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魔女席瑪》影評:小妞電影的奇行種-魔女席瑪
魔女席瑪影評節選自 微信公眾號:[黃老師電影院],ID:huangfilm
夾敘夾議,特別介意被劇透的,建議先看過影片。
2008年冬天,《暮光之城》上映時,我在英國。
當時影城裡像辦了中學生派對似的,各式各樣的少女散落在大廳裡,買爆米花可樂橡皮糖的、手舞足蹈聊天的、靠牆坐在一起裝頹廢的……影廳裡更是瀰漫著「懷春」的味道,每當帕丁森演的吸血鬼做出「蘇」的舉動,妹妹們就集體倒抽一口氣,心臟同步落拍。
相信每個人都看過幾場所謂的Chick Flick(小妞電影)。
挪威的這部《魔女席瑪》,在不祥的交響樂中開篇:父親和女兒漫步冰上,走進積雪的森林。林中蹦出一頭小鹿,父親舉槍向鹿,女兒屏息凝神望著。這時,父親將槍口轉向了女兒的後腦勺。
這個開頭奠定了整部影片的調調。
在影視圈裡,有個標籤叫「ScandiNoir」。Scandi,指位於歐洲西北角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就是挪威和瑞典在的那個島。Noir,黑色。
《龍紋身的女孩》,可以說是「ScandiNoir」的一個代表。這是在北歐獨特氣候條件和人文環境下誕生的品種。蒼茫一片的靜謐中蓄力待發著冷酷、極端的殘忍,像是悄然而至的一個寒顫。
《魔女席瑪》裡的女主角魔女席瑪,生長在挪威小鎮保守的宗教家庭。令人心神不寧的開頭後,真正的故事展開在她去首都奧斯陸上大學後。
校園生活中,她與一位女同學相互吸引。與此同時,魔女席瑪的身體開始出現癲癇發作般的症狀。伴隨著症狀發作,她的身邊會有超自然的現象。例如,人突然的消失。
影片的北歐式優雅漸漸瓦解,黑色的部分暈染開來,各方力量互相拉扯、振動,形成張力……最後,揭開了魔女席瑪童年的秘密。
比較有意思的是:導演以看似不尋常的方式,講述了大家都曾有過的情感和經歷。
成年後步入大學校園,可以說是一個按部就班上學的人,有史以來最接近社會的時候。在大學校園裡,學生會接觸到各種新鮮的事物,也會一一去嘗試。而我們在做這些試驗的時候,其實都戴著上一個培育地,也就是「原生家庭」的鐐銬。
魔女席瑪的家教很嚴,從沒談過戀愛。當女同學主動靠近,她就很快地陷入了這份情愫。
飲食方面,魔女席瑪的宗教家庭令她沒有機會去嘗試酒精、菸草,更別提別的草。大學的派對上,有人帶來「好東西」,讓大家輪著嘗。在學會把煙吸進肺後,魔女席瑪體會到了一場幻覺。幻像中,她與心儀的女同學有了親密接觸。與此同時,在教義中象徵邪惡的蛇滑進了她的嘴。
尷尬的是,在魔女席瑪的一番「高潮」後,同學告訴她,那根本不是葉子,就是普通的煙。
電影提到了新生入校如何與原生家庭脫鉤、如何融入集體、如何交到新朋友……魔女席瑪,就像是剛會撲棱著翅膀在空中懸停的雛鳥,在努力學飛。
成長中,魔女席瑪完成了自我蛻變和認知重塑。而在這個艱難的過程中,父母、兄弟姐妹,和老師,作為影片潛在的批判對象,並沒能給予她足夠的幫助和保護。
當年《暮光之城》火爆的原因除了「傑克蘇」的男主,當然還有這位女主角。
為什麼一部以女性為目標觀眾的「小妞電影」的女主角會得到認同?我想,是演員身上那獨有的緊張氣質,將新人在校園裡的孤獨和焦慮感表現得讓人感同身受吧。
淹沒在人堆兒中,每個年輕人都會幻想自己天賦異稟,幻想有個人出來對自己說,「There's something with you」。至於這份「特別」是好的,還是壞的,並不那麼重要,只要和別人不一樣。
所以,青春期的時候,大家都活得很用力。回想起來,學生時代認識的同學都好有趣,有研究兩棲動物的、有迷坦克的,有每天下課後爬到大樓屋頂上喝著汽水兒聊天的。我們拼命地放大自認為的特別之處,力爭在人群中發光,從而獲得最大的存在感。
成年後遇到的人就不再這麼多樣化。大家的朋友圈十條有八條是一樣的,誇自己敬業的、誇同事親切的、誇老闆威武的、誇公司體貼的……處處展示著屈服的姿態。不一樣的部分則按行業區分,每個行業有各自的社交媒體「長相」。傳統行業裡,被同事抓到聽搖滾或看小說,都跟做了什麼不正經的事兒似的。連豆瓣都不敢讓人知道,生怕顯得太文藝而不夠「專業」。
不敢表露自我,直到徹底忘了曾經的自己……芸芸眾生中黯淡無光的大人,可真無趣啊!
全文請進公眾號
如果你覺得此文有用,請幫我點個「有用」~
如果你覺得此文有用,請幫我點個「有用」~
如果你覺得此文有用,請幫我點個「有用」~
點擊下面鏈接 看更多青春
原創:黃老師
公眾號:黃老師電影院(huangfilm)
您的轉發和關注,將給我更多動力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