文獻列表輸入到文件中,但這工作量太大,花了一臺筆電的錢買來的 iPad Pro 不是給自己找麻煩的。
綜上所述,iPad Pro 之所以不能替代電腦,不是因為效能不夠,也不是因為完全做不了專業工作,而是因為做同樣的事情相比電腦沒有任何優勢。喬布斯在 2010 年首次釋出 iPad 時曾說過,iPad 的競爭對手是配置差、使用者體驗低下的上網本,然而時過境遷,上網本這一品類已被輕薄本、超級本淘汰。無論是微軟的 Surface 還是戴爾的 XPS 都可以在兼顧顏值、便攜性的基礎上提供高效能的軟體使用體驗,iPad 在生產力領域是無法與之媲美的。
那為什麼要購買 iPad Pro 呢?我的答案依然明確:在特定的場景中,iPad 相比 「萬金油」 輕薄本做的更好,而我又願意為優質的工作、生活體驗花錢;於我而言,這些場景是:
1. 影音- 也就是常說的愛奇藝;
2. 筆記- 包括了上課、開會、靈感記錄、資料整理等等;
3. 閱讀- 涵蓋了瀏覽網頁與電子書;
4. 遊戲- 蘋果的 Arcade 訂閱以及 3A 大作的移植品質上乘。
據我所知,在公司、寢室使用桌上型電腦,在外出、家中使用筆電的 「雙機黨」 不在少數。而我選擇的雙機則是 Macbook Pro 與 iPad Pro。
對於論文、資料處理等依賴專業軟體的工作,我將 Macbook 作為主機連線外接顯示器使用,使用者體驗與桌上型電腦無二。至於老生常談的 macOS 生態問題,大部分軟體乃至插件都有 macOS 版,而 Parallels Desktop 加持下的 Windows 無縫切換效能也很棒,未來可單獨講講;在飛機、高鐵、大巴上,或是在床、沙發上,我則使用 iPad Pro 閱讀資料並寫下工作內容。此時硬性要求是無關緊要的,我可以在 Mac 上將草稿繼續編輯為成品。儘管這些 「輕辦公」 Macbook 也能做,但 iPadOS 的應用生態在這方面反而比桌面平臺完整,可拆卸的鍵盤、觸屏、電子筆也錦上添花;至於出差、異地辦公等情況,Macbook 仍是生產力的核心。相比桌上型電腦,Macbook 很適合應對移動辦公的情況,但缺點就是 GPU 效能較弱,中等畫質的遊戲都無法流暢運行,而 Steam 上 50% 的遊戲根本不支援 macOS。作為移動端的效能巔峰(原神高畫質 60 幀),iPad Pro 反而有眾多遊戲可選。
miniLED - 視覺體驗大提升
先來看看網傳的 「翻車」 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光暈 - 因為無法控制單個畫素的開關,miniLED 背光的螢幕在顯示黑白相間的畫面時會不可避免地向黑色部分打光,進而產生光斑。這的確是 miniLED 技術不完美的地方,但相比前代 LCD 的 「全局光暈」,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 miniLED;
▲ 右側為 iPad Pro 2021;
綠屏與亮度衰減 - 由於 miniLED 背光是從螢幕正下方射出,因此邊緣畫素在缺少鄰近光源的情況下會顯得比中央畫素暗;而從兩側打光再由導光板引至中央的前代 LCD 則不會在邊緣出現問題。至於偏綠,我僅能在側視狀態下勉強在螢幕邊緣看到微弱的色偏,這可能與 iPad 的抗反射塗層有關。這是意料之外的產品缺陷。不同於 「光暈」,蘋果可能會在 miniLED 產能成熟後通過遮蔽邊緣畫素的方式改善這一問題。對邊緣畫質敏感的使用者不建議購買。
可視角度低 - 無稽之談,在同等亮度下新款 iPad Pro 相比老款沒有絲毫退步;而且因為 miniLED 背光的全局亮度相比前代 LCD 有大幅提高,極限可視範圍要比老款更大,與 OLED 不相上下。
▲ 左側為 iPad Pro 2021;
螢幕素質是觸控裝置的核心競爭力,而作為愛奇藝、B 站、騰訊視訊的頂級播放器,優質的螢幕讓 iPad Pro 相比筆電或 Macbook 更適合觀影。miniLED 全局 1000 尼特、峰值 1600 尼特的超高亮度大概是 1W 以內所能達到的最佳 HDR 效果。OLED 雖然能精確控制單個畫素的開關,但最高亮度遠不如 miniLED(三星 tab S7+, AMOLED, 420 尼特)。
▲ 騰訊的 「杜比視界」、Bilibili 與 Youtube 的 「HDR」 均適配了 miniLED,不愁沒片源;B 站和油管還有少部分 120 幀視訊,iPad Pro 也能駕馭;
不僅如此,對於使用 iPhone 拍照的使用者而言,在支援 HDR 顯示的蘋果裝置上用系統相簿瀏覽照片即可看到完整的動態範圍。換句話說,前代 iPad Pro 無法檢視 iPhone 照片的真實效果,這是蘋果生態系統中不該發生的體驗斷裂。而使用了 miniLED 的 iPad Pro 則解決了這一問題,過去的照片有了全新的觀感。
▲ 右側為 iPad Pro 2021;
綜上所述,如果擔心 miniLED 「翻車」 而選擇購買 11 英寸 iPad Pro 或跳過這代產品的家友可以重新考慮下,而對於手持 iPad Pro 2020 12.9 寸的使用者仍有價值升級至最新款,因為 miniLED 賦予 iPad Pro 的 HDR 顯示能力是從無到有的顯著改變,即使完全不看視訊、照片,1000 尼特的全局亮度至少能讓你在戶外辦公時看清楚螢幕的內容。但如果你非常在意螢幕邊緣的亮度衰減,那 iPad Pro 2021 不值得購買。與我而言,該問題並不明顯,miniLED 的優勢顯著高於劣勢。
M1 晶片 - 效能密集性軟體即將登陸
iPad Pro 上的優質軟體有很多且變化不大,知名的有:
筆記類 - Notability、Goodnote繪畫類 - Procreate、Pixelmator辦公類 - iWork 三件套剪輯類 - LumaFusion、剪映專業領域 - Shapr3D、Affinity Designer、Clip Studio Paint這些軟體的安利與使用教程很容易找,本文不展開介紹。
雖然 M1 晶片的 CPU、GPU 效能都十分強大,但以上軟體在 A12X 上就能流暢運行,M1 只是讓各種進度條走的快一點,使用者體驗區別不大。正如我開頭所講,如果沒有更強大的軟體登入 iPad 平臺,M1 晶片就成了雞肋的跑分工具。意外的是,有個軟體悄無聲息地隨 iPad Pro 2021 的發售登陸了 iPad 平臺,它就是來自桌面平臺的真3A 級遊戲「神界:原罪 2」。
▲ 需在美區 App Store 下載
這款可被封為神作的 RPG 遊戲不是因為太好玩引起了我的注意,而是它對機型的要求:僅 iPad Pro 2018 及以上機型可運行。換句話說,只有大於等於 A12X 效能的晶片才能帶得動這款遊戲。據我所知,這是 App Store 裡第一款將最低配置設為 A12X 的軟體(如有誤,懇請指正!),而 A12X 正是 M1 晶片設計的雛形。這不禁讓人對 WWDC2021 會如何釋放 M1 晶片效能浮想聯翩。
▲ 從左到右依次為 A12X,A12Z,M1;
iPad Pro 運行 「神界:原罪 2」 預設使用 PC 端最高畫質,A12X 與 A12Z 會鎖定 30 幀,而 M1 則能穩定 60 幀。根據早先的遊戲評測,「神界:原罪 2」 在 PC 端使用最高畫質、穩定 60 幀的最低 GPU 配置是 GTX 1050Ti(桌面版)。
▲ 遊戲遠景截圖
▲ 遊戲近景截圖
除了遊戲畫面的驚人表現,該遊戲還支援鍵鼠操作。這也是我認知中第一款適配了 iPadOS 鍵鼠 API 的遊戲(雖然該特性在 WWDC2020 就釋出了)。技能的快捷鍵、遊戲的游標、順滑的操作體驗,這有些打破了我對 iPad 軟體的固有印象,第一次覺得 iPad 有希望成為正經的電腦。
有人可能會說:雖然這對 iPad 來說是突破,但比 iPad 便宜的遊戲本早就能駕馭 3A 大作,何必要繞遠路?原因有二:
1. iPad Pro 是無風扇的便攜裝置,我不指望它能和遊戲本一樣暢玩 Steam 遊戲,但我十分樂意在睡前或交通工具上玩個一局。這好比主機不會奪走掌機的市場,Switch 就算配置不高仍然很受歡迎;
2.這是一個訊號,一個開發者會告別低效能裝置的明確訊號。iPadOS 最大的短板就在於得兼顧搭載 A12 的普通版 iPad 與搭載 M1 的 iPad Pro。冒著被打臉的風險,我大膽預測:WWDC2021 上釋出的 iPadOS 15 會在系統層面為 iPad Pro 解鎖更多桌面端功能,包括但不限於:多視窗、啟動臺、XCode、FinalCut 等自家專業軟體的適配。
還有些錦上添花的事:
iPad Pro 2021 可以在 2K 解析度、穩定 60 幀的設定下運行 「死亡細胞」(非 B 站手遊,為美區完整移植版),而 iPad Pro 2018 在高畫質下掉幀嚴重;
iPad Pro 2021 的應用多開上限更高。以 Page 文稿為例,同時開啟 10 個檔案也不會出現切換視窗時重新載入、打字卡頓的情況。iPad Pro 2018 則在同時開啟 5 個檔案時出現響應延遲的問題。
小結
非常感謝看到結尾的家友!想讓 iPad Pro 2021 物有所值,大概做到以下幾點即可:
1.適應 「雙機」 的工作模式。一臺 PC / Mac 應對上層要求,一臺輕薄本/ iPad 滿足個人需求;
2.願意為 iPad 的優質軟體付費。Notability 這種買斷制的軟體也好,Office 365 這種訂閱制的服務也好,它們的功能毋庸置疑是實用、強大的,但 iPad 上找不到盜版;
3. 最好同時是 iPhone 或 Mac 使用者。iPadOS 的檔案管理器與 iCloud 雲盤深度繫結,對於我這類 Mac 使用者而言,Mac 的桌面即是 iPad 的桌面,而 iPad 產出的文件可在 Mac 端直接讀取。Notability、系統相簿等接入 iCloud 的軟體也能實現 iPad、Mac 乃至 iPhone、Apple Watch 的自動同步,這種情況下 iPad 無法訪問軟體根目錄的侷限性就小了很多。
iPad Pro 不會是一個能推薦給所有人的 「萬金油」 工具,不過我確信:適應將 iPad 作為工作的某個環節的辦公方式後,你的生活能增色不少。
相關文章
就拿<em>iPad</em> Pro 2021 为例,在设备到货后的这一周内,M1 芯片、miniLED 显示屏等话题已被炒了无数遍,从技术剖析到游戏实测一抓一大把,实在不需要我们这些在打工之余挤出点时间的数码爱好者们再补充什么。 照常
2021-05-28 11:07:26
昨天给大家介绍了一款【<em>iPhone</em>绕ID解锁】的软件,它的优点是在屏幕锁和配置锁,<em>iPhone</em>免费绕过工具iFRPFILE 更新,屏幕锁/停用界面完美绕,很多小伙伴还是希望能多介绍一些能重启的免费绕ID 软件,毕竟
2021-05-28 11:07:17
网上关于<em>iPhone</em> 13消息一直没断,消息本身多半是“三分真七分假”,在发布会没有到来之前,苹果公司对于这种亦假亦真的传闻也乐见其成。全面备货的苹果 关于<em>iPhone</em> 13的渲染图,网上可以找出的版本不下两
2021-05-28 11:06:52
AM<em>C盘</em>中上涨超50% 当地时间5月27日,AMC连续第四个交易日上涨,盘中一度上涨超50%,创2017年5月以来新高。截至收盘,AMC上涨35.63%,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年初迄今累计上涨幅扩大至1000%。 5月23日,大连万达
2021-05-28 11:01:44
来源:金十数据 原标题:AM<em>C盘</em>中暴涨逾50%,散户势力卷土重来正在买入这些...最近几周,年初一时风光无限的散户抱团股似乎又有卷土重来之势。美东时间周四盘中,AMC院线一度大涨逾50%,创下自2017年5月以来的新高,随后回落,A
2021-05-28 11:01:39
周四,散户抱团概念股AM<em>C盘</em>中一度飙升50%,收涨36%。今年已涨超1150%。 万达却“笑不出来”,上周万达刚宣布退出AMC董事会,仅保留少数股权,而这只股票本周就迅速涨近120%。 散户抱团股也纷纷普涨,汽车股也继续
2021-05-28 1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