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莎士比亞的最後時光》影評:情詩式的莎翁同人劇

莎士比亞的最後時光影評

北影節4.13 安貞UME影院觀後

時間回到1613年的倫敦,在《亨利八世》(最初劇名《莎士比亞的最後時光/ All Is True》)上映期間,一枚火砲點燃時發生意外,凝集著莎士比亞半生心血的環球劇院在隨後引發的大火中焚燒殆盡。這位偉大的詩人、劇作家在烈焰前凝眸轉身,失落地踏上返鄉之路。他回到故鄉斯特拉特福鎮,回到了久違的家人身邊。All is Ture的故事就從這裡開始,鏡頭跟隨莎士比亞的腳步,為我們勾畫了他一生中最後的三年時光。

All is Ture不是一部傳記作品,它更應該被定義為由編劇Ben Elton,主演Kenneth Branagh、Ian McKellen、Judy Dench,還有搭戲的Hadley Fraser等「莎士比亞骨灰級粉絲們」創作的一部「莎翁同人」。

Kenneth Branagh在一個採訪中說過,他和Ben Elton創作All is Ture的過程就像莎翁創作《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八世》等歷史劇,你知道開頭結尾和些許事件,其它細節全憑自己的想象來填滿。

事或許是假的,情卻是真的。

它像所有優秀的Alternative Universe一樣,戲假情真,是最不真實的真實,是真真正正的All is Ture。

總的來說,All is Ture是部飽含情感且風格鮮明的作品,是Branagh寫給自己男神莎士比亞的一首情詩。它充滿了我們熟悉的詩詞和「莎翁梗」,了解Branagh作品的人更是能發現多處典型的「Kenneth Branagh式」從下向上的攝影角度還有一些非常「劇場式」的表演和轉場。對於一部分觀眾來說,All is Ture是一首足以讓人潸然淚下的動人情詩,但脫離了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觀影人群,它又注定是一部商業層面不適合在我國大規模播放的「小眾電影」。

我個人非常愛這部「同人作品」,所以先來誇誇它的優點。

1. 演員演技過硬

其實這一條幾乎沒必要誇,三位主演加起來的表演類提名和獲獎大概能繞環球劇院好幾圈,小字輩的Hadley Fraser和Lydia Wilson等人也都是在戲劇舞台上獲得過認可、挑得起大樑的人。我在這兒再誇一遍似乎有假公濟私、吹肯叔彩虹屁的嫌疑。但我還是想說,在All is Ture裡最打動我的,是他們剝去了自己的影子。

英國演藝圈中很多演員都是科班出身,表演功底相當紮實,只要遇到適合自己的角色,總能呈現及格以上的穩妥表演。這一點相信不用我多舉例,許多人都能想到中年代的英倫演員雀斑、捲福、抖森、一美、小自由等例子。他們面臨的是下一個關口的演技考驗:如何演得不像自己,也就是像老一代英倫男神Daniel Day-Lewis、Mark Rylance等一樣,消失在角色身後,演誰是誰。觀眾可能很長時間都記不住這個演員,但是能記住他的每一個角色。

關於這道關口怎麼突破,像我這樣的外行自然是不知曉的,但我知道,一旦突破了那個關口,就會跨入到一個更專業的、不一樣的表演狀態。Ian McKellen爵士和Judy Dench女爵自不必多說,表演早就臻於化境。肯叔在人過中年之後,也終於舉重若輕,達到演如同不演的境界了。(沒錯,我誇得就是叔斬獲艾美獎的《維蘭德》系列,今天不偏題了,日後專門寫文來誇)

All is Ture裡有一場gay裡gay氣的戲,是莎士比亞的贊助人、南安普敦伯爵Henry Wriothesley來拜訪莎士比亞,兩人在壁爐旁有一段促膝長談。那一幕耗時並不長,且他們有1/3的時間是沉默的,剩下的1/3在背詩,1/3在互誇,但就在這樣神奇的劇情架構中,竟然傳達出了無數層的情緒。莎翁對南安普敦伯爵熾烈的傾(ai)慕(lian),伯爵對莎翁的欣賞和理解,伯爵對青春的傷逝,對莎翁偉大文學創作的熱愛,莎翁的自卑,伯爵對莎翁的階級蔑視……如此多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傳達出來,竟然那麼和諧,尤其是Ian McKellen對南安普敦伯爵的演繹,雖然出場時間不長,但人物塑造真是立體又豐厚,著實非常驚豔。他在爐火旁說起「我現在老了,但千百年後人們讀你的詩,會永遠記得那個年輕的我」時讓人忍不住想起葉芝的《當你老了》,我看得默默流淚,卻說不清自己為什麼哭……

而Judy Dench,簡直是金子般的綠葉。她出場時間很長,卻完全不會喧賓奪主,當那些年輕演員表演時,她安靜地隱於背景,像龍套那樣避開鏡頭,為她們搭戲、推動劇情順暢向前。至於她和肯叔的對手戲,老天,看他倆的對手戲簡直是盛宴般的享受,最關鍵的是,那盛宴的味道是裹在一盤簡單樸實的家常菜裡的。

女爵和肯叔合作了無數年,我們都笑稱,她和Derek Jacobi爵士簡直宛若Kenneth Branagh在演藝圈的親媽親爸。她和Branagh演戲有默契我不意外,但他們明明該演母子的人設演夫妻,還演得那麼自然,這就很要功力了。在電影結尾處,有一個特別妙的片段,患病的莎翁在妻女環繞之下,一家人其樂融融地聊天。大家說起春遊去處,莎翁自然而然誦讀了一段《仲夏夜之夢》的台詞。在拍攝中,Branagh出現了一秒「嘴瓢」,把彼時莎翁原作的Quite all-canopied with luscious woodbine說成了Quite over-canopied with luscious woodbine,這時,站在他身邊的Judy Dench露出了玩味的笑容,那個笑,是經驗極其豐富的莎翁大大咖笑經驗豐富的莎翁大咖,亦是目不識丁、深愛丈夫的妻子對他的調侃、傾慕,於是,Branagh就在那一個瞬間當場改了拍攝計劃,他沒喊停,而是仰起臉嗔怪又溫柔的看著她:「你恐怕能把我的詞背完/ You can probably finish it!」 Judy Dench立刻把戲接了下去,女兒們則在一片咯咯笑著……那一幕實在太美妙了。

原詞如下(中文為朱生豪譯本):

《仲夏夜之夢》第二幕第一場

I know a bank where the wild thyme blows, Where oxlips and the nodding violet grows, Quite over-canopied with luscious woodbine, With sweet musk-roses and with eglantine: There sleeps Titania sometime of the night, 我知道一處茴香盛開的水灘,

長滿著櫻草和盈盈的紫羅蘭,

馥郁的金銀花,薌澤的野薔薇,

漫天張起了一幅芬芳的錦帷。

有時提泰妮婭在群花中酣醉,

柔舞清歌低低地撫著她安睡。

其實,這種真實感的營造、情感上的共鳴也是這部電影第二個顯著的優點:

2. 敘事紮實感人

在我還沒有被Kenneth Branagh的作品帶入坑、沒有被抖老師的諸多安利忽悠成一個莎翁迷之前,曾經在一次工作坊中偶遇一位研究莎士比亞的姑娘。當時我跟她吐槽:讀書時老師總會告訴你,莎士比亞的作品很好,當然,我不是感覺它們不好,而是感覺它們沒有傳說中那樣好,是不是他被神化了?她當時看著我,笑道:別先去讀,去看。因為它們本來就不是寫來給你讀的,它們是寫來演的。

當時我有一種隱約「開竅」的感覺,半年後去看David Tennant的《哈姆雷特》,深受震撼。後來又去看了環球劇院一版沒有什麼大明星出演的、很是樸素的《仲夏夜之夢》,真是「笑出眼淚」「頭都要笑掉了」,那時我才真正開始明白,為什麼它們會被稱作著名悲劇和喜劇,為什麼它們的創作者會被稱為最偉大的劇作家(有或沒有之一)。

莎士比亞的作品是超越時間、地域的。所有劇情架構都可以隨著時代改變,但人性和人心卻是永恆。All is Ture亦是如此。它的故事平平無奇,無非是小鎮上、小家中四面牆內之事,夫妻、父子、父女、姐妹、姐弟,愛、嫉妒和欲望,簡單嗎?很簡單,我們家家如此。複雜嗎?極複雜,人類參了幾千年也未參透。

莎翁劇角色,19世紀匿名畫家作

全片完結時有首詩最能體現這種感覺,人生之幸福艱難,全在其中。在片尾時由幾位演員娓娓道來,真是點睛之筆。

詩歌取自《辛白林》第四幕第二場,朱生豪先生曾譯有優美的中文。但我始終覺得,這首詩幾乎是無法翻譯的,尤其是「Golden lads and girls all must, As chimney sweepers come to dust」這句,像人生一樣,只可意會,難以言傳。

原詞如下(中文為朱生豪譯本):

Fear no more the heat o' the sun;

Nor the furious winter's rages,

Thou thy worldly task hast done,

Home art gone, and ta'en thy wages;

Golden lads and girls all must,

As chimney sweepers come to dust.

Fear no more the frown of the great,

Thou art past the tyrant's stroke:

Care no more to clothe and eat;

To thee the reed is as the oak:

The sceptre, learning, physic, must

All follow this, and come to dust.

Fear no more the lightning-flash,

Nor the all-dread thunder-stone;

Fear not slander, censure rash;

Thou hast finished joy and moan;

All lovers young, all lovers must

Consign to thee, and come to dust.

不用再怕驕陽曬蒸,

不用再怕寒風凜冽;

時間工作你已完成,

領了工資回家安息。

才子嬌娃同歸泉壤,

正像掃煙囪人一樣。

不用再怕責人嗔怒,

你已超脫暴君威力;

無須再為衣食憂慮,

蘆葦橡樹了無區別。

健兒身手,學士心靈,

帝王螻蟻同化埃塵。

不用再怕閃電光亮,

不用再怕雷霆暴作;

何須畏懼讒人誹謗,

你已閱盡世間憂樂。

無限塵寰癡男怨女,

人天一別,埋愁黃土。

3. 歷史還原度高

影片的第三個優點有些「折磨人」,它歷史還原度實在太高了,不僅僅在衣著布景上,甚至連照明也是完全按照當時的情景,以燭臺取光。觀影時,觀眾一方面可以感受到完全沒有聲、光、空氣汙染的英倫鄉間美景,譬如有幾次當莎士比亞站在愛子墓前時,樹影重重,涼風乍起,你彷彿能感覺到有涼意拂在臉上。

但另一方面,所有的室內戲都需要觀眾瞪大眼睛,因為,真的……沒有什麼光!演員手中的燭台只能照亮自己的臉,當你去看一個人的時候,難免要錯過另一個,除非多刷幾次,否則是無法欣賞到想看的所有表演的。

當然,All is Ture並不完美,它的「同人作品」身份決定了它有一定的「小眾、私密性」,如果大規模放映,相信很多人會表示不喜歡。

劇情中沒有任何文字和敘事對人物進行介紹,所以當一個角色出現時,觀眾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自己思索出他是誰、他立場如何、他與莎士比亞是什麼關係。再加上中文版字幕翻譯得一般,有些梗完全沒譯出來。如果是對莎士比亞完全不熟悉的人,恐怕會有不少「蒙圈」和「槽點」。

此外,劇情開篇,莎翁回家後的幾個轉場都有比較明顯的舞台風格,如果不習慣這種切換方式的觀眾或許會感覺比較難以入戲,但這個問題只在前期比較明顯,一旦劇情展開,演員們精湛的表演會帶你入戲的。(我個人感覺這種轉場是肯叔作品的一個共性)

回應開頭那句話,All is Ture並不適合所有人,它是Kenneth Branagh等人寫給自己男神莎士比亞的一首情詩。作為一部「同人作品」,它飽含感情、誠意滿滿。一如既往,肯叔的執導演出不一定每次都很出色,但當他出色的時候,他無以倫比。

(不好意思,最後沒忍住,還是彩虹屁了一次。)

PS:順手賣個安利:編劇Ben Elton創作的英劇《新貴/Upstart Crow》超讚,很適合跟All is Ture對比來看。裡面的莎士比亞又娘又賤又萌,簡直無比可愛,整部劇裡妙語連珠、毒舌薈萃,是一部「如何以一個黑粉的狀態來讚揚自己男神」的典範之作。這劇兩次聖誕特輯的客串嘉賓分別是艾瑪嬸和肯叔,真是讓人唏噓、膜拜到無法自拔。

參考:

幕後採訪:諾頓秀 映後答記者問等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