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李察朱威爾事件》影評::真相和正義的衝突下,是選擇堅守還是妥協?

李察朱威爾事件影評

《李察朱威爾事件》是由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他被國人們親切的稱為「東木老爺子」。

相較於近90歲高齡的東木來說,2019年推出的這部電影採用了東木一貫擅長的拍攝手法,寫實,展現出人與社會的衝突,為正義發聲,又極具現實批判性。

《李察朱威爾事件》是繼上一部《薩利機長》與《美國狙擊手》之後又一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這三部被合稱為「凡人三部曲」。

故事主要講述的是一位開頭被人們奉為英雄的理查德·朱維爾卻在短短的88天裡又被媒體拉下神壇,進而反轉成為了人們眼中自導自演的疑犯,整個故事情節都在演奏著一部正義的哀歌。

(1)當面對真相時,是選擇沉默自保還是堅持真理?

故事發生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爆炸案中,保安理查德·朱維爾在第一時間發現了炸彈,憑藉他專業的技能,迅速疏散群眾,拯救了無數的生命而成為英雄,被全世界熟知。

可是短短3天後,情況急轉直下,夢想成為執法者的他遭受媒體和公眾的誹謗,竟然成為FBI調查的頭號嫌疑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鋪天蓋地的報道、審問、搜查一系列讓這個民族英雄瞬間跌下神台。

相比英雄被捧上神壇,人們可能更喜歡看英雄跌落神壇。各種追風報道,相比之前的英雄報道,這次成為嫌疑犯的報道不知道一下子瘋長了幾倍,把理查德·朱維爾的家門外堵得水洩不通,我很難想象這個男人和他的母親被包圍和被監視下的生活。

民眾還是一樣的民眾,媒體還是之前的媒體,可是短短幾日為何會天差地別?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電影中有一個女記者叫做凱西,從FBI高級探員肖那裡得來機密信息,知道聯邦調查局正在對理查德·朱維爾產生懷疑,她迅速回到報社,為了搶先報道,為了博得眼球和銷售量,她根本不會想這樣的報道到底給調查人怎樣的影響。

她的確成功了,所有的媒體都全面倒戈,之前捧得越高,此刻卻打擊的越厲害,當她踏入辦公室那一刻,掌聲雷動,同事和老闆都給予她很高的評價和讚賞,報道產生了效果,社會掀起波瀾,沒有人會在意事情的真相,這一切只是飯後茶餘的談資。

這個事件讓我想起前不久我看美劇《黑鏡》中的一集名字叫做「全網公敵」,講述的是輿論大眾下的個人生死,只要在網絡上發起一個【去死吧+加上名字】的話題,得票最高的人就會被殺死,利用人造蜜蜂鑽入受害者大腦內,將其殘忍的殺害。

大眾對受害人其實沒有過多的了解,對於要殺的人也只是片面了解,網絡殺人在他們眼裡不算是什麼,只是多一次轉發加上一次謾罵,這個人到底該死不該死對於大眾來說這只是個遊戲而已。

大眾對死者要不要負責任?

《黑鏡》的故事給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答案,那些網絡噴子最後也死於非命,網絡可以監測到他們所使用的ID,從而追殺了所有人,幾十萬人的屍體橫躺在大廳裡,這是最後的下場。

這樣的結局很悲慘,可是就像被殺死的那個得票最高者,每一個人都難逃責任,每一票都是一種態度,被眾人的態度所殺死。

再來說說理查德·朱維爾,他也是一個悲哀,起初他面對執法人員的盤問、侮辱一直在配合,因為他相信程序,相信法律,這是他心中的信仰。

可是謠言總是比闢謠更具話題性,當最後定位「事鎚」的犯罪嫌疑人理查德·朱維爾再次遭到詢問的時候,卻還要再次面對FBI的無理逼問。

理查德·朱維爾說:「當我走進聯邦調查局看到門上那個象徵公正的窗花,我以前以為FBI是一個人一生所能企及的最高要求,但是現在我再也不會那麼想了,畢竟經歷了這一切,你知道的我那天晚上只是盡了自己的職責拯救大家的性命,以後假如一個保安再次看到一個可疑包裹的話,她或者他還會打電話報告麼?我覺得不會,他們可能會想他們不想再成為下一個理查德·朱維爾」。

理查德·朱維爾是個悲哀者,在收視率和金錢面前,真知和良心變得一文不值。

(2)到底應該怎樣去面對世間的流言蜚語

我們的身邊還有許許多多像理查德·朱維爾這樣悲哀的人物,當我們面對一個爆炸性消息或者成為網絡被攻擊的對象時,作為大眾的我們該如何去應對?

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不浪費自己的權力,但是也不能過度使用自己的權利,對於一個新聞事件,或者是新聞裡的人物,不要在沒有調查的情況下,就隨波逐流。

可以旁觀,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只是別急於表達或者急於傳播,等待一陣子或者觀望一陣子。

二、不捕風捉影,不落井下石。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我們很多人的心態都是願意傳播這些不好的事情,有點風吹草動,馬上就像是石破天機一樣,大肆的宣揚和添油加醋。

從自己做起,不再跟風造謠,不再道聽途說,不再聽到一點信息就覺得自己知道了全世界,即便在別人遭遇眾人攻擊的時候,也不要落井下石。

三、增強自己的判斷力,聽取不同的聲音。

有一本講大眾心理學的書叫做《烏合之眾》,獨立的個體有時候是聰明的是智慧的,可是一幫人在一起,有時候就變得完全不一樣了。智商會被一個群體裡最低的那個人給拉低。

遇到事情要多元化去看待,不要只聽一面之詞,聽取跟自己不一樣的聲音,多方判斷。

我們是大眾的一份子,雖然不能杜絕犯罪,不能改變世界,但是卻可以改變我們自己的行為方式,多一份理性,少一分魯莽。

(3)遲到的正義還是正義嗎?

最後,當理查德·朱維爾面地一約公文時,當他多年後依然實現了自己當初的夢想,穿著一身黑色警服站在那裡時,他始終堅守住了自己的初心,沒有被流言蜚語所絆倒,正義對於他來說雖然遲來得太久,但終歸是來了,可是這時的正義是否還具有它本身的價值?

如果理查德·朱維爾在當初被打敗了,妥協了又會是怎樣的一個結局?

我們以為的真相對於大眾來說真的重要嗎?就好比你花了具大的時間與精力證實了自己的清白之後,想要大聲宣揚分享自己的這份喜悅時,而周圍的人群全部散去,早已將你遺忘,或許又有了一個新的談資出現。

你在意的真相與正義是否還有意義?人們關心的只在乎他們想要關心的事 ,看到的也只是他們想要看到的,至於真相究竟是怎樣的,他們根本就不會去追究,只要每天能捧著足夠的「瓜」吃就夠了。

現實總是殘酷的,當理查德·朱維爾對FBI說:你們調查了這麼久,真的有足夠的證據起訴我嗎?

其實,東木老爺子也是用了一種隱喻的手法諷刺了權慾的真實,在沒有足夠的證據時,FBI只是用了一種假想的結果在倒推證據,並用自己豐富的想象來論證他們以為的結果罷了。

或許,依然如美國大法官休尼特曾經說過的那句經典話語:「正義只會遲到,但從不會缺席。」

只是,這遲到的正義對於理查德·朱維爾來說是否還具有如當初般聖潔意義,對於如此眾多的像理查德·朱維爾一般的人,這樣的正義要遲到多久?

或許,這一系列的問題也正是東木老爺子要通過這部電影轉達給我們的意義與敲響的警鐘,讓人們在跟著「吃瓜」的同時繼續沉思,人人都會成為下一個理查德·朱維爾。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