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瘋狂繆思》影評:驚現分析心理學的電影?!

瘋狂繆思影評

  發現以前很會提起筆就寫文章,經常都是跟著思維一氣呵成,而且極其看不起那些只會寫"哇,電影很好看"或者"強力推薦"之類的評語,這種評語還不如直接打個分算了,但是現在的自己不花時間醞釀一下,也會給出這樣的"不如直接打個分算了"的影評,明明內心很多感觸的,就是形成不了能組合成一篇文章的東西,哪怕是幾個小點也行。究其原因,可能被社會沾染了浮躁,現在工作生活什麼都要講究高效率,電影看完,當下滋養了大腦,緩過來就算了,完全沒有記錄下什麼東西,到時候回頭來,也只能說說,"嗯,這部電影我看過,還不錯,推薦"之類的毫無信息量的話語。但是我清楚這部電影對於我而言是特別的,特別的地方並不在於這部電影是2D的(我之前提到過自己現在更喜歡2D的片子,感覺碰到佳作的幾率更大一點),而是這部電影和之前寫過一篇影評關於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實驗精神和質疑權威一樣都是心理學題材。

  我對心理學的興趣是很濃厚的,儘管現在時間都分給了編程和跳舞,而兼顧不了心理學的學習,但是如果有機會,我還是想多接觸一點心理學範疇的東西,往更加具體地說,我是對社心感興趣,而這興趣起源於自己,扯遠了......所以就是這麼一部心理學題材的電影,卻是和斯坦福監獄實驗不同,斯坦福監獄實驗屬於行為主義領域的一個實驗,但是這一個就完全是精神分析這一條心理學分支的了。

  說到精神分析,大家都會想到弗洛伊德,而影片中提到的榮格就會有點陌生,榮格其實一開始也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後面因為和弗洛伊德有某些學術上見解不一樣而分道揚鑣,形成自己的分析心理學學派,就近現代而言,精神分析中的三個流派中,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依舊一片繁榮,也不斷發展,感興趣可以自行搜索資料

  我現在這篇終究還是影評,而不是某某心理學理論分析論文,所以對心理學部分雖然很想再嘮嘮嗑,但是還是得忍住,我們一起回歸到影片上 :-P

職業範

  一開始引起我注意的是,在尼斯剛進醫院看到電擊療法,在眾人都認同的情況下,還是能冷靜提出疑問,注意我這裡說的是疑問,而不是反對,她並沒有說"我反對這種做法,你們是人道的麼,不覺得殘忍麼!",而是冷靜提出疑問"你這個電壓值設定是多少?」,「以什麼為標準?",這是相當職業範而且很科學的提問,因為你並不能毫無數據或者實例地去反駁,人家提出這麼一個理論自然有一定的可行性,不清楚就先提問。

  P.s.其實我還想提提質疑精神的,我是很缺乏質疑精神的,所以每次我看到有敢於質疑的人事物,都感動到不得不得了,但是鑑於自己之前老是會寫質疑精神,重複太多太囉嗦,還是算了。

觀察

在狀況不明確的時候,先觀察,獲取一定量的初始數據以後再添加人為干擾,比如畫畫,檢測添加擾動後所帶來的變化。

角色映射

  精神病院裡面的病人都是穿同樣的病號服,當然正常的醫院住個院也是要穿病號服,但是區別在於正常病院裡面的人都被定義為精神沒問題,只是肉體受損,所以統一的病號服對人格的定義在"良好的"精神狀況下以及短時間內的影響是微弱的。但是有了解過為什麼監獄裡面的犯人統一穿獄服甚至還剝奪姓名而剩下編號的人肯定知道(斯坦福監獄實驗就監獄制服對人的影響方面有提及過),這種統一性是會剝奪一個人的個性和個體的概念,在統一的制度下,人會逐漸順從,而失去對自我的定義,甚至會逐漸把自己映射為制服本身所定義的角色,換而言之就是有可能不是精神病也會變成精神病(吐個槽:論一身行頭重要性,哈哈),因為能夠讓自己區別開他人的要素實在太少了。

P.s.你可以稍微想想你是怎麼定義自己的?還可以思考一下如果人與人之間差異性貧瘠會如何?

  我想之所以尼斯一直在說要把他們當做正常人對待也是出自這麼一個原因。人的自我並沒有那麼強大,很多時候都會以別人作為鏡像來定義自己

Demo推動力

  我這裡的demo是指影片中尼斯對主張的一個嘗試,在當時物理療法比如電擊療法這種非人道的治療方式為主流的巴西里約熱內盧,尼斯究竟要怎麼證明和推行自己認為的人道的療法呢?

  我從電影整個故事線中,看到了很多甚至推廣到現在社會都靠譜的做事方式,其中之一就是demo,這個也是剛才問題的答案。

  你要推行你的做法,你光是控訴不人道,有用麼?電擊療法的的確確解決了一些問題啊,比如電擊療法後病人攻擊性的確下降(不下降才怪,命都快沒了),對其他"正常的人"來說,安全性得到了保障,萬事大吉;你要實現你的主張,你光是說病人需要愛和關懷,有用麼?物理療法尋求的是一種一般療法,就是無論是誰,經過這麼一個療程,都可以"康復",而較少關注人的個體差異來進一步針對個人制定治療計劃。誰有耐心每一個精神病人都要分析背景,然後很有耐心地了解究竟他在表達什麼?人們都偏向於能一勞永逸的辦法。

  所以需要一個demo。尼斯找到讓病人們作畫這種方式來讓健全的人信服她的主張,讓"大多數人"相信精神病人加以引導和關愛,那麼他們某一方面仍然具有社會價值,所以這些精美的畫都是尼斯的demo,是她能夠證明她的理論正確性的有力憑證,也是能夠撼動電擊療法這種非人道療法的數據支撐,畢竟如果有了一種看起來更加人道而又能達到效果的療法,誰還用看起來不人道的呢?

  demo這種想法在現在工作中也能常常見到,特別是一些原始不成熟的創意或者想法,沒有人會為你的想法買單(風投暫時不列入,狡猾的我,哈哈),但是如果有了demo,人們就會更願意去看一眼,畢竟事實總是讓人有一種確定的幸福感,夢不能填飽肚子,如果有了demo,那麼事情就會更加有說服力和可行性,所以與其口說無憑,或者大把時間動嘴皮子遊說,不如自己動手做一個demo,有了數據,就算再爛,再粗糙,你也展示了自己想法的一定的可能性,也會有人停下來聽你講幾句。demo想法,我認為是一種不失為在事情陷入泥潭具足無措時,可以嘗試的突破口。

非人道療法?

  首先我還是要肯定一下非人道的療法,這是一種有價值的嘗試,也是科學前進必經的階段,你說他非人道,也只是站在今天去看歷史罷了,當時可是普遍認為這是一些有效治療精神疾病的療法。

  而真的非人道是指在歷史上發生,然後後面有所改變(文明有所進步),而帶來的對原本這種行為重新認識。非人道是站在更高的文明來定義的,如果在當前文明復現歷史非人道做法,那麼才可以評論是非人道的。

  作為當下文明的人,其實也在做著一些未來十幾年後的未來人認為是非人道的,可是我們現在卻認為非常人道的事情,因此,對於人道不人道,唯一能做的是——不要重蹈歷史覆轍(吐槽:聰明人不是不犯錯誤,而是不在同一個地方犯二兩次),歷史上被認為是非人道的事情不去做就已經是一般人的人道了,至於剩下的事物人不人道還得看經濟,科技和文化的發展,或許有一天我們給人用的洗澡水如果是沒有到達飲用級別的水也是非人道的做法...

"大多數人"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上面引用的這句話,估計已經被各種相關影評說爛了,但是我還是提一提,畢竟不能因為大家都說,我就刻意避開。

  這句話我的理解是"天才和瘋子其實是相像的兩種人,為什麼前者被社會追捧,後者卻被要被關押在精神病院而失去自由呢?",這裡的主人翁不是天才也不是瘋子,而是把人定義為天才或者瘋子的"大多數人"。

  根據現有人類歷史,如果單個不屬於"大多數人"的人,如果並不能威脅到大多數人而且對大多數人無用,那麼他就被定義為瘋子;而如果能夠威脅到大多數人,或者對大多數人有用,那麼就被定義為天才。

  作為大多數人,或者去作為大多數人,換來的是安全感,槍打出頭鳥,獻身的往往是先鋒,歷史告訴我們,如果你像大多數人一樣或者去代表大多數人,往往能夠活下來,人生與死之間大多數都是怕死的。所以我一直敬畏那些革命壯士們,嗯。

如果某一天你被當做精神病人,你怎麼證明你不是?模仿和大多數人一樣?

  上面說的是關於天才和瘋子的區別的模糊性,接下來我要說的是,我不太認可影片中那些畫出驚人大師作品的瘋子們,至少不應該在畫作傑出程度上給出認可,而是應該在對人的肯定這個角度,你可以冷靜計算一下,在尼斯治療他們的期間,這些個精神病人,每天有吃有喝,而且沒有任務,不用對生活擔憂,除了行動不自由以外,基本日常消耗都有人負責,而且還有個尼斯全程跟蹤輔導,及時打雞血,你覺得如果是放到社會,你心理不好了,誰給你打雞血?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瘋子們有靈感不假,但是我覺得在社會中的這麼多人,如果你照顧他們吃喝拉撒,而且陪著打雞血做心理輔導,一段時間內就算失去自由,也能成就一番,然後重新獲得自由......

  如果就畫作本身而言,我會覺得"很棒,藝術!",但是就瘋子在這麼一種有吃有喝有人打雞血的狀況下作出傑作這件事而言,我只能給出一個同情,人還是要吃喝拉撒,你看如果沒有這些醫生護士看護,精神病人恐怕早就餓死了(吐槽: 人類逃脫不了肉體,肉體逃脫不了吃,攝入營養是人類社會必要行為,吃貨是人類的終極奧義!),我更加認可甚至敬佩在能夠自理情況下(至少能證明自己可以獲取食物)作出傑作這種情況。

影片本身內容組織上

  如果能夠把男女護士還有男女畫家的做個訪談就更棒了,我比較好奇是什麼讓他們產生這種變化,特別是男護士,對精神病人的態度簡直180°轉變

寫在最後

  以上就是我想嘮嗑的全部內容,如果有認識見解上衝突,不勝榮幸,請下方留言。(衝突是見解提升的路徑之一

  告訴未來的我:這是我今天剛剛看完的,馬上寫下來的個人的觀點和感受,對於我自己而言,也是很難得能夠遇到這麼一部能讓我靜下心來寫寫影評的電影,同樣地也要感謝這部電影,對未來的一些安排和規劃有了一定的啟發。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