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奇蹟熱氣球》影評:人肉翻牆,他們太勇敢了
奇蹟熱氣球影評光是1976年至1988年間,就有38000名東德人民企圖逃至西德失敗,至少有462人在邊界喪命,他們被東德烙上叛國賊標籤。
為什麼那麼多人拼了命都要從自己的祖國逃出去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與蘇聯在各地進行勢力角逐,於此全球進入冷戰時代。
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被一分為二,西邊為主要受美國影響的西德地區,東德地區則受到蘇聯管控。
其中,柏林成為受冷戰影響最巨大的城市。
由於每年東德逃往西德的人數過多,最後在蘇聯的支持下,東德政府建立了柏林圍牆,東德人無法往西德遷移與移動,兩德間無法正常交流。
東德西德之間雖未有軍事衝突,卻常透過城市建設相互較量,「冷戰」意味濃厚。
柏林圍牆是集權主義和鐵幕的象徵,對比代表西方「自由、民主」形象的西柏林城所展現的熱鬧、繁榮,東柏林城內的樣貌給予人們不自由、色調單一和發展緩慢的形象。
電影《奇蹟熱氣球》就講述了一個生活在東德社會高壓之下的四口之家是如何逃離的故事。
《奇蹟熱氣球》
他們打算自己造一個熱奇蹟熱氣球,然後通過熱奇蹟熱氣球躲避過地面邊境線的嚴查,從高空中飄到理想的西德。
這個計劃的背後是大量秘密而嚴苛的準備工作:
他們要瞞過鄰居的注意造出熱奇蹟熱氣球的底座,要幾人分批去布店買到做熱奇蹟熱氣球所需要的大量布料,要解決熱奇蹟熱氣球升空之後的動力問題。
更重要的是,要等到一場足夠強烈的北風才能送他們從東德飄向西德。
如何把這場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完成好成為了《奇蹟熱氣球》的主要敘事線索。
這部電影更像是一部驚悚片,在高壓的政治背景底色之下,把主人公造熱奇蹟熱氣球準備逃跑和國安部的少校展開搜查準備抓叛逃者這兩條線同時展開,在氛圍上營造出了一種危機四伏的感覺來。
隨著主人公的準備接近尾聲,國安部的調查結果也日漸明晰起來,他們到底能不能從高壓之下成功逃脫成為了電影最大的看點。
以此為衡量標準,《奇蹟熱氣球》算是相當成功的類型片。
首先是人物的反差衝突,主人公一家緊鑼密鼓的準備逃走,但他們的鄰居則是效力於國安部的秘密警察。
秘密警察機構被稱之為「史塔西」,而他們的標語是「WIR SIND UBERAL」(我們無處不在)。
秘密警察監控的範圍不單單是「敵對勢力」的政治活動,從男女間的調情,到每星期倒幾次垃圾,在超市買了何種口味的香腸都被記錄在案。
但諷刺的是,身為秘密警察的鄰居一邊屢次試探主人公一家,一邊尋求男主人的幫助。
因為男主人是電工出身,能幫他家裡的電視收到西德的頻道,他想看《霹靂嬌娃》。
如此的反差更彰顯了政治高壓是如何把人從正常變成不正常。
除了人物的反差之外,電影還在意象和道具上做了不少衝突。
片中多次出現過柏林電視塔的意象,柏林電視塔的建設其實具有宣誓的意味,從雄偉的的設計與高於柏林城內平均建築高度的體量來看,東德政府想向眾人傳達:
東德政府有能力建造出如此大型的公共建設,東柏林城市發展較西柏林為佳,城市地位也較西柏林高。
可主人公在多次抬頭看過電視塔之後,越發堅定了要離開的念頭。那高聳的電視塔在她眼裡可能更多的是強權與壓迫的象徵吧。
如果你看得仔細,就會發現影片中多次大量的出現了玻璃這個意象。
玻璃透明而具有隔離效果,主人公每次通過玻璃凝望外面都有點期待的意味,這恰好代表著他們現在的處境,看似光明,實則沒有出路。
所以這一家人拼了命地想逃,沒有條件就製造條件。令人震驚的是,造熱奇蹟熱氣球逃離東德的故事居然真的有原型:
1979年的一個夜晚,從東德一個家庭的後院升起了一個巨大的熱奇蹟熱氣球。奇蹟熱氣球下面的吊籃裡裝著兩個家庭——兩對夫婦和他們的四個孩子。
這個奇蹟熱氣球完全由這兩個家庭花了數年時間手工製成,在此期間,兩個家庭自學成才,從材料學、工程學、氣體動力學、氣象學等等,最後他們成功地在家庭的後院裡製作完成了這個充氣後可以高達28米的熱奇蹟熱氣球。
某日夜乘其升至2800米以上的高空,不僅槍彈射不到,探照燈也尋覓不得。東德警察只好呼叫蘇聯戰機將其打下,但彼時奇蹟熱氣球已飛行了28分鐘,安全降落在西德。
此熱奇蹟熱氣球是歐洲歷史上最大的熱奇蹟熱氣球,因此被記入吉尼斯世界記錄。
原型故事的兩個家庭
《奇蹟熱氣球》就是根據這個真實事件改編的,矛盾衝突有了,背景底色有了,如果細究起來,電影到底還是太注重於類型化而缺乏了一些厚度。
作為觀眾,我想看到更多的關於人物背景、人物心理變化的交代,一家四口人如何萌生了逃離的想法,又是如何堅定了這個想法。
雖然大體的心理路徑我們能從影片中營造的氛圍中窺得一二,但觀眾不應該替導演腦補背景。
雖然我知道這場「叛逃」一定會成功,但卻依然在他們成功降落西德的時刻流出了眼淚,沒有人能抗拒自由的魅力。
故事的最後,逃離東德10年的他們終於能在柏林牆倒塌之後回到家鄉了,而為了這一刻的自由,太多人付出了血的代價。電影將殘酷的歷史展現出來,卻也溫情地留下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