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軟體

魅族上船,鴻蒙有戲?

2021-05-31 11:00:17

前幾天,一個OPPO員工在一個微信群公開懟鴻蒙引發了業內的熱議,由此引發一個話題探討是手機廠商到底會不會搭載鴻蒙的問題。

日前,數碼博主@菊廠影業 Fans 最新透露,華為 6月2日釋出會上會公佈鴻蒙系統第一批升級名單,6月2日同步升級,後續再逐步公佈各批次升級時間。

此外還有訊息是,魅族宣佈接入鴻蒙。不過,需要釐清的是,當前並不是魅族手機要用鴻蒙,而是魅族和鴻蒙達成的合作的領域是其Lipro品牌下的智慧家居生態產品,目前僅限於Lipro健康照明系列燈具。

魅族先通過IoT產品試水鴻蒙,或許有幾大考量。

首先是鴻蒙系統面向物聯網時代,它更適用於各式各樣的智慧裝置,而在智慧手機領域,其體驗仍未能達到安卓的高度,魅族還不會貿然試水已成熟的手機業務。

其二,相對於小米OV的IoT佈局,魅族在IoT業務層面的品牌、使用者基礎等競爭力與話語權、關注度不夠,綁上鴻蒙,可能給魅族帶來更多的流量與品牌關注度。

另一方面,在IoT產品體驗上,鴻蒙的分散式架構、微核心設計等要素,也將給其智慧產品帶來更好的相容性以及互聯互通的智慧化體驗。

在商言商,理性看待手機廠商不上鴻蒙的船

牽涉到鴻蒙的話題,其實最忌的是大眾情緒對廠商的道德綁架。

從小米OV等大廠的生存角度而言,他們有自己的定製系統,OPPO有自己的ColorOS,vivo有Funtouch OS,小米有MIUI,魅族有Flyme,它們都有自己的IoT戰略佈局以及軟體服務營收業務,更傾向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從小米2021Q1財報來看,網際網路服務收入同比增長11%,達到了66億人民幣,假設小米用鴻蒙系統,這部分廣告收入可能要遭受極大的影響。而按照小米2020年財報,小米IoT業務營收達到了600多億,這與華為的IoT業務佈局本身又是強競爭關係。

有業內人士談到,如果其他廠商搭載鴻蒙系統,那麼它是否允許有廣告存在,這個廣告收入,是歸華為還是第三方廠家?或者說是協議分成?

本身來說,其他手機大廠本身有自己定製系統,它可以非常自由的在自己系統裡內建廣告,它們各自的應用商店,營收完全歸屬自己。

比如小米、OPPO等廠商通過其各自定製系統佈局,已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雲服務模式與應用市場遊戲分成模式、此外包括大量廠商深度合作APP、系統預裝APP營收、廣告收入的分成等都是基於其自身的定製系統而衍生出來的。

如果要它們搭載鴻蒙,這意味著這些基於其自家的系統服務與營收和小米、OPPO等無關了。

因此,從利潤的角度而言,它們沒有理由要捨棄自身的系統平臺生態與利益,去選擇別家系統,並且廣告收入還需要分成一部分出去。

其次是,眾所周知,國內小米OV三大廠都有龐大的海外市場,其手機常用軟體與遊戲都是在谷歌的服務框架與應用程式商店上運行的,如果替換鴻蒙,因為谷歌移動GMS服務套件的關係,會讓小米OV三大廠的海外的市場份額會受到巨大影響。

從企業自身利益的角度,用一個新系統不僅僅在於直接關乎手機使用體驗的不確定,更在於這與它們正在穩定運行的商業模式與盈利模式相悖,也打亂了其自身原有的戰略佈局,甚至也可能會影響到海外業務的進展與使用者增長。

因此,在商言商,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看,大眾應該理性看待小米OV不搭載鴻蒙。由於各自彼此是勢均力敵的競爭對手,有著替換成本、品牌、盈利模式等諸多層面的顧慮,企業的核心戰略是為了盈利,為了生存發展,而不是其他。

鴻蒙顯然也深知這一點。從目前來看,前期一億的第三方裝置主要是IoT裝置,如美的,方太,魅族等。從當下的訊息來看,它也沒有任何團隊去遊說其他手機廠家尤其是手機大廠加入。

不過,某種程度上來說,鴻蒙給了一些手機小廠重新突圍當下僵化的競爭局面的機會,部分二三陣營的手機小廠倒是有動力替換鴻蒙。

從整個手機行業來看,當前國產廠商陣營,強者愈強的頭部效應愈加明顯,中小手機廠商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不少廠商已經消失在大眾視野,另一些還在苦苦支撐的手機廠商其實也有改變的動力。比如說格力,酷派、魅族等廠商。

從現狀來看,這些廠商當前處於相對邊緣化的狀態,堅守原有的系統模式或難改持續下行的命運,替換鴻蒙反而有可能會引發市場的關注,有機會形成新一輪粉絲效應與產品嚐鮮效應,帶動品牌影響力與產品體驗的上行。

比如從目前來看,魅族IoT產品接入鴻蒙就引發了市場關注,不少網友也表示支援魅族。

而鴻蒙也會給這些廠商帶來一定的流量效應與廣告效應,分散式技術、跨終端、多場景,是HarmonyOS中不斷被提及的亮點,對於這些廠商而言,這也是一次通過底層作業系統改變產品跨終端、跨場景體驗、重新塑造品牌的機會。

在IoT市場,鴻蒙該如何做大生態?

基於微核心全場景分散式OS,鴻蒙作為一款分散式物聯網系統,它想要覆蓋的是智慧屏、智慧手錶、手機、電腦、平板、電視、汽車乃至各類智慧生態產品。針對不同的生態裝置,鴻蒙的系統包從KB級、到MB級、再到GB級,要覆蓋物聯網的諸多方面。

鴻蒙的想象力在於AIoT,不在於手機系統。

華為消費者業務軟體部總裁王成錄此前表示,華為從正式立項做鴻蒙系統的就非常明確,希望用一套系統能夠解決大大小小所有硬體裝置裝載系統的問題。而不是重複做一個手機系統。」

我們知道,在手機市場,一旦作業系統形成先發規模優勢,後來者要通過一個全新的作業系統搶市場幾乎不可能。

但在IoT領域,裝置與裝置之間的連線是統一的使用者體驗,當它連線的汽車、電視、平板裝置數越來越多,它可能會形成全新的生態滲透效應。

對於一個作業系統而言,關鍵難在生態規模。

筆者認為,要解決開發者規模的問題,鴻蒙需要足夠好的福利與利益機制來吸引開發者加入。小廠替換鴻蒙的動力在於,由於替換成本低,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試試就試試,況且打上華為的LOGO對自己來說是個宣傳。

對於鴻蒙來說,有必要通過前期的讓利與免費試用策略,扶持與提攜生態鏈合作廠商,並通過頭部爆款產品來說服更多的開發者與廠商加入,形成滾雪球效應。這或許是華為應該考慮的一種方向。

從更長遠的戰略來看,鴻蒙也要思考未來如何在國際市場與谷歌競爭。

谷歌的Fuchsia OS是基於全新的Zircon微核心,運行於包括智慧手機、PC、平板、車載裝置等智慧裝置上,同樣面向5G物聯網時代,在全球市場,谷歌的優勢在於,Android生態規模上已經足夠龐大,全球開發者對Android生態的依賴性更高。

針對手機與可穿戴裝置,谷歌已經有Android;針對 Web應用程式,它有Chrome OS,都積累了大量的廠商與開發者。

Fuchsia OS作為Android的物聯網升級版,谷歌說服開發者、帶動各領域裝置、硬體廠商進入Fuchsia生態,其難度或許要更小。

但在國內市場,華為擁有主場優勢。國人對國產系統的呼聲越來越強,但各路廠商還存在顧慮——它們的顧慮是未來鴻蒙做大之後,廠商們是否會因此在盈利模式、產品升級等方面喪失自主控制權,受制於人。

當年安卓的成功與塞班系統的失敗,就是廠商們基於同業競爭顧慮下的選擇,安卓當初奉行的一種開放、自由與中立的策略,打消了廠商們對於作業系統平臺「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的顧慮,而塞班系統背後的諾基亞與當時的一眾廠商原本就是競爭對手。

因此,鴻蒙如果要做成功,一方面是要有中立、開放的頂層設計,去打消各路廠商、開發者在盈利模式、產品等層面受制於人的顧慮。

方面要更多的提攜與扶持第三方生態鏈廠商與開發者,讓自家產品與第三方開發廠商處於同等的地位,通過做出一系列生態鏈廠商爆款產品來印證鴻蒙系統的中立、開放與智慧化連線價值。

中國的製造業供應鏈非常齊全與龐大,從魅族搭上鴻蒙的船,可以知道大量中小IoT製造領域的廠商有一定的接入訴求。

在國內的智慧家居、智慧硬體等IoT領域,與魅族有類似的小算盤的中小體量的廠商有很多,願意藉助華為鴻蒙系統升級智慧化物聯網體驗的廠商依然存在,不少廠商當下或處於觀望之中。

此外,在當前的IoT生態大戰中,目前尚無絕對的龍頭廠商,各家處於「大混戰」狀態,對於小體量的廠商來說,選擇進入哪個陣營,一方面是看IoT平臺的未來發展前景,一方面看生態的影響力以及底層技術實力,在IoT領域,華為的底層實力與品牌影響力總體還是處於行業領先地位。

華為如能說服各領域的中小廠商加入生態,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升級,撬動市場的機會還是有的。

在傑弗瑞帕克所著的《平臺經濟模式》一書中有一個觀點就是,平臺經濟模式的關鍵就是,各種外部利益必須經過公平適當的設計與管理,應該將創造的價值公平分配給所有創造者,別為了利益濫用你的力量去改變規則的公平性。

從當前華為反覆表明態度不造車而專注於智慧汽車解決方案的做法或許可以看出,它在有意識的放棄「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的產業鏈的定位,傾向於讓自身在車聯網產業生態處於中立的位置。

筆者的建議是,鴻蒙應該首先放棄短期內盈利的規劃。

當下作業系統的盈利模式,無非是兩種,一種是廣告收入,一方面是依靠APP市場收費應用的抽成。對於鴻蒙而言,規劃一種相對合理、讓利第三方的盈利模式非常關鍵它更需要制定一種共贏、公平、中立的頂層規則,在前期,應該優先幫助生態內接入的廠商做出一定成效與規模,形成穩定的生態模式,後期再考慮盈利,這或許才是鴻蒙獲取業內認可、逐步向第三大作業系統地位進階的關鍵。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我的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redianweiping)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