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李察朱威爾事件》影評:為什麼美國人民不喜歡這部電影?

李察朱威爾事件影評

《李察朱威爾事件》上映,排片不到1%,但與之相反的是影評人的讚譽有加。

上映當天,我去看了,看完突然懂了,為什麼北美的觀眾對這部電影並不買賬。

電影講述了一位一心想成為警察的小胖子理查德,他從保安做起,兢兢業業,甚至有點死腦筋、一根筋。

正因如此,他也遭受了許多上司的白眼,換過不少工作,即使這樣,成為一名警察依舊是他矢志不渝的夢想。

在一次演唱會安保工作中,理查德意外發現了一個可疑的背包,當所有人沒有不以為然時,他的警覺反而救了很多人得性命。

原來這個背包裡裝著大量的炸藥。

理查德因為這件事情成了媒體新聞大肆宣傳的英雄。

可好景不長,聯邦調查局在追尋真兇無果後,竟然將理查德作為嫌疑人,而這時無良媒體興風作浪,英雄一夜之間成為了惡魔。

理查德走投無路之下,找到了之前的律師同事,為了洗清罪名、還自己清白,向權力部門展開反擊。

在好萊塢的電影中,政府部門、公共權力者,一向都是以負面形象示人的。

有些時候,媒體也會成為反派角色。

所以作為文藝工作者,應該毫不留情地將這塊傷疤撕裂。

看完《李察朱威爾事件》,完全沒有這樣的感覺。

電影中理查德的律師說:他現在最大的敵人是聯邦政府和媒體。

可對這兩者的批評淺嘗輒止。

在這部電影裡,你並不能完全把FBI當成一個負面機構,自始至終他們都沒有任何越軌之處,每一步都按照法律程序辦事,對理查德並沒有言行逼供,也沒有非法拘禁。

所以,律師口中的「最大敵人是聯邦政府」完全無從談起。

另外一個「敵人」媒體,以女記者為主的媒體。

導演最開始的確把這個女記者打造成了一個令人生厭、無比惡心、不擇手段,只靠色相、譁眾取寵的混蛋。

可在後面,突然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在沒有一點點防備之下,女記者竟然有了人性,在理查德母子的記者會上泣不成聲。

這一點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

電影裡的兩個敵人其實都談不上敵人。

整部電影看下來,理查德受到了不公待遇怪就只能怪自己運氣不好。。

反觀2019的另外兩部熱門的電影《官方機密》《酷刑報告》,批判力度實在不值一提。

前者披露的英國情報局的造假,後者直接將FBI虐待罪犯的公布於眾。

更不用說去年的《華盛頓郵報》了。

比起這些把美國政府和媒體黑的體無完膚的電影,北美觀眾看到這樣的電影,自然不會感冒。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部北美票房滑鐵盧的電影,李安執導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這部電影和《李察朱威爾事件》有著同樣的特徵,最後也難逃相同的宿命。

好萊塢的戰爭電影首先是要反戰,即使如二戰這樣的反法西斯正義戰爭,也需要有反戰思想。

其次,你才可以在反戰加入其他,比如戰友情、親情、友情愛情等等。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剛開始的戲份,是美國大兵在伊拉克的所見所聞,這裡可以看得出戰爭的殘酷,畢竟伊拉克戰爭是什麼的性質,觀眾心中都有一桿秤。

當戰爭「英雄」回到現實生活中,卻遭到了本國人民的冷眼相待。

當出現這種情況時,導演的處理顯得極為重要了。

同樣是戰爭英雄遭質疑,奧利弗·斯通的《生於七月四日》遠勝於《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在《生於七月四日》裡,唯一可恨的就是美國政府;

而在本片中最可恨的反倒是老百姓,政府、軍人成了正面宣傳的對象。

但你說這部電影在鼓吹戰爭,那倒也不是。

所以《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成了一部主題不明的電影,你不知道李安想要表達的點是什麼?他想要傳遞給觀眾的理念是什麼?

有人說: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最大的區別是,前者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壞人。

可對於批判性很強的作品來講,又得另當別論了。

比如人民耳熟能詳的《熔爐》、《素媛》,你能說他們裡面沒有絕對的壞人嗎?

但他們依舊是很偉大的作品。

看看今年在北美大爆、狂攬11億美金的《小丑》,你就會明白,北美人民喜歡的是什麼樣的作品,而《李察朱威爾事件》的票房滑鐵盧也在意料之中吧!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