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不法國王》影評:時隔23年,出續集了!還是那麼燃!
不法國王影評首發於[君君電影院]微信公眾號TVwanda,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起戰爭史詩片,絕對繞不過它:《勇敢的心》。
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豆瓣34萬人打出8.8高分。
主角華萊士在斷頭台上高喊出的那聲「自由!」更是讓君君銘記至今。
殘暴的英王被驚醒,台下的愚民屏息注目,而屏幕前的無數觀眾都被這聲怒吼震撼和感動。
為什麼突然提起這部電影呢?
因為時隔20多年,《勇敢的心》終於有續集了——
《不法國王》 I 201
在講電影前,君君先給大家做個歷史小科普。
13世紀時,蘇格蘭與英國關係很好,但因一次意外,蘇格蘭國王去世,且沒有直系繼承人。
一時間蘇格蘭各地領主開始爭奪王位,於是就有蘇格蘭貴族請英國國王來當裁判。
當時的英王就是《勇敢的心》中的大反派長腿,奸詐如他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藉著當裁判的理由,長腿大肆干涉蘇格蘭內政,最後乾脆佔領了蘇格蘭。
民不聊生的蘇格蘭幾近亡國。
而華萊士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起義,也因此誕生了《勇敢的心》。
但沒幾年,華萊士率領的蘇格蘭起義軍就逐漸衰弱,最終在1298年被英王親自擊潰。
華萊士逃匿數年後被捕,被施以極刑,屍體更被分成四塊送往蘇格蘭各地震攝民眾。
捨生取義的華萊士成了蘇格蘭的英雄,更因電影被世界所知,成了自由的象徵。
然而,「勇敢的心」這四個字,指的卻不是華萊士,而是羅伯特·布魯斯。
羅伯特·布魯斯,是誰?
他是蘇格蘭貴族,早期也曾反抗英國,但後來卻又投降於英王。
在《勇敢的心》中,他被塑造成了一個自私懦弱的小人,還出賣了英雄華萊士。
但實際上,羅伯特才是真正領導蘇格蘭走向獨立的民族英雄,而《不法國王》講的就是他的故事。
那為啥以前不拍他呢?因為羅伯特實在是太有爭議了...
首先,他不是草根,反抗也不全為了人民。
羅伯特是蘇格蘭貴族世家,在當年國王去世沒有直系繼承人的情況下,他本該是最有可能當國王的人選。
然而在英王的操控下,一個沒頭腦的小貴族卻被推上王位。
一怒之下,羅伯特宣誓效忠英王,期望藉此奪回王位。
但英王一看就知道羅伯特不是個省油的燈,於是就先把他晾在一邊不管。
搞笑的是,「沒頭腦」當了國王後不但不感激英王,甚至頻頻和他唱反調...
英王本想扶植傀儡政權,誰知這個小夥計這麼不識抬舉,惱羞成怒發兵驅逐了他。
按理說,這時候就該把王位給羅伯特了吧?
可英王貪婪且害怕丟掉控制權,乾脆宣布蘇格蘭先不要國王了,全交給英國管。
羅伯特這才忍無可忍起兵革命,其實他最初只是在乎王位而已。
其次,羅伯特有過屈辱受降的經歷。
與華萊士不同,羅伯特是個「識時務」的人。
在電影一開場,我們就看到英王在軍帳裡談笑風生,只因英軍已經掃清了蘇格蘭反抗勢力。
羅伯特作為曾經的反抗者,這時竟然跪在英王面前投降了。
我們都希望英雄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但羅伯特卻沒能這樣。
他更像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以期有朝一日報仇雪恨。
這當然也是一種英雄品格,但魅力就要比華萊士那種捨生取義要小的多了。
更何況這還不是他第一次臣服英王,一會跪一會打,總有點牆頭草的嫌疑。
總而言之一句話,便是羅伯特形象不夠完美。
華萊士能夠吸引全球眾多粉絲的一個原因就是:
他直來直去,敢作敢當,是最純粹的正義騎士。
而羅伯特卻習慣深謀遠慮、趨利避害,是個標準的政治家。
拍成電影當然是華萊士更好看,但現實中往往是羅伯特這種人更能做實事。
在華萊士死後不久,羅伯特自封為王,重新踏上了革命之路。
最初他只有幾十個人的小隊,鼎盛時也只率領著幾千人的雜牌軍。
但與裝備精良的數萬英軍大戰,羅伯特竟大勝,將英國人徹底趕出了蘇格蘭。
可惜現代人只從電影中看到了華萊士的勇猛,卻忽視了羅伯特的功勳。
所以一定程度上來看,《不法國王》比《勇敢的心》更貼近歷史。
不光劇情,這片在各個方面都十分考究。
小到士兵們精密細緻的盔甲花紋,
大到攻城掠地的投石器、火弓箭,
這片的細節都在極力還原歷史。
而且由於是冷兵器時代,兵戎相見時更顯戰爭的原始和殘酷。
白刃戰、騎兵團、夜襲埋伏...
由於古代戰爭沒有科技加持,這些花樣百出的致勝手段也成了一大看點。
那麼,為啥這電影評分只有7.3呢?!
很大原因,相信大家也都明白,那就是:《勇敢的心》拍的太好了。
珠玉在前,難免讓後來的作品被拿來比較。
但平心而論,君君覺得《不法國王》已經很良心了。
劇本、攝影、演員、音效、場景都算上乘,非要拿它跟《勇敢的心》比,有點強人所難。
不過作為一部遲來的續集,君君認為值得一看。
想要獲得更多精彩電影推薦,歡迎關注公眾號[君君電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