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苹果发布的跨时代产品iPhone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第一代iPhone采用了ARM设计、三星制造的芯片。次年,谷歌推出的<em>Android</em>(安卓)系统,也是基于ARM指令集的。全球两大手机操作系统IOS和<em>Android</em>都基于A
2021-05-31 17:00:55
來源:36氪
芯征程|一家年營收不足20億美元的公司,是如何卡蘋果、三星、 華為、高通脖子的?
文 | 楊逍
幾乎90%以上的手機背後,都是ARM的底層架構。
從2020年至今,ARM一直處於風口浪尖,先是傳出ARM和ARM中國的換帥風波;後有英偉達官宣計劃收購ARM,這引起全行業抵抗、不滿。
進入2021年,將整個IT世界攪得不安的ARM,倒是仍不緊不慢、極其有節奏地接連官宣產品。就在前幾天的5月25日,ARM還發布3款CPU和3款GPU核心設計,為ARM筆記本、高階手機處理器、智慧手錶等產品提供新解決方案。
ARM是一家「小公司」,至今年營收不超過20億美元。可ARM又是一家「大公司」,從蘋果到三星,從華為到高通,全球超過90%以上的手機晶片裡都有著它的技術,幾乎卡住了全世界的「脖子」。
隨著公司業務的擴展,如今,ARM的影響力已經先後進入了手機、電腦、資料中心、物聯網、自動駕駛等不同領域,含有ARM技術的晶片累計出貨超過1900億顆,連起來可以繞地球25圈。
本文將回望ARM發展歷程,看一看這家以賭博機計算機系統起家的公司,是如何發展為藏身於產品最底層的隱形王者的,又為何會以一再被迫「賣身」,陷入了長久的動盪之中。
Hello World,Iam Arm
1979年,剛剛從英國劍橋大學博士畢業的赫爾曼·豪澤和克里斯·克里在英國成立了Acorn電腦公司,也就是ARM的前身。
而Acorn成立三年前,比爾·蓋茨成立了微軟,史蒂夫·喬布斯成立了蘋果。這批未來將在IT產業消費級市場叱吒風雲的公司開始登場歷史舞臺。
1982年,BBC播出紀錄片《強大的微處理》後,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這個紀錄片向英國觀眾介紹了電腦時代即將來臨,為了鼓勵民眾學習計算機,BBC想為電腦愛好者推出一款價位適中的英國產裝置。
劍橋的Acorn拿下了這個訂單。Acorn將這款為微型電腦命名為BBC Micro。令人意想不到的是,BBC Micro大賣,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電腦裝置之一,銷量從預計的1.2萬臺一路瘋漲到150萬臺,BBC Micro還於1984年獲得了英國科學技術桂冠——女王技術獎。
(BBC Micro)
Acorn一炮而紅,在微型機市場上露了臉。依靠BBC Micro的銷售,Acorn的利潤從1979年的3000英鎊飆升到1983年6月的860萬英鎊。
當時的微型機(個人電腦)跟現在的電腦不可同日而語。
全球資訊網還沒有出現,它既不能用來實時與人溝通,也無法檢索資訊。然而,它卻是人類生產力的一大飛躍。當時,它已經可以進行簡單的文書處理、表格計算工作,還有了早期的編曲軟體、影象處理軟體等。
Acorn公司所打造的BBC Micro主要面向國內的學校類客戶、電腦愛好者,市場空間不大。
相比之下,商用市場有著更為巨大市場體量與想象空間。當時,IBM推出的第二代微型機在商業市場混得如魚得水,Acorn見狀蠢蠢欲動,打起了這塊大蛋糕的主意。
Acorn的商業電腦設計方案需要使用第二塊處理器與BBC Micro平臺協同工作,但Acorn認為,BBC Micro上採用的摩斯太克公司6502處理器無法承擔這個重任,但他們也一直沒有找到能接替的晶片。Acorn倒是看上了英特爾的286晶片,可英特爾拒絕合作。
無奈之下,Acorn走上了自研處理器的道路。可正是這一看似不起眼的決策,拉開了Acorn晶片未來稱霸全球的序幕。
由於資源不足,為避開和英特爾、IBM等巨頭競爭,Acorn選擇了RISC技術路線(精簡指令集),與英特爾主導的x86架構相比,它不僅開發難度低,而且低成本、低效能、低功耗。
1983年10月,ARM正式啟動晶片研發。經過18個月的研發測試,Acorn在晶片代工廠VLSI公司生產出第一塊使用RISC指令集的ARM晶片,這個「ARM」不是ARM公司,而是Acorn RISC Machine的首字母縮寫。
1985年4月26日下午3點,第一批ARM晶片投入到開發系統,螢幕上出現了「Hello World,I am Arm」字樣,全球第一款商業RISC處理器ARM1成功運行了。
最初,這款ARM1晶片主要用途是作為BBC Micro的協處理器運行晶片開發所需的模擬軟體,也被用於支援晶片(VIDC, IOC, MEMC)的開發,和加速ARM2開發時所用到的CAD軟體。
晶片的成功讓Acron研發團隊鼓足了信心,繼續朝著商業化的路徑努力。
然而,誰也沒想到,在處理器晶片研發成功前一年,家用電腦市場突然崩潰,家用電子遊戲機和家用電腦公司Atari(雅達利)被出售,蘋果電腦瀕臨破產,Acorn的日子也很不好過。
在此之前,由於供應商產能工藝不足,Acorn一直都被產能問題困擾,如1983年Acorn拿下30萬份訂單,供應商卻只供給了3萬臺機器。好不容易到1994年供應商產能上來了,家用電腦市場崩潰,銷量驟減,Acorn一下子堆積了25萬臺機器。
同期,Acorn還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處理器研發工作,Acorn出現嚴重的現金流問題。
1985年,Acorn不得不以1200萬英鎊低價將一半的股權轉讓給義大利的Olivetti電腦公司,用以償還債務。
歸於 Olivetti旗下後,Acorn宣佈停止美國市場的銷售,並將剩餘的美版BBC微電腦都賣了墨西哥的一家公司。
到1990年,蘋果要給代號為Newton的項目尋找低功耗處理器。這款產品的設定是全球第一款平板電腦,對產品耗電量、成本、全靜態操作等效能要求較高,Acorn的ARM處理器是市面上僅有的能滿足蘋果要求的晶片。
(Newton)
但ARM處理器仍有一些不足,如Acorn ARM沒有這款產品所需的整合記憶體管理單元,且Acorn公司無法憑一己之力將這一功能整合進ARM處理器。於是,蘋果決定和Acorn成立一家新公司,合作開發ARM處理器。
11月27日,蘋果出資150萬英鎊,Acorn以150萬英鎊的智慧財產權和12名工程師入股,晶片廠商VLSI出資25萬英鎊,成立了ARM公司——自此,ARM正式從Acron電腦中剝離出來,成為了一家獨立晶片公司。
不過,由於想法太過超前,且當時喬布斯也不在蘋果公司,這款採用了ARM6的Newton Message Pad市場反響並不好,1993年問世,1997年便停產。
在很長一段時間,ARM的姿態都弱小而無助,在追求高效能的電腦市場,ARM的RICS架構的產品並無優勢,產品效能遠不能和英特爾相提並論。
獨佔手機市場鰲頭
真正讓ARM在市場上站穩腳跟的,是移動智慧裝置的發展。
英特爾憑藉高效能的x86處理器在PC市場獨佔鰲頭,ARM的產品難以望其項背。但在移動裝置市場,這個優勢反而成了劣勢。
移動裝置看重功耗和續航能力,英特爾x86架構高功耗優勢成了快速掉電劣勢。ARM架構低功耗、高續航的好處顯現了出來。
ARM在手機領域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3年-2006年,在IP授權商業模式之下,ARM的RISC處理器逐漸被大量晶片廠商、手機公司採用。
1993年,ARM推出了全新的ARM7處理器核心。ARM過往產品的壞運氣彷彿都是在為這款產品蓄力。基於ARM7的ARM7-TDMI成為明星作品,這款產品基於32位微處理器,搭載了Thumb指令集,將程式碼密度提升了35%,記憶體佔用僅和16位處理器相當。
同年,意識到不能僅依靠個別產品發展後,ARM提出IP授權的商業模式:ARM只向客戶提供處理器授權,不直接提供晶片產品;晶片生產廠商可通過支付前期許可費和後期生產晶片的專利使用費,獲得ARM處理器的授權。
ARM所提供的業務簡單來說,就是對外銷售晶片設計圖紙。蘋果、三星、高通、華為、聯發科這些晶片公司將ARM的圖紙買回來,再新增上自己的修改設計,從而打造出自己的晶片。
其IP授權有三種,架構授權、POP(processor optimization pack,處理器優化包)、處理器使用授權。
1、架構授權授權指合作廠商可以根據ARM架構,自行設計處理器;
2、POP指ARM會為合作廠商提供優化後的處理器,方便客戶在特定工藝下設計、生產出效能有保證的處理器;
3、處理器使用授權則是指廠商不能更改原有設計,只能調整產品頻率、功耗等,自由度較低。
比起英特爾全包、封閉式的產品邏輯,ARM只做底層ISA的設計,給手機廠商、晶片廠商足夠的自由度,讓他們根據需求自行設計產品。對於蘋果、三星等一線品牌而言,優化晶片設計、突出手機特性是優化手機效能的一大必然追求,ARM這一舉動可謂正得其心。
這個模式讓ARM的指令集迅速在手機市場鋪開。
德州儀器率先用這款處理器打造了一款晶片,這驗證了ARM IP授權商業模式的可行性,也為ARM產品作了背書。
到1994年,德州儀器還說服下游客戶諾基亞上船。通過與諾基亞合作,ARM還發明出了16位的Thumb指令集。諾基亞當年採用了ARM架構的6110手機,成為第一部採用ARM處理器的GSM手機。
這款手機也是ARM IP授權在消費電子領域推廣的開始。
此後,高通、飛思卡爾、DEC等公司相繼加入ARM-7的授權陣營,得到授權的公司數量超過170家,使用ARM-7的晶片數量超過100億顆,ARM-7成為ARM在移動處理器的旗艦系列。
1995年,ARM7還引起伺服器領域處理器巨頭DEC的關注,DEC在ARM授權基礎上,設計出新的處理器架構Strong ARM,並於次年2月釋出了SA110處理器。
DEC的幫助讓ARM處理器獲得前所未有的關注。這顆160MHz、DMIPS為185的處理器,功耗還不足500mW,引起工業界和學術界對ARM的關注。
1997,DEC被英特爾收購,英特爾獲得Strong ARM的使用權和ARM的相應授權,並將其發展為旗下RISC處理器產品線,用於黑莓、Palm Treo和摩托羅拉Q系列手機中;英特爾還將Strong ARM升級為XScale,併為之生產配套晶片,為ARM處理器發展添磚加瓦。
值得一提的是,ARM8趕上了Strong ARM的釋出,ARM10則趕上了XScale的釋出,兩款晶片效果並不好。倒是1997年釋出的ARM9,標誌著ARM處理器正式進入微處理器領域,成為ARM的里程碑式產品。
短時間看,ARM公司並未獲得任何好處,但英特爾放棄其ARM架構產品後,這片DEC和英特爾打下的江山,最終還是落到了ARM公司手上。
1998年4月17日,ARM在英國倫敦證交所和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行價為每股5.75英鎊(納斯達克發行價為29.17美元),市值達到2.64億英鎊。僅僅一年半後,ARM就登上了倫敦證交所富時100指數。
第二階段,則是2006年之後,隨著智慧手機和谷歌安卓系統的發展,ARM越發強大,最終壟斷了整個手機市場。
從2005年開始,ARM對產品進行了進一步細化。
ARM意識到除了ARM9的高階處理器市場以外,還有低成本低功耗的微控制器市場,提出了Cortex產品線,並將處理器架構分為面向高效能的 Cortex-A、面向實時控制場景的 Cortex-R,以及面向微控制器市場的 Cortex-M,產品進一步細化。
2006年,英特爾放棄移動晶片業務,從此再未在手機領域處理器架構之爭中掀起水花。
當年,英特爾遭遇危機,業績墜入低谷,PC端業務遭遇老對手AMD的猛烈攻擊。為守住PC市場,英特爾時任CEO貝瑞特決定放棄移動晶片市場,英特爾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裁員,砍掉了當時看起來並不賺錢的行動通訊業務,並於6月將XScale其通訊及應用處理器業務出售給Marvell公司。
2007年,蘋果釋出的跨時代產品iPhone開啟了智慧手機時代,第一代iPhone採用了ARM設計、三星製造的晶片。次年,谷歌推出的Android(安卓)系統,也是基於ARM指令集的。
全球兩大手機作業系統IOS和Android都基於ARM指令集設計,這將全球軟體應用廠商都和ARM指令集繫結起來。ARM在手機領域擁有了絕對的生態優勢。蘋果、高通、英偉達、微軟、亞馬遜、Ampere Computing、華為等客戶都是ARM陣營一員。
等英特爾2008年穩固好PC市場,想通過Intel Bonnell微處理器架構開發Atom重啟移動晶片市場時,已經錯過了時間視窗期。
到2011年,ARM在手機市場上的份額已經超過90%,顛覆了英特爾一家獨大的處理器市場格局。
2016年,英特爾徹底關閉Atom生產線;2019年,隨著高通和蘋果的和解,英特爾將5G業務賣給蘋果,徹底退出了移動基帶市場。
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ARM靠收取授權費為生,雖然它在手機領域市場佔比較高,但全球手機市場幾乎陷入增長停滯狀態,ARM必須找到新的增長點。
ARM最早盯上的是PC市場。
2010年,英特爾入侵手機領域時,原本覺得可以和平相處的ARM覺得有被冒犯到,開始反向進軍PC市場。
ARM公司前總裁Tudor Brown表示:「英特爾公司想通吃電腦和手機兩塊市場,我們要說NO!為什麼它進入我的地盤,我就不能直接跑到PC市場上去呢?」
英特爾在晶片研發、設計、製造上一條龍的強勢地位,給各環節公司造成壓力。當ARM CEO Warren East放話「希望能在未來的12個月內,在伺服器市場看到一些我們的東西」後,傳統、封閉的PC生態圈被拉開了一個口子,ARM吸引了IBM、戴爾等計算機廠商的目光。
踏出和ARM合作第一步的是微軟。
看到採用ARM架構的蘋果iPad大火後,微軟對平板電腦這個產品種類覬覦不已。
2011年,微軟在CES展會上推出了Windows RT作業系統,一款基於32位Arm架構的PC作業系統,代號Windows on Arm(WoA)。
次年6月,微軟在洛杉哥釋出了一款名為Surface RT的產品,它融合了膝上型電腦和平板的形態;搭載了NVIDIA 推出的基於ARM架構的 Tegra 3 T30 四核處理器;在作業系統搭載了Windows RT 作業系統。
(Surface RT)
由於上層軟體生態原因,該產品只能下載微軟應用商店中的程式,無法運行傳統的Windows exe應用程式,因為這些軟體仍是以x86架構為基礎研發的,無法適配ARM 架構。
「磚頭」電腦顯然不會引起客戶關注,Surface RT產品只發布了兩代就停產了。
微軟因此虧損了9億美元。但這並未阻止微軟躍躍欲試的心情。
到2016年,微軟開始了向ARM轉向的第二次嘗試,宣佈Windows 10 將全面支援 ARM 生態系統。
相比上一次,此時的微軟已經不這麼極端,Windows 10能通過模擬器運行Win32 程式,讓電腦買家有軟體產品可用,不過Windows 10並不支援運行 64 位程式的軟體。2017年推出的華碩 NovaGo 和惠普 ENVY X2就是基於高通驍龍 835 平臺的 Windows 10 產品,這兩款產品電池續航能超過一整天。
Windows 10成功與ARM相結合,ARM取得進入PC市場的階段性勝利。
這邊,ARM也沒閒著。2018年,Arm推出號稱「媲美低壓版酷睿i5「的 Cortex-A76核心,高通還基於此晶片推出驍龍8cx處理器,並聯合了聯想、惠普等電腦行業巨頭打造出了「Always Connect PC」這一新的電腦品類,不過叫好不叫座。
雖然ARM在作業系統、晶片、電腦廠商上都做足了準備,可不出現一款強有力的產品,整個行業對ARM架構能推出高效能晶片這件事仍有所遲疑。
2020年推出的蘋果的M1晶片和基於M1 Macbook的,就是讓全行業看到ARM晶片具備做高效能晶片潛能的產品。
(M1晶片)
搭載了M1晶片的Macbook,續航能力可達無線上網15小時。根據蘋果公佈的測試資料,基於ARM架構的M1的效能,已超越英特爾的高階i9處理器。
和微軟不同,在嘗試ARM這件事上,微軟的態度是不斷嘗試、不放棄、兩邊遊離;蘋果的態度則是研究多年、要一擊必中。
從2010年釋出的第一款iPad開始,蘋果就開始在iPad和iPhone 4上使用自研晶片A4處理器。也是從這時開始,蘋果開始了對ARM架構的自主設計、研發。
這意味著,到令業內人士震驚的M1晶片出來,蘋果用了整整10年時間研究和研發ARM架構。
蘋果M1電腦釋出前不久,ARM還推出了它決心征戰PC市場的產品Cortex-X1核心,這款產品犧牲了芯片面積與功耗,更多專攻效能的核心,一改以往ARM核心IP均衡PPA的設計哲學。
同年12月,微軟再次在推進ARM的路上跑起來,推出能相容64位x86應用的基於ARM架構的Windows 10作業系統。Surface Pro X等使用ARM架構處理器的裝置,將正式支援包括ARM32、ARM64、x86和x64在內的完整程式碼體系。
英特爾之所以在PC市場風頭無兩,是因為軟體層面的作業系統和上層應用軟體都是基於x86架構研發的,在ARM架構上運行會出現適應不佳的情況。
而ARM 的Cortex-X1核心和微軟在作業系統上的動作意味著,從2012年就開始的基於ARM架構的Windows裝置在軟體相容性、實用性上的不足,可以補足了。
ARM耕耘多年的PC市場,終於可以看到曙光。
在PC市場之外,資料中心也是ARM覬覦已久的領域。
從2011年開始,ARM公司就嘗試進入伺服器市場,Cavium、高通、AMD、華芯通半導體等國內外公司都曾和ARM合作進軍伺服器市場,都以失敗告終。
Cavium的ARMv8伺服器晶片ThunderX(2014年面世)有低負載卻高功耗的問題;高通Centriq 2400伺服器(2017年面世)出貨僅半年,伺服器晶片負責人就離職,高通退出伺服器市場;AMD的Opteron A1100伺服器(2014年面世)反響平平;華芯通半導體推出可商用伺服器晶片昇龍4800(2018年面世),但高通退出伺服器市場後,這家高通投資的公司就關門了。
接連的打擊並沒有讓ARM放棄該市場,2018年,ARM首次推出面向這些資料中心的專門IP——面向雲到邊緣基礎設施產品Neoverse,開始了面向資料中心處理器市場第二次進軍。
此後,不少面向基礎設施市場的晶片設計企業基於Neoverse推出晶片產品,雲端計算廠商也開始推出基於ARM架構的自研晶片。亞馬遜雲AWS推出Graviton處理器(2018年推出),華為雲推出「Hi1620」的ARM伺服器計算晶片(2018年推出),也就是鯤鵬920的ARM伺服器晶片。2020年年底,據彭博社援引內部人士訊息,微軟也正在籌備用於 Azure 雲伺服器上的ARM 晶片
不過10多年來,英特爾幾乎是全球伺服器市場的唯一CPU供應商,其市場份額長期超過90%。AMD的EPYC(霄龍)伺服器晶片讓英特爾市場下降,但AMD採用的也是x86架構。
AMR若想在伺服器市場有所發展,仍需補足生態空缺。
除移動裝置、伺服器以外,ARM也將物聯網看作未來大有所為的發展空間。
作為移動晶片的主要引領者,Arm能夠藉助其晶片架構技術標準上的優勢,佈局工業物聯網。海量的物聯網應用需要低成本、低功耗的晶片,而Arm架構的出色的效能和低功耗特性與物聯網市場的需求非常契合。軟銀收購孫正義花320億美元收購ARM,也正是看中其在物聯網領域的發展空間。
ARM 2013年就有物聯網事業部了,當年8月,ARM還收購了芬蘭物聯網軟體創業公司Sensinode,這家公司曾領導了低成本、低功耗裝置標準6LoWPAN的制定。通過收購Sensinode,ARM拿下其NanoStack、NanoRouter 和 NanoService三大產品,並在後續將這三款產品發展成自己的產品。
當時就有網友評論「看來手機和平板市場的統治地位還不能滿足ARM的胃口,吞下整個物聯網才是它的目標」。
到2018年,Arm佈局物聯網的步伐開始加快:6月收購物聯網連線管理技術公司Stream Technologies;8月收購資料分析公司Treasure Data。
Steam擅長連線管理能力,Treasure 則能彙總、解析大量分散和孤立的資料,獲取CRM、電子商務系統、邊緣計算、物聯網裝置和其它任何第三方資料。ARM將Arm Mbed 物聯網裝置管理平臺和Steam、Treasure 的產品聯合後,推出全新的Pelion物聯網平臺(Pelion IoT Platform),能無縫且安全地連線和管理物聯網裝置和任何規模的資料。
11月,Arm又推出新的物聯網作業系統Mbed Linux OS。
至此,ARM在物聯網業務上形成完整的晶片IP、作業系統、雲平臺服務的產品體系。
Arm公司2017年的一份PPT顯示,基於Arm架構設計的物聯網裝置控制器達90%。
不過,ARM在物聯網領域的發展也並不順暢。物聯網市場的發展速度並不像想象中的快,市場難以一下子做大。孫正義曾預計,到2025年,物聯網市場的規模將達到11萬億美元,但IDC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也才1.36萬億美元。
此外,同指令集架構的RISC-V虎視眈眈,其開源特性和架構優勢,讓很多行業人士覺得,它可以在AIoT時代大有作為。RISC-V的領先廠商SiFive和IP廠商CEVA合作,開發面向智慧家居、汽車、機器人、安保、增強現實、工業和物聯等一系列邊緣智慧SoC。這正是ARM所物聯網所聚焦的領域。
自動駕駛領域是ARM進入最晚的領域。2018年12月,ARM才正式宣佈進入自動駕駛領域。
到如今,高通、德州儀器、 恩智浦、瑞薩等基於 ARM 釋出的多款晶片亦在車機晶片中大量落地。
ARM預計,到2029年,能參與的市場空間將達到2320億美元,而目前收入不到20億美元的ARM,離天花板還有著無盡的空間。
動盪之中的ARM
ARM的表現沒有人讓孫正義滿意。
2017-2019年,ARM營收分別為18.31億美元、18.36億美元和18.98億美元,增長微乎其微。
由於ARM已經退市,難以看到其2020年營收,而2020 AMD、英偉達、英特爾的營收則分別為97.6億、166.75億、779億美元,差距甚遠。
為收購ARM,孫正義曾接連拋售阿里、GungHo、Supercell這些公司的控股,讓ARM於2016年9月6日從倫敦證券交易所退市,完成私有化。
然而,僅四年之後,2020年9月,軟銀再次宣稱即將賣出ARM公司,英偉達宣佈接手。此時孫正義對ARM的態度,已經從考慮了10年、「一生中最重要的交易」,變成急於脫手。值得一提的是,該交易並不包括ARM的物聯網服務事業群。
單從英偉達和ARM看,這樁買賣實在是個不錯的交易。
ARM採用的是IP授權模式,這意味著,若無法拓展到其他市場,只在市場空間已停滯多年的手機、個人電腦市場發展,ARM的營收將一直呈現這種小而美、增長几乎為零的現狀。
ARM內部人士告訴36氪:「英偉達強於GPU,目前資料中心常用英特爾的CPU加英偉達GPU的解決方案。ARM強於CPU架構,一旦英偉達收購ARM,就可以同時擁有CPU和GPU的能力;ARM也可以隨著英偉達一起進入資料中心市場。」
不過,這一合作目前阻力重重,ARM今日成就和它中立的身份不無關係。ARM全球業務涉及將近500多家大型企業,一旦被收購,存在英偉達為拿下晶片市場份額打壓競爭對手的風險;哪怕沒有此類行動,英偉達提前獲得ARM的最新架構產品,也足以讓競對們失去先機。
蘋果、高通等美企曾聯合起來向美國監管部門施壓,華為等中企也向國內監管部門提出否決英偉達收購案的訊息。英國政府也表態,會對這項收購案進行稽核。
不過5月26日據外媒theRegister報道,ARM公司在英偉達交易完成之前,已經實行了招聘凍結,並取消了每年支付給員工的福利津貼,做足了等待收購姿態。
而ARM可能對這個收購案產生影響的是,ARM和安謀中國之間的爭端。
安謀中國(Arm China,以下簡稱ARM中國)成立於2018年,是中方投資人和軟銀集團成立的合資公司。中方控股51%,其中厚朴投資擁有中方資本35%的股權,吳雄昂持股16%;外方持股49%, Arm佔47.33%的外資股權。
ARM中國成立後就表示「專注中國市場,做中國的核心技術」,注重自主研發基於ARM架構技術的IP與標準,通過研發更符合中國客戶需求的IP,提供更貼近客戶的本土化支援和服務。
三年以來,ARM中國陸續推出4款IP產品——「周易」AIPU、「星辰」處理器、「山海」資訊保安解決方案和「玲瓏」i3/i5 ISP處理器。
但2020年6月10日,ARM發媒體聲明稿,表示聯合大股東厚朴投資,以危害公司利益為名,罷免吳雄昂安謀中國CEO一職。次日,ARM中國發聲明表示ARM的指控莫須有,罷免程式不具合法性,吳雄昂繼續擔任CEO一職領導公司。上演了一出換帥鬧劇。
(ARM中國公開信)
7月28日,ARM中國還在官方公眾號釋出了一則附有公司員工簽名的聯名信,力挺吳雄昂。
(ARM中國公眾號釋出的聯名書)
ARM曾連續派遣三名高管接替吳雄昂的位置。今年4月,彭博社曾報道有知情人士表示,吳雄昂將起訴這三名高管,要求他們歸還公司財產,旨在將ARM中國控制權保留在現任CEO吳雄昂手中。不過到目前為止,並未看到和此次訴訟相關訊息。
中國市場對ARM很重要,2018年中國市場佔據ARM整體銷售額的五分之一;而2019年ARM中國年增長近50%,佔ARM全球IP業務的27%。這個增長態勢和營收增長几乎為零的ARM公司相比,可謂是難得的活水。ARM中國也很難脫離ARM發展,畢竟,ARM中國的底層技術基因是總公司的產品。
目前,ARM和安謀中國的合作交流仍在繼續。
ARM中國內部人士告訴36氪:「我們的工作仍在繼續推進,對於此事,老闆表示‘這是工作股東層面的事情,公司股東會解決’。總部跟我們也會通過郵件進行正常的技術交流。」
無論是收併購,還是換帥風波,事情要解決,公司也要繼續發展。
進入2021年後,ARM可謂是極其規律地更新著最大的變化。
先是在3月,ARM釋出v9指令集,取代了已更新10年的v8;緊接著,4月,ARM基於v9釋出了面向資料中心IP的「ARM Neoverse N2」;就在前幾天的5月25日,ARM還發布3款CPU和3款GPU核心設計,為ARM筆記本、高階手機處理器、智慧手錶等產品提供新解決方案。
縱觀ARM發展,從賭博機系統到眾多產品的底層基礎,幾經收購,ARM做底層架構的核心從不曾改變,時代機遇、多年籌謀、生態建構成就瞭如今的ARM。
如今,ARM所屬前途未卜,但ARM架構入駐除手機以外其他領域,和x86架構對壘的態勢卻不會改變。
相關文章
2007年,苹果发布的跨时代产品iPhone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第一代iPhone采用了ARM设计、三星制造的芯片。次年,谷歌推出的<em>Android</em>(安卓)系统,也是基于ARM指令集的。全球两大手机操作系统IOS和<em>Android</em>都基于A
2021-05-31 17:00:55
这里只是讲了路线图,关于路线中的各个阶段,学到什么程度,如何学习等,可以参考后面的<em>JAVA</em>自学之路 七:《路线图明细》。 首先要学<em>Java</em>SE,这是无庸置疑的。与此同时,是的,与此同时,和<em>Java</em>SE
2021-05-31 17:00:47
一年一度的618年中购物节拉开帷幕,苹果已经决定参加活动,部分电商平台上<em>iPhone</em>12降价近1500元。苹果之所以要这么做,首先当然是为了给<em>iPhone</em>12系列的销量添加助燃剂,其次是因为,距离<em>iPhone</em>13系
2021-05-31 17:00:40
目前戴口罩解锁<em>iPhone</em>有两大方法:·第一个是官方认证的Apple Watch解锁,不过没有Apple Watch怎么办?·第二个是重新录入面部,把口罩折半,露出鼻梁,训练 Face ID在戴口罩情况下解锁,不过会搞得别人的Face也可以解锁
2021-05-31 17:00:34
要说今年热度最高的<em>苹果手机</em>,自然是<em>iPhone</em> 12了,虽然发布时备受吐槽,但随着苹果的多次降价,在国产高端机都在涨价的时候,<em>iPhone</em> 12的价格对比起来似乎也没有那么昂贵,而为了给618冲销量,
2021-05-31 17:00:15
在今日召开的 2021 台北国际电脑展(Computex 2021)上,<em>英特尔</em>发布了第 11 代智能<em>英特尔</em>酷睿移动版处理器的两个最新成员,型号为 i7-1195G7、i5-1155G7。 这两款新品属于 Tiger Lake U 系列低压处理
2021-05-31 16:3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