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惡魔島》影評:除了口活兒,還能靠什麼越獄
惡魔島影評如果我出去了,我一定會過不一樣的人生。
[惡魔島]是越獄片,男主叫惡魔島,他想越獄。
就這個星期天,監獄長要在院子裡頭放一部電影,招待當地的政客。到時,衛兵會分散得很開,院子裡也嘈雜得很,是逃跑的絕佳時機。
可監獄在島上,四面環海,要想單槍匹馬殺出一條血路,大不易。因此算上他,一共四個人參與。
他先裝瘋,騙來一盒鎮定劑。眼鏡男將之碾末兒,混在酒裡,給當晚值班的衛兵送去。大塊頭買了艘船,在上游接應。小白臉兒則負責勾搭獄卒。
說白了就是口。
那獄卒笑得恍如千樹花開,當即脫了褲子享受。正哼唧著,孰料背後一個棒喝,鑰匙也被摸走。
就這樣,四人逃出生天,駕小舟過大海,不停歇一路走。陽光瀝肩頭,湧出一股詩意的自由。
許多年後,有人問惡魔島,這真是你的故事?
彼時的惡魔島一頭白髮、滿面皺紋,目光卻異常堅定。囁嚅半晌,他說,「這是很多男人的故事。」
史上第一個越獄的男人叫傑克·希皮爾德。
1723年,他因偷竊罪被捕入獄。倒趕上了好時候,因那會兒的監禁制度剛出台不久,監獄也簡陋得不像話,都是「單元細胞結構」。
據《西方監獄建築的空間特徵及其演變》所寫,每10間牢房為一個單元,監管並不能達到完美。
所以,希皮爾德打破了天花板,再將衣服系結兒絞成繩子,順著爬了出去,全程只花了三小時。
但他實在偷摸兒慣了,沒多久又被送了進去。
好在情婦過來探視,偷著給他帶了些女人衣服,以掩人耳目。他換上以後,拆了窗戶上一根欄杆,將打了結的床單子伸出去,攀著便逃了。
作家笛福以他為原型寫了部小說,暢銷得緊,一度賣到洛陽紙貴,惹得皇家劇院也為此排了齣戲。
可到底不是什麼高明的法子,別說擱現在,就是19世紀,也能分分鐘被逮個正著。
怎麼講,這19世紀的英國,有個哲學家叫傑米尼·邊沁,他設計了個全景監獄,中央有個塔樓,只要獄卒往裡邊兒一站,就能瞧見所有牢房的情況。
把監視作用發揮到了極致。
可惜邊沁近乎偏執地到處推銷,卻屢屢受挫,險些兒破產。好在1811年,大洋彼岸,年輕氣盛的美利堅採用了這一設計,建了兩座這樣的全景監獄。
有道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1863年,美國內戰期間,南方聯盟有個將軍,跟他手底下的六名軍官一同被俘。
將軍就琢磨,外頭砲火連天,這麼耗下去也不是個辦法兒,就發動其他六人,用煙斗挖出一條地道,通入內院,再將被罩打結,爬出內院的高牆。
倒給後輩樹了個「榜樣」。
次年2月,美國天寒地凍,西風捲挾著雪珠子打在利比監獄的房檐上颯颯作響,活活凍死了不少人。
見此情形,北方聯邦軍戰俘決定越獄。
領頭兒的是羅斯上校,他找了間因老鼠大量出沒而廢棄的地下室,組織挖掘隧道,竟成功挖到了監獄東頭一個草棚子底下,順利破土而出。
也說明一個道理,能成功越獄,靠的絕不是運氣,而是堅持與耐心。這兩樣東西,要緊要緊。
白鳥由榮算是個有耐心的。
他一生越獄四次,卻不是為了逃脫制裁,而是不滿監獄的待遇,什麼「伙食太差,吃不飽」、「請求加一床被子,遭拒」之類。
最能體現他耐心的那一回,是1941年在秋田監獄。
當時,獄卒以「越獄前科」為由,將他關進了「鎮靜房」,高三米,四壁都是銅製,床由混凝土澆築,只留個狹小窄巴的鐵柵天窗,當真是銅牆鐵壁。
他就每天在銅壁上磨,磨出一個能勉強搭腳的階兒,趁著天黑,踩上去將天窗的柵欄給拆了。
之後,又把每日供應的味增湯省了下來,全澆在手銬跟腳鐐的螺栓上,依靠鹽分腐蝕,順利將螺栓拔出。最終踩上那階兒,鑽出了天窗。
2017年的電影[破獄],山田孝之飾演的囚犯就是以他為原型塑造的,還把鎮靜房這段兒還原了出來。
但也不是所有囚犯都揣著這種耐心。
30年代,美國大蕭條,逮住個江洋大盜,叫約翰·迪林杰。他越獄就純粹靠的膽量跟運氣。
先是將一根木頭磨出手槍的形兒,再抹上也不知打哪兒弄來的鞋油,竟以假亂真了,拿著就抵在獄卒的腦門子上,逼著對方脫下警服給他穿。
就這麼騙過了所有人,堂而皇之地走了。
2009年的[公眾之敵],算是將他的整個人生都搬上了銀幕,扮演者是笑容極為狡黠的約翰尼·德普。
也不知是不是因為看了這部電影,2015年11月,美國一拘留中心,有兩個犯人竟如法炮製,拿著肥皂跟鞋油,捏出一支假槍來。
原本,他們想拿著這支假槍挾持獄警,以順利逃跑。誰知叫人一下就瞧出了破綻,被當場抓獲。
可見運氣跟膽量,需要非常高的機會成本。約翰·迪林杰那種實在屬小概率事件。
所以二戰時,大部分戰俘都選擇用最笨、同時也是最需要耐心的方法——挖地道。
比如德國薩克森豪森集中營,關著個英國空軍少校伯特倫·詹姆斯,被譽為「最偉大的越獄英雄」。
從1943年4月到1944年3月,他花了一年時間,用紅十字會發的奶酪罐頭盒,帶領超過600名戰俘參與地道挖掘,還在裡頭設了通風系統和儲藏室。
床板也悉數被拆,用來支撐地道。破舊的衣服則被捻成燈芯,再澆些飯食上的油水,用於照明。
最終,雖說逃出來的只有半數,但已非常成功,足以配得上歷史給的稱呼:百人勝利大逃亡。
1962年的[大逃亡],便是依此做的改編。
也是那一年,在四面環海的惡魔島上,有三個囚犯密謀策劃了一場越獄行動,之後成功出逃。
惡魔島,1934年成為聯邦監獄,1963年退役,有記載的越獄事件共14起,其中23人當場落網,6人被擊斃,3人成功出逃,沒人知道去了哪裡。
但自他們之後,任何一場越獄行動——
比如1971年,墨西哥城外的Santa Martha Acatitla監獄,小卡普蘭因不滿伙食待遇,安排了一架直升機帶他逃離,留下獄警目瞪口呆愣在原地。
再如1996年,美國傳奇騙子史蒂芬·羅素,花了多年時間收集綠色熒光筆,之後染到囚衣上,使之與警服顏色相近,靠此騙過所有警衛,成功越獄。
又或者是2017年7月,美國阿拉巴馬州,12名囚犯靠著一罐花生醬,將通往外界的門塗抹成牢房門,誘騙獄警打開,謊稱要回牢房,成功奔向自由。
——這任何一場越獄行動,或「別出心裁」,或驚險刺激,卻都及不上那場逃離惡魔島的十分之一。
是1961年,安格林兄弟和弗蘭克·莫里斯三人,用勺子、硬幣和指甲刀摳挖牢房的牆壁。又從偷來的吸塵器裡取出馬達,做成一個簡易電鑽。
但它發動時有雜音,他們便靠監獄的手風琴演奏活動遮蓋,鑽出了個可容一人爬行通過的小洞。
然後用濕報紙糊住洞口,再刷一層和牢房牆壁同色的綠塗料,乍看之下,可謂天衣無縫。
接著,他們用監獄供應的廁紙和肥皂,製作了假人頭,又趁定期剪髮的時候順走了些許碎髮,黏在人頭上,再蓋好被子,佯裝睡覺,為越獄爭取時間。
就這樣,他們騙過獄卒,逃出牢房,依照1960年11月的《大眾機械》雜誌,用50件橡膠布雨衣,黏合了一個寬1.8米、長4.2米的充氣筏。
再用手風琴改裝的風箱充足氣,用膠合板製成船槳,就此揮槳起航,消失在蒼茫的大海上。
這是惡魔島史上唯一一次成功的越獄行動。也因為此,湧出無數以此地為背景的電影,比如[勇闖奪命島]、[X戰警3:背水一戰]、[惡魔島]。
第二次越獄失敗後,惡魔島被關進依山傍水的惡魔島,逃無可逃,便終日望著海平面出神。
突然有一天,他發現這裡的海浪有個規律,只要造個筏子丟到海裡,潮水就會將其帶到陸地。於是他連夜造出筏子,自己也呼嚎著跳進大海。
然後,乘著激流奔向了自由。
不像[葉問],靠的是監獄長喜歡武術;不像[棋手],靠監獄長喜歡下棋;不像[軍艦島],靠監獄長愛聽音樂;不像《越獄》,靠監獄長喜歡泰姬陵。
你看,影史上有如此多的越獄情節,能與之相媲美的,卻只有一部[肖申克的救贖]。
是那個蒙冤入獄的銀行家,安迪,利用監獄的下水道,挖出了一個通往自由的洞。然後爬過臭水溝,在暴雨的沖刷下,乾乾淨淨地向著太平洋去。
整部影片裡最令我難忘的,是一次放風時間,他倚著肖申克監獄的高牆,對獄友說:
太平洋就是我想度過餘生的地方。 開間小旅館,就在沙灘邊上,買艘不值錢的舊船回來,把它翻新,載著我的客人出海釣魚。
惡魔島也說過類似的話,目光堅定:「如果我出去了,我一定會過不一樣的人生。」
且不說他犯下的罪過,也不論越獄行為的對錯,單看對自由的嚮往,似乎高牆之內的人比高牆之外的庸碌人群更加懂得去爭,懂得如何好好過一生。
所以老版[惡魔島]有句台詞:你沒有殺人,但你犯了一條更嚴重的罪——虛度人生,你是否認罪?
你是否認罪?
-
作者/六姨太
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破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