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勝負反手拍》影評:平權路漫漫:一場非贏不可的性別大戰

勝負反手拍影評

即使在今天,依然有男性(甚至女性)固執地相信在生理上(甚至在其它領域)女人是次等的。面對根深蒂固的歧視和偏見,在理性抵抗爭取改變的同時,你會不會偶爾激憤地想「要是男女之間真有一次實打實的對抗就好了」?

現在的我們很難想象,在1973年的美國,網球冠軍Biilie Jean King和四十年代的網球冠軍兼前輩Bobby Riggs就真的進行了一場「勝負反手拍」,現場觀眾逾三萬名(迄今仍保持了網球比賽現場觀眾人數的最高記錄),吸引全球九千萬電視觀眾收看。2017年,這場「大戰」被翻拍成電影《勝負反手拍》(Battle of the sexes),於9月29日在全美上映,Emma Stone扮演取得過39項大滿貫冠軍的網球高手、也是後來的LGBT平權運動先鋒Billie Jean King。

圖:演員Emma Stone與Billie Jean King,演員Steve Carell與Bobby Riggs

電影開始於King和網球比賽承辦商Gladys Heldman走進一間「僅限男人」的俱樂部,向美國網球協會創辦人、首任執行官、老一輩網球名將Jack Kramer要求同酬。「為什麼男網球運動員的獎金是女運動員的八倍?」King問。Jack回應因為男人的比賽會吸引更多觀眾,King和Heldman立時回擊「女子總決賽和男子總決賽賣了同樣數量的票」,「一樣的票,一樣的獎金。」

圖:Kramer的「耐心解釋」:男人更快、更強、更有競爭意識,這些是事實,不是King的錯。

這場爭辯中,Kramer威脅要取消King參加美網公開賽的資格,而King不甘受到不公對待,與Heldmen組織了巡迴賽,包括她在內的九位女網球運動員以$1美元的象徵性酬勞簽約參賽。此時,退役網球冠軍Bobby Riggs,在常年賭博與富豪妻子矛盾加劇分居後,為大賺一筆,提出與King進行一場「性別大戰」。起初,King拒絕了他的提議,但由於另一女網高手Margaret Court應戰且輸掉比賽,最終King出戰並取得勝利。

包括King在內的九位女運動員獨自成立Virginia Slims Circuit巡迴賽。

圖:歷史上的King贏得「勝負反手拍」

一場非贏不可的戰爭

如今我們知道,一場個體(King和Riggs)之間的競賽,絕不能說明「男人」或「女人」這個群體在某項運動或是某個領域的強弱。King從一開始就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她認為Riggs的邀戰只是一場公關噱頭,一場為名利的表演,與嚴肅的體育競技無關,因此拒絕了邀約。但是,在她的競爭對手,來自澳大利亞的女運動員Margaret Court輸掉比賽後,她卻「不得不」「代表女性運動員」應戰。這份「不得不」就是女性處於權力關係中弱勢地位的最大體現。

女權運動初期的美國,與今天還存在的很多地方一樣,持有「女子不如男」觀念的人仍佔大多數。在這種情況下,女性需要向男性「證明自己」,論證「我們應該得到尊重」,這種「證明的需要」恰恰是對女性不平等地位和女權沒有得到重視和保障的最佳反證。

從電影開始King對同酬的堅持,到她「代表女性」迎戰,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頭腦簡單一時激憤的女運動員的好勝之心,而是一場經過理性思考的以「改變觀念」為目的的勇敢和堅持。雖然兩個理由都會引向「應戰」這同一個結果,但是,認識的不同將Court與King和Riggs之間的兩場男女網球比賽區分開來,即:前者是對男性規則的應激反應,後者則代表了主動改變觀念的可能。

在King承擔巨大壓力備戰的同時,這場大戰的另一主角Riggs在做什麼呢?他和他的團隊策劃了多場拿女性「開玩笑」的搞笑網球賽——以煎鍋代替網球拍進行比賽、穿裙子進行比賽等。他輕鬆戲謔的態度讓我們意識到,這場女性必須認真對待否則就可能給剛剛萌芽的女權主義運動帶來嚴重後果的大戰,對於權力在握的男性而言,僅僅是一場遊戲或者一個玩笑。他們不僅對此不屑一顧,還不遺餘力地嘲笑、貶低女性的參與。如果你曾和持有大男子主義的男性有過觀念上的衝突,這種態度一定讓你似曾相識。

需要說明的是,從資料中看,Riggs有可能並不是一個「鐵桿」的沙文主義男性。他煽動性的言論很有可能來自他高超的營銷技巧以及製造話題的能力。但同時我們也應思考:為什麼這樣的言論可以「吸睛」呢?這才是社會的癥結所在。

一場內心的交戰

網球場下,Billie Jean King內心矛盾的激烈程度絕不亞於這場萬眾矚目的男女之戰。電影導演Jonathan Dayton就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別誤會,我們愛網球。但是,是愛情故事吸引我們拍這部電影的。」

已為人妻的King(King即為Billie Jean丈夫的姓氏)正是在大戰前後結識了她的髮型師Marilyn Barnett並墜入愛河。一邊是她愛著並有著婚姻誓言的丈夫,另一邊則是對自己性取向的全新認識和情人,King承擔了不可言說的痛苦。本片編劇Simon Beaufoy說,在給King看劇本時,她常常會因為回憶的痛苦中斷閱讀,特別是背叛丈夫的痛苦。現實中,King的情人Barnett於1981年因贍養費糾紛將King告上法庭,使她被迫「出櫃」,隨後King失去了所有贊助商。

出櫃之後的King積極為LGBT社群發聲,2009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向她授予「總統自由勳章」,表彰她為社會進步和變革作出的傑出貢獻。King也在離婚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侶,同為網球運動員的Ilana Kloss。

圖:左為Ilana Kloss,右為Billie Jean King

傳統的一男一女婚姻關係使King陷入兩難的痛苦,而對自我的探索和覺醒最終解放了她。電影通過表現King和Barnett之間私密的情感關係,向觀眾展現了他剛剛開始的「充滿希望和愉悅」的愛。這自由的新生的愛,雖然歷經艱辛,卻指向一個解放人性的出口。

圖片出自電影截圖

將焦點放在同性戀、特別是女同性戀的情感關係上,影片本身也在打一場艱難的仗。儘管去年變現跨性別者題材的《月光男孩》收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在大銀幕上,特別是主流好萊塢電影中,LGBTQ群體依然難見蹤影。根據同志媒體監察機構(GLAAD)的數據,和2015相比,去年LGBTQ群體在好萊塢大片中得到的體現幾乎沒有增長。值得注意的是,在僅有的對LGBTQ群體的表現中,男同性戀者形象佔到了八成以上

戰爭還在繼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勝負反手拍》對七十年代時裝的展現可圈可點,但遺憾的是,在片中的時尚給我們舊日重現的感覺之外,倒退的美國、現在的中國都讓人不難察覺到影片中的現實在當今的投射。

美國知名線上雜誌Slate就發表文章《<勝負反手拍>中令人想到的2016年美國大選瞬間》,列舉了兩場「大戰」的相似點:

● 準備充分的、有能力的女性和小丑之間的競爭;

● 女性常常受到對自己生理條件、能力、速度次於男性的質疑;

● 參戰的男人是一個譁眾取寵的「大師」;

● 她承擔著「為所有女性而戰」的巨大壓力;

●男人把自己性別歧視的言論視為「玩笑」;

● 有男記者認為「女權」就是與男人的鬥爭;

● 有男權主義者聲明他尊重女性,因為他「有妻子」。

此文發表時,好萊塢大佬哈維·韋恩斯坦的醜聞還未爆出(好萊塢大人物性侵事件:性暴力「寒蟬效應」何時了)。令人驚訝卻也意料之中的,許多男藝人再次以「有妻子」、「有女兒」為自己歧視並侮辱女性的行為辯護。

不僅如此,大戰中的諸多細節,也可以輕易在今日世界找到對應。這和影片鼓舞人心的結局形成了強烈對比——女性的地位真的提高了嗎?提高了多少呢?

圖:Riggs為比賽宣傳造勢。

圖:Riggs比賽中的贊助商為「Sugar Daddy」糖果。SugarDaddy,美俚語,可譯為「乾爹」。而King被當做「埃及豔后」般被半裸壯男抬出。注意,觀眾中還有人舉牌上書「我是一個男子沙文主義者。」

在完整地表現了性別權力不平等的同時,《勝負反手拍》並沒有因嚴其討論的嚴肅話題而失去娛樂性。影片敘事緊湊、高潮迭起,是一部可看性極高的劇情片,推薦大家觀看。特別是對於對美國體育史不甚了解的觀眾而言,你一定會和我一樣,為這場戲劇化的比賽嘆服。在網絡出現之前、電視還享有崇高話語權的時代,King的勝利對女性、女權運動的鼓舞毋庸置疑。

最後,我是和我先生一起看這部電影的。我們一起看到了King爭取同酬的片段,他笑說這簡直是最適合我們一起看的電影了。電影院裡人不多,僅有的觀眾看上去都是情侶/夫妻,從大學生到老年人年齡不等。觀影過程中笑聲頻頻,結束後大家也都顯得十分滿足。所以......本片適合與伴侶同時觀看,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向自己的(男性)伴侶宣傳一下女權主義吧!:)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