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首席指揮家》影評::為了音樂她放棄了火熱的生活
首席指揮家影評電影為女主角安東尼婭·布里克安排了這些古典音樂曲目:馬勒第六交響曲、蘇薩《自由鐘進行曲》、巴赫《哥德堡變奏曲》、格里格《特羅豪根的婚禮日》、比才《愛情是一隻自由鳥》、斯特拉文斯基《火鳥》、德彪西《夢幻曲》、德沃夏克第六交響曲、普羅科菲耶夫《彼得與狼》,以及埃爾加的《愛的禮讚》。這些音樂作品,從大型交響樂作品到位鋼琴寫作獨奏作品,從歌劇序曲到歌劇中的詠嘆調,"品種"有些繁雜,一時間叫人頗難判斷:電影《首席指揮家》的女主角安東尼婭·布里克,吹拉彈唱中她究竟擅長的是哪一項?
我似乎看見讀者的嘴角浮起了哂笑:電影不就叫《首席指揮家》嗎?
時間的車輪駛進21世紀後,在女性與首席指揮家之間畫一個等號,已經不需要遲疑。鄭小瑛,我國著名的女首席指揮家;上海交響樂團也有一名女首席指揮家名叫張潔敏,我數度去現場聽過她的擔綱指揮的音樂會。
100年前也就《首席指揮家》的女主角安東尼婭·布里克生活的年代,就是在善於開時代先河的美國,也不認可女性首席指揮家。所以,那個劇院領座員異想天開地想要去音樂學院學習,想要學成以後站到劇院舞台上指揮的那個位子,不由人不去探究,她何來的這份天賦?誰都知道,相對其他行當,要成為音樂家更依賴天分。
一個荷蘭姑娘,以為那個音樂家是愛上了她,哪裡知道,一夜情後音樂家就銷聲匿跡。女兒出生後,姑娘實在養不活她,就賣給了一對無法生育的夫妻。合約反悔期內,荷蘭姑娘果然反悔了,她想要回自己的女兒。那對夫妻眼見保不住剛剛買來的小女孩,漏夜逃離荷蘭登陸了美利堅。
小女孩就是安東尼婭·布里克,不過,那時養父母替她改了名字叫薇莉。養父母特別是養母實在不能理解薇莉,她覺得小姑娘在劇院裡做領座員有一份收入挺不錯的,何必非要去上什麼音樂學院?母女之間激烈的衝突,在所難免。
2個小時片長的《首席指揮家》,因安東尼婭·布里克而生的矛盾衝突,何止這一處!從劇院領座員薇莉到站到劇院舞台上的指揮安東尼婭·布里克,我們的女主角是在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矛盾衝突中,完成蛻變的。
沒錯,那個名叫門格爾堡的首席指揮家,對安東尼婭非常紳士。看見小姑娘在音樂會就要開始前搬一張折疊椅坐在舞台下仰頭專心致志地看他指揮馬勒第六交響曲,首席指揮家非但沒有覺得自己被冒犯了繼而命人將小姑娘趕走,還在日後引薦其認識了後來給過安東尼婭·布里克很大幫助的弗蘭克。這樣的好人,當安東尼婭懇求他收她做學生時,門格爾堡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因為,女性怎麼能做指揮?女性,就應該結婚生子,輔助丈夫出人頭地。
安東尼婭還是憑藉自己的刻苦努力,考上了音樂學院,並用一曲德彪西的《夢幻曲》,傲然成為學校最好的首席指揮家、鋼琴家瓦特斯先生的學生。瓦特斯先生並非色鬼,為他生育了一大群孩子的瓦特斯太太越來越庸常,對比之下,不算天生麗質的安東尼婭因為彼時女性難得的音樂素養,顯得格外動人,瓦特斯先生春心蕩漾了。一心想要成為首席指揮家的安東尼婭,豈肯讓瓦特斯得手?音樂家、教授,特別還是男性,身份優越的瓦特斯輕而易舉就將安東尼婭趕出了音樂學院。
走在人生低谷裡的安東尼婭,被迫做起了酒吧的鋼琴伴奏。
影片《首席指揮家》是根據真實人物傳記拍攝的電影,我不知道生活中的安東尼婭·布里克是否像電影中的安東尼婭·布里克一樣,遇見過一個名叫弗蘭克的真命天子?那可真是極好的婚嫁對象呀,尤其對窮愁潦倒的安東尼婭來說。弗蘭克有著極好的家庭背景,自己又是事業有成的藝術經紀人,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不介意階層的錯位真心愛著安東尼婭,只是,要成為他的太太弗蘭克對安東尼婭的唯一要求是放下執念不再去想首席指揮家這件事。但是,成為首席指揮家已經成為安東尼婭生命的一部分!後來,毅然離開美國去柏林學習音樂的安東尼婭還要遇到障礙,但電影為安東尼婭設計的重重矛盾衝突中,最難消受的,就是讓她在愛情和事業中只能擇其一。後來,似乎開始走上職業通途的安東尼婭得知弗蘭克就要結婚時,會不顧一切地撕扯掉貼在臥室牆上的那些樂譜,幾乎要放棄盼望已久的由她擔任指揮的音樂會,有什麼可意外的?她清楚,自己就要永遠失去愛情了,弗蘭克又是那麼風度翩翩、溫文爾雅。
還好,老天為努力不懈的安東尼婭開啟了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女首席指揮家的大門。不過,那扇門是老天為她開啟的呢?
眼見安東尼婭·布里克還是固執己見地想要學習做一個首席指揮家,門格爾堡欲迎還拒地將她從美國推到了柏林。說是替安東尼婭給柏林的首席指揮家戈德先生寫了一封推薦信,"這也算推薦信?"初次見面戈德先生就毫不留情地撕碎了安東尼婭遞給他的推薦信,可見,門格爾堡有著什麼樣的性別歧視。
假如不是阿爾伯特·史懷哲,世界上第一位女首席指揮家的名字,也許就不是安東尼婭·布里克了。
阿爾伯特·史懷哲,在音樂界以一部《論巴赫》而廣為人知。《論巴赫》,不是簡單的人物傳記,而是一部蘊含著很多音樂專業知識的犖犖大著,譯成中文後厚達800多頁,可見,該書作者的音樂素養多麼深厚!那麼,阿爾伯特·史懷哲與那位醫學家、人道主義者有什麼關係?是同一個人。完成了《論巴赫》後,史懷哲先生覺得做一個醫生也許對社會貢獻更大,就毅然放下精進音樂的康莊大道,改而學醫,學成之後去非洲做醫學援助,直至病逝。史懷哲為什麼放棄音樂?就像安東尼婭對戈德先生所說的那樣,是他找到了能讓他竭盡一生的事業,"我為了音樂可以放棄火熱的生活",安東尼婭的這句話了,還有他們共同敬仰的阿爾伯特·史懷哲,幫助安東尼婭贏得了一窗之隔的戈德先生。
戈德先生嚴厲教學,安東尼婭刻苦學習,男老師和女學生合作,在歐洲舞台上絢麗綻放了……
2008年,權威的《留聲機》雜誌發布世界排名前二十的交響樂團名單,這些樂團沒有一個用過女性首席指揮;2017年,《留聲機》發布了另一項排名,在全世界最偉大的50位首席指揮家中,也沒有一位是女性——人們想以此來否認安東尼婭的努力嗎?電影用《愛的禮讚》來結尾,就是在向這位不肯認輸的女首席指揮家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