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密弒遊戲》影評:解謎版 又一部恐怖片黑馬

密弒遊戲影評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回想了一下,這兩三年來國內引進的恐怖/驚悚片屈指可數,一方面是審查不允許怪力亂神的出現,另一方面是此類型的歐美電影往往不乏暴力和血腥鏡頭,這類影片很難在一刀未剪的情況下引進。

但在印象中,國內引進的幾部作品,在規避開鬼怪/血腥後,往往會有一個出色的創意和設定打底,在尺度的安全區內變換出新意,都收獲了還算不俗的口碑,至少是有看點和新意的。《忌日快樂》玩的是《土撥鼠之日》一日輪迴的梗,喜劇元素的結合也是加分項,勝在婊裡婊氣且有自知之明。《寂靜之地》則有一個絕佳的創意,雖然執行層面上在新鮮勁過後流於平庸,國內的口碑不如北美理想,但Emily Blunt的表演也為影片增色不少。

這部《密弒遊戲》在上映前進行了大規模的點映(1月18日公映,1月12日-14日百城提前觀影),如此規模的點映在進口片中是非常罕見的,發行商必是對影片質量有著極大的信心。向來對恐怖片評分嚴苛的豆瓣,點映後的評分也高達7.3分(高過《忌日快樂》的7.1分和《寂靜之地》的6.3分)。

查閱資料後,發現《密弒遊戲》是北美的「票房黑馬」,開局1800萬美元的週末票房,僅次於《海王》(有趣的是,《海王》的導演溫子仁也是《密弒遊戲》導演的好友)。

影片的製作團隊看起來也很靠譜:幾位主角出演過《超膽俠》《懲罰者》《非典型少年》等高分美劇,曾經監製過《越獄》、《我是傳奇》和《速度與激情》系列的金牌製作人尼爾·H·莫瑞茲的加盟,都讓影片看起來有了保障。

於是我也趁著點映,提前走進電影院觀看了《密弒遊戲》,收穫了意外的驚喜,絕對是2019年的恐怖片黑馬。

影片的劇情正如其名,圍繞一個密弒遊戲遊戲展開。六個不同膚色、人種、背景的陌生人——事業有成的金領、天資聰穎的物理系少女、伊拉克戰場歸來的退伍女兵、癡迷密室遊戲的印度小哥、退休的煤礦工人和雜貨店的打工仔,同時收到了一個神秘的黑色盒子,在盒子的指引下受邀參加密弒遊戲遊戲。隨著遊戲的進行,他們逐漸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場遊戲,而是一場「密室殺戮」。想要逃脫,就必須遵循遊戲規則,破解一個又一個密室……

《密弒遊戲》像是一部解謎版的《電鋸驚魂》,但畢竟是PG-13的北美分級,比起後者少了些血腥暴力,對於國內院線的觀眾而言,其實要友好很多。

既然有珠玉在前,想要讓觀眾產生新鮮感,就必須在關卡的設計上有新意,《密弒遊戲》在這一點上做得很成功。六座不同的密室——不斷升溫的烤爐房間,極限低溫的冰天雪地,上下顛倒的台球室,釋放毒氣的神秘病房,天旋地轉的迷幻密室,空間擠壓中的書房,各有特色且空間感強,美術設計也有出彩之處,營造出非常棒的沉浸體驗。

尤其是台球室的設計,不僅整個密室上下顛倒,還循環播放著Petula Clark的《Downtown》(《迷失》和《美國恐怖故事》也都有用到這首歌),每播完一遍地板(或者說是天花板)就會掉落一塊,算得上全片最驚悚最刺激的段落,看的過程中全程保持高度緊張狀態,替主角們捏一把汗。

扭曲的黑白格紋密室中,主角在致幻劑作用下打鬥,也是片中非常有意思的段落,最大限度地調動了美術設計的功效,成功營造出了一種失真的迷幻感。

借用現實中流行的實景密弒遊戲元素,影片對密閉空間的壓迫感和抽絲剝繭的解密快感的運用,持續不斷地在觀影過程中向觀眾傳遞緊張情緒——而對於恐怖/驚悚片而言,氛圍是比邏輯更重要的制勝球。

劇作上還有一點精妙之處,是為六位主角們設置了「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共同經歷,他們都是「本不可能活下來」的倖存者,而密室的設計分別對應了主角們各自經歷過的痛苦經歷,對創傷記憶的挖掘,以及在求生慾面前的選擇題,也讓影片多了幾分對人性醜陋面的反思。

雖然《密弒遊戲》的劇情看起來不乏套路之處,但對於一部類型片而言,不求玩出多少新奇的反類型設定,不求挖出多麼高深的立意,能在有限的格局裡奉上有誠意的完成度,懸念營造到位,加一點人性探索,小巧精緻,緊湊流暢,就足夠奏效。畢竟《驚聲尖叫》《心慌方》《死神來了》《電鋸驚魂》等一系列經典恐怖系列的開篇,也都具備了這些共性。

環環相扣、層層反轉的劇情,對觀眾調動度極高的節奏感和代入感,出色的票房和片尾的開放性結局,都讓我預見到了又一個新經典恐怖片系列的誕生。

相信不出意外,《密弒遊戲》應該會成為國內院線1月份的一匹票房黑馬。畢竟在國內院線,國產驚悚/恐怖片幾乎快成為了爛片的代名詞,這樣一部沒有鬼怪/血腥的類型片,不僅觀賞性強,適合叫上一堆朋友一起看,對於國內的導演/編劇們,也有很多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