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默愛》影評:突兀轉而溫柔 - 孤獨的人並不可恥

默愛影評

他空降給瑪麗·安寧的羅曼蒂克。他用她講自己的階級理念,把她拍得五大三粗不修邊幅在泥濘的海邊灘塗打滾,但亂七八糟一頓虎狼操作後,歸根結底,他還是想給她一片溫柔。

突兀轉而溫柔

趕上英國電影節的週末下午場,我終於看了《默愛》。在接受了差評的迎頭暴擊後期望值降低的我,並沒有太失望。

劇情

劇情比較簡單,延續了老李《上帝之國》的風格,人物簡潔,主線明確,並沒有抖包袱或彎彎繞,不是情節推動而是走細繪人物的路線。正如老李在訪談中講,他不是在為瑪麗·安寧做傳,而是想通過一段故事,給予她應有的名字,不再被埋沒和遺忘。通常來講,character study做得好,會令人對人物慨嘆再三,念念不忘。在這部電影中,瑪麗·安寧(下稱瑪麗)和夏洛特·莫欽森(下稱夏洛特)兩位人物,有些細節很好,有些略嫌扁平,還需更好的打磨。

作為化石收集者、古生物學家的瑪麗的重要發現,電影裡並沒有展開來講,只是讓我們看見,瑪麗堅持在海邊山邊挖掘和收集化石,她曾得到地質學會的高度評價。但是在大英博物館裡,化石發現人的名字卻被抹去。她只是一個在海邊小鎮辛苦謀生的女人。把收集化石作為愛好不用掙錢養家的,是《法國中尉的女人》裡的查爾斯,男,貴族,家裡有錢,而不是勤奮收集化石而貧困的瑪麗。

這是不公平的,老李說,他除了給安寧她應該擁有的姓名,還要她擁有一段感情。

感情

目前最被評論詬病的感情發展,或曰沒有感情化學,我倒覺得還好。要驚天地泣鬼神的看一眼就死,那是沒有。但是,兩個人從陌生到欣賞,傾慕,慾望,是歷歷在目的。給歷史人物平添一段愛情,有一定掣肘,夏洛特是老李造出來的,最後的戲劇衝突,我不劇透且以「金絲雀行動」代之,確實落了點俗套,若另闢蹊徑或許更好。

與另一部著名影片的對照,我覺得,其實是不必,不是一個維度。 兩位導演的出發點、觀察世界的角度、想表達的東西都不同。李導演是看到性別壓迫和階級壁壘,致敬勞動者,戀情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席導則是從女性凝視出發觀察欲望。表面上題材類似,這片海不是那片海。放空心情去看會enjoy更多。真要對照,應與《上帝之國》對照,然後你會發現很多呼應。

至於說床戲,講真,我認為床戲不應作為一部電影的賣點,haven’t we grown out of that?無論溫斯萊在訪談中提到的「碾壓某片」,還是評論說的缺乏感情的運動,希望不要是我們談論《默愛》的時候,談的是床戲。兩次性愛鏡頭,第一次來得略突兀,好在老李知慳識儉,及時收手。第二次,兩位都非常敬業了,尺度空前,就我個人而言,留亦可,剪掉亦未嘗不可。

我們談《上帝之國》時,談的是為小羊接生時自然的寒冷和人心的溫柔,是打工漢子給地主家傻兒子煮兩碗簡單意粉但是桌上擺了幾朵野花。是這樣的細節,而不是床戲,令人難忘。我談《默愛》,談的是音樂會之後,夏洛特跟瑪麗去海邊挖石頭,夏洛特叫她,第一次把Miss Anning換成了Mary,一聲瑪麗事已成。

細節

所以我看《默愛》時,並沒有想起同樣是海邊的法國電影,而是自然而然想起了山裡的《上帝之國》。老李台詞少,(小)動作多的風格一脈相承了下來。日常的挖化石,做旅遊紀念品,擦洗玩具,各種勞作一直沒停。老李說過他是來自工人階級的導演,他要賦予勞作以意義。瑪麗和夏洛特的交流,也是通過諸多細節表現出來的,凝視,牽手,搬石頭,繡手帕。從ex那裡買硫磺給錢的推和讓,到海邊看見赤腳的移不開眼。說多不如做得多。

配角

真的有必要提提這部電影的配角,從肖阿姨的意味深長的前女友,到搖曳生姿的莫欽森先生,到歪果口音的大鬍子醫生,一個個都是閃閃發光的偷戲高手。莫欽森先生衣冠楚楚的走進瑪麗的小舖子,口音高級,頭臉光鮮,第二天去個海灘吧,還穿身換套,象隻驕傲的小孔雀。至於醫生,不要以為弄個大鬍子我就認不出,這濃眉大眼掩蓋不住的溫柔,不是那誰嘛(後來一看演員名單,果然是老李愛將)。當然最能入戲的還是肖姨,畢竟,人家是駕輕就熟。

評分

五星給四星吧。有提升的空間,但並不是那麼差。

我想了一下,為什麼大家不喜歡,大概是因為老李的表達方式,來得比較粗糲不羈,儘管核心仍是愛。這種方式在gay片裡就自然流暢,但是換成兩女主,就未必那麼妥帖。當然,我們盡可以問:為什麼男的就可以天雷勾動地火,眼神幾個回合就就地撲到,女的就不行?不要問。女同性戀不猶豫,不墨跡,不進一退三,拿糖做醋,她還是女同性戀嗎?

《默愛》給我的總體感受,如果用路程來形容,是一段寒冷的,泥濘的跋涉。能理解那些差評,情節發展磕絆突兀,視覺上也未見得美,尤其溫斯萊的造型,會令刷顏值的同學失望。我想這是老李的執念吧,勞動者必是勞動者的模樣,粗壯,布衣素顏,指甲縫總是黑的,不會是出水芙蓉。

瑪麗和夏洛特在海邊

沒有《上帝之國》風吹草低的曠野開闊,情感集聚最後厚積薄發,《默愛》籠罩在陰天海風的黏稠中。儘管感情發展各種只做不說的突兀,瑪麗一直繃著一副又想愛又怕受傷害的中年單身姬臭臉,但,轉折在正片完結後。短暫黑屏後請坐著別走,配著演職員表的,是一支鋼琴曲,一支細膩的romanza,非常的撫慰人心。仿古字體一行一行走上去,突兀轉而變成了一片溫柔。

2020.11.25


孤獨的人並不可恥

再看了一遍,確認在這電影中老李要講的可不是什麼「一眼萬年,一生一世一雙人」。他講的是瑪麗·安寧,這個貧窮的卑微的固執的古生物研究者,化石獵人,她的生活的橫切面,她偶遇的熱情。作為女性、作為勞動階級,她的天賦和勤勞未能將她帶到她本應擁有位置的殿堂,她為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提供重要論據的挖掘成果,被高階的男人們攫為己有。她一晌貪歡而忘記,但總會回來籠罩頭頂的是階級隔閡的烏雲。如果開篇不知名的女工用力抹地被人毫不在意的趕開的鏡頭,近結尾夏洛特輕鬆的那一聲"it's only a maid」,都還不夠濃墨重彩的話,您可能睡著了?

「那只是一個女僕」,夏洛特輕巧地說,已經內化於無形的階級觀念,她並未自察。這句話對她來說也許輕如一灰塵,聽在瑪麗耳朵裡又會是什麼重量?女僕也是人。你以為瑪麗的怒走只是不喜歡被安排?

電影裡兩人關係的忽快忽慢,所謂的粗糙馬虎,一方面是剪輯的問題,但另一方面,是不是老李根本就是想要這樣的局面。兩個來自不同階級的人,有了一段突然發生的感情。瑪麗和夏洛特,情真與否?在那段萊姆海邊的相處中,當然是真。她們都是孤獨的人啊。在陰冷潮濕的鬱鬱寡歡的海邊,兩顆星偶遇,互相取暖一下不成嗎,雖然最後仍將回到各自的軌道。人終有一f**k,或無數f**k,能次次命中靈魂伴侶嗎?未必。F時情真,一別兩寬,也是豁達的結局,也是值得珍藏紀念的。

有人說這是不尊重歷史上的安寧女士和夏洛特女士,因為導演篡改了年齡,自創了姬情。這要看怎麼說,如果經常被作為影視作品主題,被戲劇化,創作化多幾次,人們也就不以為意了。君不見伊麗莎白一世的各種電影?君不見《 The Favourite》?接下來哪位導演實實在在拍一部瑪麗·安寧的傳記片,我也期待。

兩人在博物館裡的隔櫃對視,也許是歷史與現實的對視。已經發生的不能改變,被歷史侮辱和湮沒的,卻可以拂去灰塵重見天日。這個夏洛特(並非歷史上的夏洛特)是當代導演派出的想象,他空降給瑪麗·安寧的羅曼蒂克。他用她講自己的階級理念,把她拍得五大三粗不修邊幅在泥濘的海邊灘塗打滾,但亂七八糟一頓虎狼操作後,歸根結底,他還是想給她一片溫柔。

作為資深燒女粉,我想用席安瑪導演的話來結尾,她說過:「我們的想象力,應該跳出成功的愛情故事就是特麼白頭偕老這種框框。女同志和前任們,再見亦是朋友」(1)。

2020.12.10

(1)源自席安瑪2020年2月於英國《Vice》雜誌的採訪。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