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李察朱威爾事件》影評:幾天後,他從英雄變成狗熊

李察朱威爾事件影評

一週前,一則新聞震驚了日本教育界: 產經新聞8月25日報道,京都市多所私立大學收到寫有「炸毀學校」等內容的爆炸預告郵件,表示將在26日12點7分炸毀京都市內多所教育機構。 中國網友的反應卻很值得玩味,有的人表示,恐怖主義是全世界的敵人,維護世界和平才是全球人民共同的心願。有的人則冷眼旁觀甚至幸災樂禍恨不得普天同慶,表示炸掉日本才好。 僅僅發生在爆炸預告之前,大眾的輿論就截然不同。 一旦發生爆炸,追究起爆炸的責任,會有多少人是真的罪無可恕,又會有多少人是被體制推出來背鍋的?以及他們將承受到的媒介和輿論批判又會對家人造成多少傷害呢? 今天,清嘉就借一部電影,跟大家聊一聊我們應該怎樣面對正義和權威——《李察朱威爾事件》Richard Jewell 本片是90歲的美國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最新作品,熟悉他的影迷總是親切的稱他為東木 (Eastwood)。 老東木堪稱是好萊塢的傳奇性影人。他的職業生涯由戰後開啟,從電視演員、B級片演員,直到出演《荒野大鏢客》。 說話簡潔、下頜鬍子拉碴的伊斯特伍德漫步穿行於一個怪誕荒謬的世界,成為世界電影史中精彩的一幕。 「鏢客」三部曲獲得的巨大成功,使伊斯特伍德揚名世界,成為西部片最耀眼明星。伊斯特伍德被影迷們稱為「城市牛仔」。 到了八十年代後期,伊斯特伍德厚積薄發,成為偉大的電影導演,甚至被看作是約翰·福特的隔代傳人——最近三十年美國國家形象、意識形態最重要的影像書寫者,用一部接一部的作品重新定義、修正「一個國家的誕生」的神話。 從《美國狙擊手》、《薩利機長》、《騾子》,再到《李察朱威爾事件》,老東木走的是一貫的套路:平民英雄落難,好人蒙受不白之冤。 有人說《李察朱威爾事件》是老東木近年來最好的電影,電影總體結構嚴謹規整,整個電影穩健紮實,在平平淡淡的敘事中給人震撼。 電影的主角理查德·朱維爾由演員保羅·沃爾特·豪澤飾演,他也憑借在本片中的出色演繹獲得了第三屆好萊塢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突破表現提名。 在電影中負責為理查德辯護的律師則由山姆·洛克威爾飾演,山姆還飾演了《喬喬的異想世界》中那個傲慢、盛氣凌人、喜歡捉弄喬喬、戰敗時卻救了喬喬的納粹軍官。 而變裝律師後的山姆,則一臉正氣,為了好友的名譽四處奔走。 值得一提的還有理查德母親的扮演者凱西·貝茨。因為體型肥胖,長相又不出眾,早年的凱西始終淪為配角。 直到1990年,凱西迎來了屬於她的春天——《危情十日》。 電影根據恐怖小說大師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迷戀作家的超級粉絲對偶像進行囚禁和折磨,簡直堪稱最恐怖的私生飯。 貝西也憑藉在電影中瘋狂又反復無常的精湛表演,一舉奪下奧斯卡及金球獎雙料影后,自此成為演技派明星。 《李察朱威爾事件》改編自真實事件。理查德·朱維爾作為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爆炸案中發現炸彈裝置的保安,而被全世界所熟知。 他發現了長凳上的可疑背包,立即上報,及時疏散參加活動的群眾。因拯救了數百人的生命,理查德成為了英雄。 電視台的採訪接踵而來,熒幕上循環播放這位英雄對當時情況的講述。理查德上街都會戴上墨鏡,然而還是會有很多人認出這位英雄。 理查德洋洋得意的小表情,不好意思的微笑,神情裡還有幾分雀躍,和母親聊天都充滿著小驕傲和自豪。 然而,短短幾天,情況發生了逆轉。 FBI按照慣例,開始走訪調查。一名探員把理查德也劃為了嫌疑犯。 有探員表示:理查德的案子使他想到了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的炸彈恐慌案,把袋子留在公交車上的和發現它的是同一個警察,今年夏天愛達荷州的火災是一名想要得到撲滅大火榮譽的消防員縱的火。 這就是一種犯罪側寫:虛假英雄。 犯罪側寫,一項常用的調查手段,它在分析犯罪以及犯罪手法的基礎上識別罪犯。 在採訪中,理查德對爆炸事件的描述含糊不清,討論受害人的時候看起來很不自在,他還提到了自己想回到執法部門,這有點不合時宜。 最終,FBI決定監視理查德。 此時的理查德還沉浸在被當作英雄的喜悅中,紐約的一個出版社還想出版一本關於他的書。 理查德想起了他認識的一個律師好朋友沃森,想請求他幫忙處理出書協議的合同。 說起理查德與律師相遇的時候,是1986年,他們還都在美國小企業管理局工作。 只不過,理查德是供應室的職員。 當時,律師讓理查德拿一些膠帶來,理查德卻告訴他在他第一個抽屜裡有新的膠帶和筆,下面的抽屜裡還有一些士力架。 律師問理查德怎麼知道自己喜歡吃士力架,理查德說因為看見他垃圾桶裡有士力架的包裝。 律師笑了笑,從此以後我要叫你雷達。說完他撕開了士力架的包裝。 沃森和理查德都喜歡電子遊戲,尤其是射擊遊戲。 理查德表示他這是為了將來工作做準備,他想去警局工作,他想保護百姓,他每天晚上都在學習刑法典。 這裡有個小細節,理查德說自己只能玩三十分鐘要回去工作。沃森表示回去說你和我在一起就行了。 理查德害羞的笑了笑,繼續射擊,真的是一個靈活的胖子。 與沃森的交往可以看出,理查德是一個心地善良、細心嚴謹、認真負責、單純得甚至稱得上有點蠢的人。 同時,他還有自己的目標和夢想,想在執法部門工作,並為此付出努力。 離開管理局時,理查德來和沃森道別,臨走時他送給沃森一個禮物,依然是士力架,他表示看見你的貯藏有點不夠了。 沃森問理查德錢夠不夠,他掏出一張大鈔遞給理查德說要和他做個約定,我知道你必然會當上警察,你一定不要變成混蛋! 理查德呆愣的表示,自己肯定不會變成混蛋。 沃森則意味深長的笑了笑,理查德啊,一點點權力就可以世人變成魔鬼。 1996年,理查德在一所高校擔任安保工作。 任職期間,理查德搜尋學生屋子裡的大麻、處罰醉酒的學生,制止學校附近高速公路上的違法行為,種種嚴厲措施,招致了學生們的報復。 學生們的投訴,使理查德被校長開除了。 隨後理查德開始擔任了奧運會的安保工作。 FBI走訪調查理查德在這所高校的工作經歷,校長也表示了自己對理查德的懷疑,理查德一直想獲得關注,他在學校有過不良記錄,我雖然不是指控,我只是表達了自己的懷疑。 FBI對理查德的懷疑逐漸加深。 與此同時,一個女記者也通過人脈關係網找到了FBI的探員。 並通過性賄賂,得知FBI正把理查德作為嫌疑犯調查。 關於女記者的人設,眾說紛紜。對這部電影的最大爭議也來源於這個女記者的性賄賂。 有些女性觀眾反感東木對女記者角色的塑造,這表明女性的工作能力沒有得到肯定,而是以這種負面方式獲得榮譽。招致了不少女權主義者的抨擊。 但也有部分觀眾認為,正是女記者的性賄賂,才說明了女性工作中所遇到的歧視,女性通常無法通過正規競爭得到本應屬於自己的榮譽。女性是被逼迫的只能走這種違規路線。 同時,東木也通過這種方式揭露了權色交易、媒體與官僚機構的勾結。 女記者所在的報社,為了博眼球,未經核實就搶先發布了新聞。 頭條發布後,新聞引發熱議。 女記者回到辦公室,報社的所有工作人員起身鼓掌,女記者放聲大笑彷彿她是一個真正的英雄,她揭發了真兇。 然而,正是因為這一篇新聞,理查德的名譽被玷汙,網絡暴力和官方壓迫蜂擁而來。 當大眾開始懷疑你,你的一言一行都不再普通,都具有了深意。 理查德·朱維爾,大齡單身肥胖底層白人、與年邁的母親同住、可能長期性壓抑或性取向不明。因為與好友大衛的接觸,被人指控是同性戀人。 有獨立空間可組裝炸彈,渴望榮譽,曾經從警,而且有「警察幻想」,被警隊開除。 在擔任安保工作期間,有過度執法衝突。家裡藏有大量武器甚至還有手榴彈和爆炸後的炸彈碎片。讓人好笑的是,沃森問他留這些碎片幹嘛,理查德說是為了紀念。 媒體所描繪的所有細節加在一起,都可以使人進一步臆測理查德就是兇手。 FBI對理查德進行了私密審訊,他們誘導理查德回答問題,引誘理查德在證詞書上簽字。 受害人家屬和眾多媒體圍繞著理查德的住所,他們大罵理查德是兇手、殺人犯,他怎麼不去死?!如果他真的是英雄,為什麼他毫髮無傷? 一旦你被認為是兇手,你連呼吸都是罪過。 從眾人崇拜尊敬的英雄到人人辱罵鄙夷的狗熊,只需短短三天。 理查德已經被媒體定罪,消息是FBI放出去的。一旦表明理查德不是兇手,FBI的公信力就會降低,大眾就會指責FBI的無能。 FBI所做的,就是讓理查德成為兇手。消息洩露前,他是嫌疑犯,媒體公布後,他就是罪犯。 FBI將理查德家裡的東西按照序號標好,拿回去調查。 這裡有一個極為動人的細節。母親痛苦的看著自己的內衣褲都被拿走,這也需要調查嗎? 作為人的尊嚴受到了強烈的侮辱,母親無助痛苦,面臨崩潰。 幸好,理查德有沃森這樣真正的朋友。 沃森陪伴理查德面對FBI的審訊,走上了漫長的維權路。 理查德的單純為他們帶來了很多麻煩,他的單純近乎愚蠢。他會直白的說自己喜歡打獵,曾經因為假扮警察被捕,幾年沒有交稅。 甚至把沃森逼的無奈問他,還有什麼我不知道的稀奇古怪的事嗎?FBI的人來,你不要說話,我來說。 沃森自己也親自參與調查,發現理查德根本沒有足夠時間打電話給警局預告犯罪,然後再跑回來裝作剛剛發現炸彈。 所以,理查德真的是被冤枉的。 理查德母親召開了發布會,在會上,她聲淚俱下,表示自己的兒子是無辜的。女記者感到了極大的震撼和質疑。 在與FBI的談判中,理查德面對FBI、面對屏幕前的我們說出了這樣一番話:如果像我這樣的人蒙受冤屈被捕了,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還會有人挺身而出嗎? 最後,FBI撤銷了對理查德一家的監視調查。女記者也痛哭後悔自己的行為。 然而此時,大眾的目光早被其他新聞熱點所吸引。沒有人再去理會理查德到底是英雄還是兇手。 FBI把拿走的東西都送了回來。母親擦拭著一個盤子上的黑色數字標記,可無論怎麼擦拭,都擦不掉了。 就像這一場荒謬的鬧劇對理查德一家的傷害,指控可以撤銷,但傷害無法撤回,被汙損的清白已經有了洗不去的痕跡。 就像張玉環被偷走的27年,從被冤枉入獄,到無罪釋放,直到現在互聯網上還有不少人猜測他或許真的就是一個心理強大鎮靜的變態殺人法。 只要真兇未被抓到,榮譽和清白總是帶有汙跡的。 最終,爆炸案的真兇被抓到。埃里克·魯道夫。 2007年,理查德·朱維爾因病逝世,享年44歲。 如果不是心裡承受的巨大傷害,理查德會這麼早就離開嗎? 而靠著這篇不負責任的報道獲得短暫輝煌的女記者,年僅42歲就因身心長期處於重壓和內疚而去世。 寫於2020.8.25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