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軟體

vue組合式API淺顯入門範例詳解

2023-03-27 06:01:12

正文

在react推出了hook之後,vue也在vue3裡面新增了組合式API,鑑於這個時間間隔,我有理由認為組合式api和hook還是有一些關係的。不過在我具體的使用中,我並沒發現這兩個方法太多的相同點,不過鑑於vue自動釋出之後就與react之間那剪不斷理還亂的量子力學關係,估計會有很多人會問及這倆之間的異同。我還沒到能分辨出異同的地步,就簡單的介紹一下vue的組合式API吧。

組合式API

在vue3.0釋出的時候,組合式API也隨著釋出會進入到大眾的視野。官網把原來的使用方式命名為選項式API,同時官網也明確表示選項式API是由組合式API所實現的,所以大概後面vue的主推方向應該就是組合式API了。

我學習框架的方法是從語法到詞法,再到執行狀態。那麼先從語法開始學習,照舊還是以官網為例。

//程式碼一
<script setup> 
    import { ref, onMounted } from 'vue' 
    // 響應式狀態 
    const count = ref(0) 
    // 用來修改狀態、觸發更新的函數 
    function increment() { 
        count.value++ 
    }
    // 生命週期勾點 
    onMounted(() => { 
        console.log(`The initial count is ${count.value}.`)
    })
</script>
<template>
    <button @click="increment">Count is: {{ count }}</button> 
</template>

可以看出,組合式API和原來的選項式API還是有差別的,原來的選項式API可以直接使用生命週期,變數宣告之類的內建方法,組合式API則需要先引入再使用。

先宣告一下,這個不是vue3.0版本的組合式API寫法,是vue3.2版本釋出時的語法糖,但是也是我個人建議使用的方法,畢竟不推薦的話也不會出這個語法糖。3.0版本的寫法有些繁瑣,但是大致上大差不差。

//程式碼二
import { reactive } from 'vue' 
export default {
    // `setup` 是一個專門用於組合式 API 的特殊勾點函數 
    setup() { 
        const state = reactive({ count: 0 })
        // 暴露 state 到模板
        return { state }
    }
}

這個是最初的組合式API的寫法,比起新版的語法糖只是多了一個setup和需要將變數return出來,而這個setup就是我認為的組合式API的核心。

setup

最初的響應式API以 setup 函數作為入口函數, setup函數必須返回兩種型別的值:第一是物件,第二是函數。

當 setup 函數返回物件時,物件中的資料或方法可以在 template中被使用,也就相當於data函數裡面的變數。當 setup函數返回函數時,函數會被作為 render 函數。

不過可預見的是當頁面資料量變大的時候,setup函數會變得巨大,而且return的內容也會膨脹,所以vue3.2的語法糖省略了setup函數的包裹,而是直接將setup放到script裡面,裡面的程式碼就等同於放到了setup函數中,而且還省略了return的步驟。雖然沒有寫出setup函數,但是這段程式碼的本質就是setup函數的執行。

變數宣告

setup函數執行之後,裡面的變數會被直接暴露給元件,由元件使用。就以最上面的程式碼一中的count為例,count被宣告之後就可以放到template裡面,還可以被increment函數修改後在頁面中更新,這個就是靠ref方法,但是說ref之前先要說一下組合式API生命物件的方法reactive。

程式碼二中的state就是reactive方法宣告的物件,reactive和ref一樣,都是用來宣告變數的,只有通過這兩個方法宣告後的變數才能做到響應式更新。這裡其實是vue為了讓使用者簡單而導致的複雜,具體說比較複雜,我就簡單說說吧。

vue3依然是響應式的架構,通過對宣告的變數監聽從而收集到變數的修改事件,已達到響應式更新的功能。對vue3有一些瞭解的使用者都知道,vue3用的是proxy,但是proxy只能做到對物件代理,如果使用了原始型別,像是string,number之類的就沒有辦法了,所以vue3為了監聽原始型別的資料,使用ref去宣告原始型別,從而將原始型別變成物件,看起來通過ref宣告後的依然是原始型別,實際上我們修改的是這個變數的value的值,而不是這個物件的值。

組合式API還有一點就是無法直接修改宣告的變數值。以程式碼一為例,無論是count = 3還是count=ref(3)都會導致顯示無法更新。同樣的,程式碼二中的state的修改也不可以直接通過state=reactive({a:23})或者state = {a:23}的方式修改。

雖說ref也可以用來生命物件,不過還是不太建議,畢竟還是按照檔案的方式去寫才能做到最方便的維護,畢竟比維護別人的爛程式碼更難受的就是維護自己的爛程式碼。

當 ref 在模板中作為頂層屬性被存取時,它們會被自動“解包”,所以不需要使用 .value。所以程式碼一中,template中的count不需要寫作count.value。

說回組合式API,變數修改之後,組合式API和選項式API一樣,是無法做到立刻將顯示更新的,所以想要獲取到變數修改後的頁面元素就需要nextTick,用法和vue的nextTick是一樣的,就不多贅述了。

目前比起選項式API的優點

從程式碼一和程式碼二中可以看出,組合式API裡面不需要將變數放到data裡面,函數放到method裡面,這樣的話可以讓有相關性的變數和函數放到一起。開發選項式API的時候當頁面資料量大的時候在method寫函數的時候忘記了變數名稱,就需要滑到data裡面看一下,然後在滑回method繼續寫函數。組合式API不能說完全避免,但是能大大減少這種情況的出現。

生命週期

生命週期官網圖片還是挺全的,基本上和選項式API差不多,就是改改名字,去掉了create,改用setup。

Vue2.xVue3
beforeCreatesetup
created
beforeMountonBeforeMount
mountedonMounted
beforeUpdateonBeforeUpdate
updatedonUpdated
beforeDestroyonBeforeUnmount
destroyedonUnmounted

這篇文章中找到了一個對比的列表,大體上是可以一一對應的。生命週期的邏輯我就不多贅述了,由於用法不同,所以這裡我就根據程式碼一放一個錯誤的例子。

setTimeout(() => { 
    onMounted(() => { 
        // 非同步註冊時當前元件範例已丟失 
        // 這將不會正常工作 }) 
     }, 100
 )

生命週期可以放到函數裡面,然後在setup裡面呼叫,但是不能放到非同步函數裡面。

大體上回了這些就可以開始開發專案了,至於計算屬性,監聽器之類的,那都是後面的事情,這只是入門文章,過於入門了,所以並不建議熟練掌握的閱讀此文。

以上就是vue組合式API淺顯入門範例詳解的詳細內容,更多關於vue組合式API入門的資料請關注it145.com其它相關文章!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