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沒有煙硝的愛情》影評:波蘭:我只想在體制的背面輸出淒美和愛情

沒有煙硝的愛情影評

熱兵器戰爭的結束,並未給東西方世界帶來片刻和平,砲膛的餘溫尚在,人類的歡呼還未停止,兩大政體對撞帶來的冰冷寒意就接踵而來。「沒有煙硝的愛情」應運而生,而這個詞對於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來說有著非同一般的意味。

《沒有煙硝的愛情》

社會主義陣營很快確立了文藝工作作為傳播意識形態、維繫人民性、鞏固政體的主要職能,並把它抵禦西方資產階級思潮侵蝕和文化堡壘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在這條無形的思想戰線上,文藝工作者、藝術家們責無旁貸的承擔起了為「黨和人民創作」作品的使命。

《最後的舞者》

隨著時間推移和不可抗拒,蘇聯轟然解體,一方陣營土崩瓦解,沒有煙硝的愛情結束。曾在思想高牆裡的藝術家們回首那段或服從或抗爭的冰冷年代,更加出色的文藝作品在自由的空間裡隨之蹦湧。他們將同一首歌演繹成了別樣的曲調,把電影拍成了想要的樣子,把「冷、暖」兩個時代鮮明的對照用音符、光影等多種形式呈現出來,讓大眾體會時代寒意裡的愛情,體制下的齷齪,束縛中的自由,壓迫裡的屈服,反抗中的掙扎。

《沒有煙硝的愛情》

以波蘭沒有煙硝的愛情時期為背景,藝術家間的愛情故事為藍本的黑白文藝片《沒有煙硝的愛情》正是這樣一部電影。為劇團選角的男音樂家,對一個來自鄉村的性格別樣、出身特別的女歌手產生了感情。兩人上演了為愛逃離、為愛回歸的種種,穿梭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政體間,游離於意識形態與小資情調的音符裡,讓愛情成了黑白光影中唯一一抹緋紅,在冰冷中帶來了一絲暖意,讓「沒有煙硝的愛情」成為了他們為愛死守的點綴。

《最後的舞者》

《沒有煙硝的愛情》極為出色的黑白質感攝影,讓整部電影成了一個透著冷峻東歐簡約風的PPT,同時又讓它散發出一股濃濃的小資情調文藝範兒。它模糊化劇情過程的處理做法,使電影顯得相當克制和冷靜,把本可當成賣點和痛點的迫害和摧殘的煽情段落主動隱去,跳過本該著重展現的體制對於個人離開的質疑和拷問,直接呈現出結果,這讓兩人間的愛情格外突出。

藝術團女負責人的消失是否是因為迫害、男女主的離開和回來具體發生了什麼摧殘,男主進了監獄遭到的酷刑誰幹的?這些被一一略去,那些代表體制和組織的人的殘暴沒有被拍進電影,而幾句台詞和動作、幾個構圖考究的鏡頭就把體制和組織的烙印深深的印在了我們的腦海裡,體現了時代的冰冷,可以說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特質的愛情,這就是《沒有煙硝的愛情》想要的沒有煙硝的愛情裡能融化冰冷卻死一般寂靜的愛情。

《沒有煙硝的愛情》

咋看《沒有煙硝的愛情》與前段時間大陸熱評的,同樣有著沒有煙硝的愛情背景的,反應文工團文藝工作者的電影《芳華》十分相似。同樣是男女文藝工作的青春愛情,同樣是藝術家思想對時代的對撞,回首歲月年華,同一陣營的對標,卻顯得我們(馮小剛、嚴歌苓)的懷念那麼猥瑣異化,他們(波蘭)對愛的執著深刻對自由的眷戀,那麼有格調。畢竟藝術家們站在人類思想的前沿,消除他們對體制的懷疑異常困難,俯首稱臣只能在更加奴性和集權的氛圍裡。

《沒有煙硝的愛情》

其實關於「沒有煙硝的愛情」背景下的電影題材很多,可以說每一部設計文藝工作的都很出色,下面結合《沒有煙硝的愛情》說一說三叔記憶裡關於「沒有煙硝的愛情藝術家」的電影。

《殘影餘像》,同樣來自波蘭,史特斯明史奇原是備受愛戴的大學教授與知名的前衛派畫家。斯大林提出的社會主義式的寫實主義,被波蘭當局奉為圭臬,要求上行下效,他站在異議的那方,最終被撤銷教職、剝奪藝術家身份,連生存權都盡遭踐踏。而那些自詡為小螺絲釘的人們,成了國家機器的暴力幫凶,成為一幅幅畫作的撕裂者。

《毛最後的舞者》,來自澳洲源自中國大陸,1972年,山東青島某山村迎來來自北京的專員到此選拔具有舞蹈資質的孩子,11歲的少年李存信有幸當選。乘坐開往北京的列車,他來到中央五七藝術學校。經過七年的封閉式艱苦訓練,他從一個最初並不喜歡芭蕾的後進生成長為優秀的舞者。在此期間,外面的世界風雲變幻,身處象牙塔中的藝術工作者們也不難感覺那分毫的變化。1979年,休斯敦芭蕾舞團邀請李存信以交換生的身份前往美國。他踏足這塊陌生的土地,內心深深感到舊有的信仰和資本主義物質精神文明的巨大碰撞。隨著時間的流逝,李感受到自由、藝術和愛情的召喚,從而決定留在這片土地上,而遠在祖國的家人受到了體制的拷問……

《芳華》,來在中國大陸,上世紀七十年代,舞者何小萍加入了部隊文工團,哪知道那個時代在那裡都一樣,只有服從組織沒有抗爭。唯一給過她溫暖的被稱為「活雷鋒」的劉峰把自己的愛情和溫暖無私的奉獻給每一個人。 實際上,劉峰一直愛慕著美麗活潑的林丁丁,當他選擇將這份感情勇敢的表達出來時,卻被時代狠狠的拋棄,讓他的人生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戰爭開始了,劉峰、何小萍和蕭穗子前赴後繼的走上了前線,在槍彈和砲火之中,每一個人都在用生命和熱血綻放著屬於他們的芳華……

這些時代大背景下的電影慣用的手段是①符號堆積:用偉人聖像、思想高壓、強制歌頌、監視告密、壓制自由等;②製造人們開化的思想與體制的懷疑的對立;③體現組織和體制對個人生命的掩蓋、蒸發;④呈現順應「潮流」者與「分歧抗爭」者的境況反差對比;⑥人們逃離與回歸的境遇……等等一系列對時代和現實的展現和表達。下面我們來看上面所提及的4部電影的劇照與表達,不說話,高下立判。

《殘影餘像》
《最後的舞者》
《芳華》
《沒有煙硝的愛情》

其他3部對於符號的運用和精緻的構圖充滿著對時代冰冷的控訴和反思,可悲的是只有我們一家在8012年的語境下還在用充滿青春洋溢的影像祭奠著曾經的年華,畢竟那些人都是些時代和體制的受益者。

《殘影餘像》
《最後的舞者》
《芳華》
《沒有煙硝的愛情》

當波蘭女歌手在不同場景、不同體制間唱出不同心境的那首「兩顆心,兩雙眼,阿悠悠」時,歌聲不加掩飾的表達出了束縛與自由的反差。而我們的團員們喝醉酒對即將失去的一切都是滿腦子的留戀,居然讓精神病都來一段青春的獨舞。

《殘影餘像》
《最後的舞者》
《芳華》
《沒有煙硝的愛情》

而馮小剛的《芳華》卻不同於《殘影餘像》的抗爭,《最後的舞者》的不愛紅裝愛武裝,一片時代靜好溫室花朵的樣子。白皙的大腿,青春的笑容,乃至不適時宜的泳裝,讓這群年輕人的臉上表現的是無悔、是別樣青春以及對時代的留戀,回頭一想可不留戀嘛,畢竟他們是時代和體制的受益者。與此同時,他們背離了自己本應該有的感知,自以為他們的青春同樣「感染」了何小平和劉峰們,讓那刻別人本該享受的痛苦,,強行在他們的記憶裡變成了幸福,把拋棄變成了牽著夥伴的手,畢竟那些人代表遠在美國的夥伴們拿出了一千塊人民幣,用以展現了那個時代的友情……

無論在那個時代的土地上,人們嘴上不說卻會用腳步投票,不理解的是為什麼那些離開的人們卻始終宣稱摯愛著「祖國」。留在故土上的依然用心愛情的人們,卻抵不過虛偽的祭奠,望真正的藝術家們每一個人都是沒有煙硝的愛情最後的舞者,在腦子裡閃現自己殘影餘像的那刻,都有別樣的青春記憶。

《沒有煙硝的愛情》

所有人服下了時代炮製的苦藥,又集體給時代餵下了結束的毒藥,人們在時間盡失前幻象出一切盡得,那個沒有芳華的沒有煙硝的愛情年代裡只有青春和青春裡那一抹愛情的火苗。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