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軟體

Golang設計模式工廠模式實戰寫法範例詳解

2022-08-29 14:01:28

拆出主機板

今天帶大家看一下怎麼用 Go 寫工廠模式的程式碼,我們來學習一個實戰案例。這個寫法筆者日常經常使用,能夠很有效地幫助大家實現 Separation of Concerns。

主機板就是一個程式的主流程。比如我們要基於一份學習資料來消化,吸收知識。我們可能有下面幾步流程:

  • 準備好筆電;
  • 開啟資料;
  • 閱讀資料內容,思考並記錄關鍵點到筆電上;
  • 做資料裡包含的練習題;
  • 歸納總結,驗證掌握程度。

這個資料,可以是紙質書籍,可以是電子書,可以是某個平臺的專欄,形式有很多,但我們不 care,因為在主題流程中,只需要它是個資料,有資料的能力即可。

換句話說,我們把資料轉換成一個 interface,定義如下:

type KnowledgeMaterial interface{
	GetContent() string
	GetExercises() []string
}

能給我們主體內容,能給我們練習題,滿足這兩點就夠了。

所以,主機板本質上是不 care 具體這個資料是什麼的。

擴充套件則是基於 interface 的實現,或者類比一下 adapter,就是個介面卡。我們可以定義出來 Book, Ebook, Column 各種各樣的擴充套件,它們都實現了這個 KnowledgeMaterial 介面。

很多同學寫程式碼的時候,拆不開主機板,不知道自己的核心流程是什麼,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拆不出來【主流程】,就意味著你需要針對某個實體實現邏輯時,直接依賴了這個【實現】。

比如我們上面的 case,沒有 KnowledgeMaterial 介面,你的流程變成了,翻開紙質書第一頁,看看目錄,然後翻到第一章,開始閱讀書上的文字。。。。

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意味著一旦結構變了,你的程式碼是不可能適配的。你會需要各種 if else 來判斷到底是哪種型別。如果後來又來了一種學習資料,叫做【視訊課程】,這時候怎麼辦呢?

沒有頁供你翻了,你面對的實體變成了視訊內容,想要適配,就勢必不是容易的事。

所以,大家一定要練習這個能力,遇到問題,思考自己的主流程是什麼,拆出主機板,然後明確你對業務實體的訴求是什麼,能否抽象化。

是一個實現了KnowledgeMaterial 介面的任意實體就 ok?還是必須得是 Book 這個具體的結構體才 ok?

如果你需要的只是個介面,能夠抽象簡化,就儘量用我們今天要說的工廠模式來做,這樣你的主流程心智負擔會小很多,此後新增擴充套件成本也很小。

工廠模式流程

  • 抽象出對實體的能力要求,變成介面;
  • 實現工廠,支援介面卡註冊,支援根據型別獲取對應的介面實現;
  • 主流程只依賴介面完成;
  • 將你的擴充套件,變成 adapter 介面卡,實現介面所要求的的能力;
  • 將你的介面卡通過第二步裡提到的方法,註冊到工廠裡。

這樣的好處就在於,主機板和擴充套件隔離,新增擴充套件的時候,只需要新增,不需要動主流程,不需要動其他擴充套件,避免了一大堆 if else 的寫法。

程式碼實戰

我們結合一開始提到的 KnowledgeMaterial 介面來簡單範例一下。

抽象能力,定義介面

type KnowledgeMaterial interface{
	GetContent() string
	GetExercises() []string
}

實現工廠,支援註冊和獲取實現

新建一個 factory.go 檔案,填充如下內容:

type KnowledgeAdapterFactory struct {
	sync.RWMutex
	adapters []KnowledgeAdapter
}
var (
	knowledgeAdapterFactory = KnowledgeAdapterFactory{
		adapters: []KnowledgeAdapter{},
	}
)
// RegisterKnowledgeAdapter 註冊新的知識資料介面卡
func RegisterKnowledgeAdapter(adapter KnowledgeAdapter) {
	knowledgeAdapterFactory.Lock()
	knowledgeAdapterFactory.adapters = append(knowledgeAdapterFactory.adapters, adapter)
        knowledgeAdapterFactory.Unlock()
}
// GetAllKnowledgeAdapters 獲取所有知識資料介面卡
func GetAllKnowledgeAdapters() []KnowledgeAdapter {
	return knowledgeAdapterFactory.adapters
}

主流程只依賴介面完成

重點關注和 adapter 相關的邏輯,其他部分省略:

func LearnKnowledge() {
	//準備好筆電
	notes := openNotesForWrite()
	for _, adapter := range GetAllKnowledgeAdapters() {
		content := adapter.GetContent()
		// 閱讀資料內容,思考並記錄關鍵點到筆電上
		writeNotes(content)
		// 做資料裡包含的練習題
		for _, ex := range adapter.GetExercises() {
			doExecise(ex)
		}
	}
	// 歸納總結,驗證掌握程度
	summary()
}

擴充套件 => 介面卡,實現介面

新建一個包:book,用於實現紙質書籍的介面卡。在其中新建 adapter.go 檔案,填充如下程式碼

type Adapter struct {}
func (a *Adapter) GetContent() string {
	return "xxx"
}
func (a *Adapter) GetExercises() []string {
	return []string{"xxx"}
}

註冊介面卡到工廠裡

這裡寫法其實相對靈活,很多人會選擇直接在工廠定義的 factory.go 寫註冊邏輯,我個人不太喜歡這樣。這就意味著每次新增介面卡,都需要動工廠。

比較推薦直接在介面卡的 init() 函數中完成註冊,然後在 main 函數啟動時 import 包進來,就執行了 init 函數。

這樣寫的好處在於當你新增一個擴充套件的時候,主流程和工廠都不需要動,只新增檔案就好。

我們可以把上面的 adapter.go 新增一個函數即可:

type Adapter struct {}
func init() {
	RegisterKnowledgeAdapter(&Adapter{})
}
func (a *Adapter) GetContent() string {
	return "xxx"
}
func (a *Adapter) GetExercises() []string {
	return []string{"xxx"}
}

小結

工廠模式是一個很簡單,容易上手的寫法,重點還是在於大家要區分開主機板和擴充套件,通過註冊方式填充介面卡,而不是通過 if else 來區分。希望今天介紹的寫法對你有幫助,這裡還可以有很多變形,本質是類似的。

以上就是Golang 工廠模式實戰寫法範例詳解的詳細內容,更多關於Golang 工廠模式的資料請關注it145.com其它相關文章!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