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軟體

關於EF的Code First的使用以及踩坑記錄

2022-11-03 14:01:07

最近公司需要使用EF(Entity Framework)的CodeFirst,雖然之前接觸過EF的使用,但是卻從來沒有使用過CodeFirst,所以便從網上和其他地方學習了一下,所以在此記錄一下, 以便以後忘記的時候,可以回顧一下。

1. Entity Framework的簡介

Entity Framework是一種資料庫的持久化框架,是微軟開發的基於ADO.NET的ORM(Object Relational Mapping,物件關係對映)框架

它嚴格來說是由三種程式設計方式:

  • 第一種是 "DB First",指的是資料庫優先,根據資料庫取對映實體
  • 第二種是“Model First”指的是模型優先,根據模型取生成資料庫中的表,
  • 第三種是“Code First”指的是程式碼優先,根據程式碼去生成資料庫中的表,還有另外一種是來自資料庫的“Code First”

2.Code First的使用

按照下面的操作安裝EF的最新版本

然後輸入“install-package entityframework” 命令

安裝成功後,開始寫程式碼

首先我們先新建幾個實體類“Student”和“SysClass”,一個學生類一個班級類,因為class

在.net中是保留字,所以我們為班級類起名“SysClass”,但是“Class”在資料庫中不是保留字多以我們可以怎樣做在“SysClass”類上打上特性**[Table(“Class”)]**,然後在其他欄位上新增幾個必要的屬性,“SysClass”的Students屬性上有個virtual,指明這個是外來鍵。

然後再新建一個“AccountContext”類這個類,繼承自"DBContext"(System.Data.Entity) 這個類封裝了對資料庫的一些設定和釋放,當然CRUD(增刪改查)也可以通過這個類來實現。

實現父類別的建構函式,傳入的引數是nameof(AccountContext),指明的是使用哪個的資料庫的連線串,OnModelCreating()這個方法可以重寫也可以不重寫,這個方法主要是為了指明是否需要在將程式碼對映到資料庫時,是否生成複數的表名,預設情況下是自動生成複數的表名。

然後在新建一個“AccountInitialzer”類,用來初始化資料庫的,他繼承自“DropCreateDatabaseIfModelChanges”,表明是當實體改變時,刪除資料庫中的表,然後在根據程式碼對映的實體新建資料庫中的表,然後重寫它的Seed方法,

這個方法是當資料庫初始化的時候,插入一些測試的資料,它還有可以繼承DropCreateDatabaseAlways,但是這種方法比較狠,每次都會從刪除資料庫中的表,在根據程式碼去重新生成資料庫,不介意使用,需要注意的是Seek這個方法,不是執行程式都會執行的,他只在第一次建立資料庫會被執行,或者當資料庫中的表和程式碼對映的實體不一致時,他也會執行。

最後我們開始設定資料庫的連線串 name 指的是資料庫連線串的名字 也是我們“AccountContext”的類傳入的引數, initial catalog 是建立的資料庫的名字,我們這裡不指明建立的資料庫的位置,當然也可以指明建立的資料庫位置,不指明的他會在你資料庫的資料夾中建立新的資料庫,還有就是 providerName=“System.Data.SqlClient” 這個一定要帶上,否則可能會出錯。

然後我們在指明我們需要使用的AccountContext 和AccountInitialzer ,向程式指明我們新建建立資料庫時,需要使用的類。

注意type裡面設定的是程式集的名稱,而不是名稱空間的名稱,還有就是disableDatabaseInitialization這個引數,false是指明啟用這個設定,true這是禁用。

然後我們在控制檯繼續敲程式碼,這裡的Using語法,說明一下我們對DBcontext這個類檢視定義發現,這個類是實現了IDisposable介面,這就意味著,它是可以被釋放的託管資源,避免記憶體越佔越多,造成的程式效能的較低,同時這也是一個好的程式設計習慣。

執行程式後,我們發現程式執行正常

我們在檢查一下資料庫,win+r 輸入命令 ssms 開啟資料庫發現,資料庫也被正常建立了,這裡說明一下,這裡除了生成了我們需要的表以外,還生成了表“dbo__MigrationHistory”,這個表是記錄資料庫遷移使用的,以後再做說明,每次資料庫表結構的更新,都會在這裡存下資料。

這樣我們的Code First就完成了。

3.EF的一些坑

看了上面的文章是不是覺得CodeFirst還是很簡單的,通過是用EF 我們甚至不再需要學習資料庫的一些知識,甚至可以讓我們不再關心資料庫內部的實現,只需要我們修改程式碼,便可以修改掉資料庫中的表結構,Code First用的好,我們甚至都不必去開啟一次資料庫。

但是EF看著好用,其實它內部的坑或者或一些比較讓人忽略的東西還是有不少的。

我們重新改造一下控制檯的程式碼,新增 context.Database.Log +=c=> Console.WriteLine©; 這句話會幫我們記錄資料的紀錄檔。

我們執行查詢操作 發現控制檯多了許多程式碼,這就是資料庫的紀錄檔,當然,我們看到的這條sql語句,就是我們執行 var student = context.Student.Find(1); 這句話時,生成的sql語句,是不是用起來很方便,但是我們只需要查詢主鍵是1的資料,他卻給我們生成了這麼長的一條sql語句,是不是看起來感覺EF其實也笨笨的,所以這就是EF不適合大型專案的原因。

EF的快取機制

我們輸入這樣的程式碼,兩次查詢主鍵是1的學生

我們檢視紀錄檔,發現只生成了一條sql。

我們再次修改程式碼,我們都只是查詢主鍵是1的學生,只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我們在檢視紀錄檔。

這裡我們發現,它生成了兩條相同的sql

這裡我們發現,find會優先去快取中去查詢資料,而where則會每次都會生成新的sql去執行查詢,就算查詢條件相同,where也會生成新的sql。所以where可以保證我們每次都能取到最新的資料,而find則不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我是這麼理解的,find查詢的資料的每次都只能返回一條,資料量小,不會佔用太多的記憶體,但是where我們發現返回的是IQueryable型別的資料,這樣就不能保證返回的資料量小了,因此為了效能的這個就不會放到快取中去了。 

Attach的使用

我們修改一下程式碼:

我們先查詢一個學生,然後在修改它的Name屬性,然後儲存,這裡result返回的是0,意思是沒有執行成功,我們檢視資料庫發現確實沒有修改成功。

這裡就要說明一下了,這裡我們使用的是兩個AccountContext物件,context物件查詢出了學生student,context物件便開始監管這個物件,我們用context1這個物件修改是,因為context1這個物件,根本就不知道student是誰,當然會修改失敗了。

這樣我們在修改一下程式碼:

我們發現返回的是1,當在檢視資料庫時,發現資料庫的資訊被修改了。

Attach是將查出來的student讓context1進行監管,就相當於與這個student物件是被context1查出來的一樣,但也是有區別的,所以我們就修改成功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被修改的物件的屬性在Attach之前,會修改失敗的,因為那時候,context1還沒有對student進行監管。

比如這樣,就會修改失敗,

按需修改

EF是支援按需修改的,我們修改程式碼:

檢視紀錄檔,發現只修改了Name屬性,

AsNoTracking的使用

我們再次修改程式碼

我們在查詢到的資料中新增AsNoTracking()的方法,再次修改實體,發現修改失敗了,這裡解釋一下AsNoTracking()這個方法,他表示不再追蹤這條資料,也就是context這個物件不再監管oldstudent這個物件,所以會修改失敗的,雖然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效能,但是介意不要使用。

好了,本篇文章就到此為止了。以後再介紹EF的其他知識點。以上為個人經驗,希望能給大家一個參考,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援it145.com。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