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抓狂美術館》影評:找到片子裡的「方框」,也就看懂這部戛納大獎電影了

抓狂美術館影評

這部拿下2017戛納金棕櫚大獎的電影《抓狂美術館》(又稱《自由廣場》)其情節屬於散文式的結構,它不是類型片的那種以情節點推動故事向前發展,而是以主人公的雜亂的生活經歷為時間線。當然,好的散文都是形散而神不散,找到隱藏在故事裡的「神」,便也解開這部電影的內核了。

我認為這部電影的核心便是一個「方框」,可不是藝術館裡造的那個,而是隱藏在其他什麼地方的方框。

找它像是做那種解密遊戲,得需要點耐心。下面我們就來逐段戲看。 當然,尋找和解密過程純屬本人的主觀臆想,也許跟導演本人意圖相差甚遠。但我想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動腦思考的過程中本人享受到了觀影的無限樂趣。在此與大家分享。

1、開場戲:黑屏字幕+電子重音樂

好強烈的敘事黑屏畫面!導演真的是一點不浪費時間!敘的什麼事,看看後面的畫面就知道了:躺在沙發狼狽不堪的人還沒睡醒呢,耳朵還在耳鳴呢!想必昨晚Happy過了頭。

再往下看,好強烈的反差:

2、採訪

這下我們知道了,剛才那個熬夜 Happy 的睡沙發的男人是藝術館館長啊!你別說,把他擱在展廳的打光燈下,整理下頭髮,戴上眼睛,還真是個館長的范兒!

採訪中館長自己做的一個譬如:譬如把你(指採訪者)的包放在展廳裡,是不是它就成了個藝術品了!呵呵,多巧妙的設置,館長不就那包嗎!

▲不知背景牆那句「you have nothing"算不算一種諷刺

除此外這段戲還藏著很多東西:仔細看那女記者的裝扮和狀態:頭髮散亂,項鏈在乳溝上歪掛著,採訪文件灑了一地,想必也沒休息好;

還有她問的第二個問題:夜談活動,旨在探索可展覽性中蘊藏的動力...這個「夜談活動」是什麼?哈,想必開頭那電子重音樂和呼喊聲已經讓我們初見端倪了。如果不過癮,別急,後面戲還有!

3、撤銅像、布展品(The Square)

方框第一次出現,當然,第一遍看的人可能看不出來,因為都是局部畫面,而且「抓狂美術館」展品還在搭建中。好在緊隨其後便是開篇電影名稱:The Square

▲注意牌子上這句話,在電影中出現過N遍,貫穿首位

4、廣場丟手機事件

這段戲演了個再俗套不過的偷盜騙局了,不在話下。倒是一些局外戲挺有嚼頭:首先是館長救完人後和另一個人互動的狀態:倆人甚至還擊掌慶賀了下,這哪是救人,這是做了場遊戲。

其次他們為什麼會參與這場遊戲(要知道先前他們可是對路邊的乞丐不聞不問的!)這全在於那個被喊出口的「HELP」。我隱約想到前場戲展品上的字:抓狂美術館中是關愛與信任的聖所,在它的界限內,我們共享平等的權利與義務。help像是隻腳,踏進了」抓狂美術館「。

注意:到此十分鐘,那句話已經出現兩次了!(之後還會反復出現)

這場「丟手機」的戲看似讓劇情進入了一種類型片的模式,它的確起到了一種對觀眾的牽引作用。但導演目的僅僅在此嗎?當然不是,否則這片也不會折服戛納評審團了!往下看——

5、兩組參觀者

一組去城堡的(幾個中國人,聽出來了嗎),一組去展館的。注意,第一組尋路時畫外第一次傳來了「野人」的聲音。

6、宣傳推廣會

這段戲導演的手法極其高明!高在哪,聽我道來——

我被動地把這段戲分成了兩部分,其一是那兩個廣告公司年輕人說話的部分(這部分我徹底聽走神兒了),其二是其他人說話的部分(還好沒走神兒)。

為什麼這段戲會對我造成這種效果,回頭看第二遍我才恍然:原來是那個嬰兒搞的鬼!注意,廣告公司人講的話正是關於「吸引眼球」的問題,而恰恰他們在說這個時,那嬰兒搶了戲。

▲註:剛好倆年輕人說話,身後老頭提著孩子來了

廣告公司的人一停嘴,那大鬍子老頭說話時立馬把嬰兒最堵上了。沒錯,這足以證明導演的諷刺目的了!這種伴隨著廣告推廣公司兩個年輕人的諷刺隨後還有的是!

另外,我們的館長呢,我相信很多觀眾和他一樣,心不在焉,還惦記著自己被偷的手機呢!沒錯,之前那場「偷手機」的另一個讓人走神兒的作用發酵了!終於,宣傳會末端,館長憋不住了,跟眾人說起此事。

7、追蹤手機、送威脅信

這場戲整個過程很奇怪,你會發現被盜者沒有任何憤怒和難過的情緒。相反他們在追蹤手機、送威脅信整個過程裡都很興奮,他們簡直就是在享受這個被偷後的過程。

直到館長自己的車被人家划壞了,他們才開始擔憂。可見,丟一部手機對一位上流社會的藝術館館長來說根本就是不痛不癢,手機和錢包對被偷者和偷著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

有個小細節,館長回家後洗澡,找到了自己丟失的號稱父親留下的紐扣。然而,那些威脅信已經發出了。

8、館長演講

在追蹤手機和送信過程中,電影還插入了這樣一段戲:館長演講。聽得人一看都是知識分子、中產精英。講的內容大概還是他們那個方框的概念,到場的人聽得津津有味。在演講結束後記得又來了個廚師長,向大家介紹晚餐菜品嗎,廚師長介紹中人們紛紛開始離席...

前後形成強烈反差。差在哪裡:一個是館長,一個是廚師長。館長在這個藝術館裡得到了身份的昇華,很可惜廚師長沒這麼幸運,即便他也站在這個區域內,其身份還是個廚子。

9、館長與乞丐

館長穿過充滿乞丐的街區,來到快餐店,詢問是否有包裹的同時,不情願地給乞丐買了個漢堡後離開。

這段戲我看到了什麼:說實話,沒有同情,沒有溫存,更沒有憐憫。只有矛盾。什麼矛盾,貧富階層之間的矛盾。從乞丐和館長間的表情和對話便知。

10、藝術家演講現場

演講前有個小插曲:一個參觀者要對藝術品拍照,被管理員制止。(這是否為之後清潔工誤把藝術品掃去那場戲埋下伏筆?)

藝術家演講現場完全被一個得了「抽動穢言綜合症」的人搶了風頭。挺尷尬的,那發作的人也挺惹旁人厭的。

那麼,這位病人除對講座造成了影響外,還有什麼呢?後文自有答案。

11、館長收到被偷包裹

自然,那些威脅信起作用了。館長收到遺失的手機和錢包,興奮之餘還把錢包的錢全給了乞丐。沒錯,這再次證明館長不差錢兒!他對窮人是否會伸手完全取決於他開不開心。當然他不會對他發出的幾十封威脅信負責人。

12、美術館之夜(夜談活動)

如果沒過足開頭音樂癮的這回可以管夠了!還有畫面。沒錯,這就是人家上流社會的「夜談活動」:蹦迪、看手機、泡妞…(是不是跟《絕美之城》、《甜蜜生活》、《夜》裡場景異曲同工)。

館長和美國女記者的豔遇就這在這「夜談活動中」產生的。值得諷刺的是,兩人勾搭上的催化劑竟然是模仿那個「抽動穢言綜合症」病人的動作語言。沒錯,對於一個稱受折磨的患者來說,他對這些精英們的唯一價值就在此了。

13、做愛

這場做愛戲很奇怪:一是有個大猩猩在旁;二是女記者做愛時的表情(尤其是女在上時的表情);三是做完愛兩人搶盛滿精子的避孕套。這三點起初讓我實在找不到北,不知道導演想說什麼!

待第二遍看後發現了一些細微的東西:女記者做愛時的表情和動作,那不就儼然一隻大猩猩嗎!再看看那隻大猩猩做的事情:看雜誌、描口紅(之後戲),難不成導演用那隻大猩猩暗示背後的女記者?兩人事後搶避孕套就更好理解了,那體現出一個問題:就是館長對女記者根本不信任!

14、宣傳推廣會

開會前電梯裡的倆廣告推廣公司的年輕人很有意思:一個心思在自己紮不紮頭髮上,另一個則惦記著划拳誰贏誰輸,估計輸的就是那個得表演小孩兒被炸方案的人。

你能想象到嗎,一件偉大藝術品的推廣就是這種人做出來的(好有意思,最擅長用這種諷刺手法的人我覺得就是伍迪艾倫了。)要知道,往往一個點擊量10w+的帖子也就是在這些人手裡出來的。 而我們的館長呢,心思早不在這了,於是,視頻推廣方案也就這麼過了!

15、小孩兒大鬧快餐店

發威脅信事件沒結束。另一個小孩兒找上了門,他因這封威脅信被父母冤枉了!從這場戲可以看出,那個館長的下屬,提出發威脅信點子的年輕人,在遇到事後麻煩時完全是處於推責的態度。好在他對付的是個小孩兒(要知道人家劃車的時候他屁都沒敢放一個)。

至於導演為什麼要在此選擇一個小孩兒,而這個小孩兒的憤怒和表演又那麼成年化,自然有導演的象徵性意圖,象徵什麼?到(23)場戲便知。

16、館長與女記者

在兩人發生一夜情後,女記者再次找上了門。在兩人對峙之前有個小插曲:那個由一堆堆沙子構成的藝術品被清潔工不小心掃啦!這可不得了啦,助理都差點給保險公司打電話了。哈哈,不知道我為什麼想笑,我想起了前幾年中國的一個新聞:某大媽在首飾店不小心把個價值幾百萬的首飾掰斷了…

還是館長穩,讓助理照著原來照片的樣把沙子撒回去。館長行為證明:那不就是堆沙子嗎,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藝術對他來說並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當然,他們對待愛情和性也如此。好啦,下面就是女記者與館長的長篇大論了…

17、館長家中看信、女兒打架

館長看的是大鬧快餐店的那個小孩兒的回信,館長的第一反應是笑了。

為什麼笑,因為那是個來自小孩兒的恐嚇信,你能想象到嗎,字體應該也是小學生那種字體,換給我也會笑。但如果你能想到館長寫威脅信時的情節,那就是另一番笑意了:館長也曾因電腦字體太孩子氣而修改。

這個諷刺埋的好遠。館長和小孩子之間的對戰,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對戰,上流社會和底層之間的對戰,就在這一來一往的恐嚇信裡演繹出來了。是不是有種哭笑不得的滑稽感! 緊隨其後館長的兩個女兒回來了,注意,是打著鬧著回來了。父親極力地拉開了兩個女孩兒,勸導、教育、安慰他倆兒…

自此,館長對那個小男孩兒和對自己兩個女兒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者推責,後者負責)。這部電影關於那個抓狂美術館的主題我想也開始慢慢顯露出來了。

18、信任之屋(The Square)

我們再次看到了藝術館的那件藝術品,再次聽到了那句話:抓狂美術館中是關愛與信任的聖所,在它的界限內,我們共享平等的權利與義務。沒錯,館長的女兒幸運地站到了這個方框內,而那個小男孩兒以及他代表的那個階層的人卻在館長劃出的方框之外。

這場戲是個轉折點,什麼轉折點,館長(男主人公)意識形態反思的轉折點(或者說是他開始嘗試信任別人的轉折點)。

19、接廣告商電話、求助乞丐

接廣告商電話是告知我們推廣視頻點擊量 30 萬了,為下文做了伏筆。求助乞丐則是印證了上文館長思維的轉變:他開始嘗試信任他劃出的方框外的人了。

至此,館長的方框理論要開始崩潰了!

20、宣傳視頻、員工談話、藝術館高層對話

這段宣傳視頻用來闡釋現代媒體再好不過了:沒目的性、利用弱勢群體、吸睛、暴力…

看看我們身邊的那些廣告公司、公關策劃公司、自媒體、電商…哪個不是如此!好啦,看完視頻,在來看看員工們的反應,樂開了花,為什麼,因為他們從來沒想過擔責!他們甚至對被罵有了超強的免疫力。

而我們藝術館的館長和董事會可頭疼了!

21、野人表演

這場戲是電影通篇最精彩的,也是最讓人不舒服、尷尬的戲。為什麼,因為導演把藝術品擱到現實中了。試想一下:

如果把個古希臘人物雕像擺在廣場上,即便那雕像是赤身裸體,露著誇張的生殖器,遊客也會用藝術的眼光去看待它,用高雅的舉止去呵護它。可要是一個真人站在大庭廣眾下赤身裸體呢?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更何況在此導演把個野人扔到了那些社會名流、高官顯貴的宴席上。終於,那些文人雅士的底線被戳破了,就連館長都受不了了!

22、小男孩兒大鬧館長家

野人剛大鬧完宴席,小男孩兒就來大鬧館長公寓了。這次可不是試驗藝術了,是活生生的發生在生活中的矛盾衝突。

這兩場戲讓我的感觸很深:藝術到底有沒有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我們到底還敢不敢相信那些被拉上檯面的藝術家、藝術品所表現出來的善良、仁慈、博愛了。這點在館長家樓梯口體現的淋漓盡致。換句話說,台上一套,台下又是另一套,那此類藝術還有什麼價值?

我在思考這些問題,我想劇中的館長也在矛盾掙扎中。

▲注意:爭吵中導演反復用了這個空鏡頭(樓梯方框)

臨了,他打發走小男孩兒後,自己在家中反複聽到了不知從哪來的「help me」…終於,他出現在了之前那個空鏡頭裡。

23、扒垃圾帶、錄手機視頻

館長衝出了自己的家門,淋著雨,翻越欄杆到了垃圾堆放處。

▲註:這個鏡頭畫面隱喻很強:館長處在垃圾中央,所有雨滴打向他

沒錯,他躍出了那個保護他的「方框」,而生活中的這個方框外的是什麼:是貧窮、是危險、是底層人、是難民…

與其說之後的手機視頻錄製是給男孩兒的,倒不如說他在向男孩兒所代表的社會弱勢群體懺悔以及闡明導演觀點(我認為小男孩兒正是代表了社會弱勢群體):

我太自私了,莫不關心,先入為主…事實上,我是害怕那棟樓裡的居民,害怕那些我印象中和你一樣住在那棟樓裡的人,那些負面的觀念影響了我,也影響了社會的一貫看法。因為我可以很肯定,我不是唯一一個這麼想的。而且我想你對我們也有先入為主的偏見,也許是因為我們的生活是那樣的不同,在某個爆發點就會引起政治衝突。你看這些問題個人都是無法解決的,這需要藉助整個社會的力量。我承認我錯了,給你在視頻裡道歉,但你也得意識到,這其實是一個宏觀的、結構性的社會問題。我知道社會上大約有1/291分之一的人掌握著超過一半的世界財富,個人會很容易產生不平衡…

館長的話被另一畫面打斷了,是女記者和大猩猩,可惜女記者打不通了,這算不算館長邁出方框外了?

24、記者會

這場記者會好有意思!上半場所有人都在譴責藝術館的宣傳行為,職責館長的過失。可不知怎麼的,一紙聲明後,突然所有人的焦點就轉移了,轉移到藝術館接下來的展覽項目上了。

好戲劇性的轉變,可仔細一想,現實中不就這樣嗎,過去的 2017 中國發生了多殺大事:江歌案、紅黃藍…可有幾個社會熱點持續超過一個週。這大概就是媒體,就是輿論。倒是藝術館和那藝術家因禍得福了。

25、家中看雜誌

這段我基本沒看懂(雜誌上寫的和錄音機報道沒字幕翻譯),但好像隱約感覺到,那個「抓狂美術館」展品火了。

26、兒童集體舞現場

這段什麼意思,我第一遍看根本就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以然。第二遍才恍然:好大一個「方框」,我愣是沒看到!

電影中反復提到的那句話(抓狂美術館中是關愛與信任的聖所,在它的界限內,我們共享平等的權利與義務)終於在生活中體現了出來: 孩子們湧向方框內,盡情的展示自己,四位教練在一旁保護著他們,方框內,沒有人會受傷(有沒有點「麥田守望者」的感覺)。

▲註:孩子一有危險動作,四個黑衣教練就進入圈中保護她們

至此,我找到了這部電影的「方框」。

27、找小男孩兒

館長再次走出了自己的方框,這次是帶著兩個孩子一起走出的。他們去了那棟樓。又一個新的方框出現了,你看到了嗎?!

三個人圍繞著底部的方框為圓心向上旋轉,伴隨著主題音樂;底層的方框越來越遠,上面的方框越套越多。(我都快被轉暈了)

縱觀電影《抓狂美術館》,你會發現導演在結構上自始至終突出了兩個對立面:即藝術與現實生活。很可惜,往往那些被概念化了的「藝術方框」我們一眼就能看出,而生活中的方框我們卻很難看出。

電影最終,館長和兩個女兒無功而退,留下那個沒有解決的社會問題,沒錯,正想那主人公說的:這些問題個人都是無法解決的,這需要藉助整個社會的力量。


撰文:太虛宮

本文禁止轉載,更多經典推薦及賞析請關注: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