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街角的書店》影評:沒有文化的人他不會傷心......
街角的書店影評沒有文化的人他也會傷心.....
看完西班牙小眾《街角的書店》後寫下我的幾點想法
(一)在一個並不愛看書的小鎮上開街角的書店,有必要嗎?
這部電影的故事線很簡單:一個戰爭遺孀在小鎮一個廢棄已久的老屋,力排眾議開一間小街角的書店,最後在鎮上有權有勢老婦人的迫害下,被迫放棄街角的書店離開小鎮。
接近兩個小時的播放時長再加上唯美恬靜的鏡頭,我曾一度以為這是一部宣傳歐洲旖旎旅遊風光的紀錄片,差點忘記了這是一部內核並不溫情甚至有點沉重的電影。
我還記得小鎮一個村民講過一句話:」生活已經夠鬧心了,為什麼還要看書給自己添堵?「
這句話我記得很深刻,這種輕視書,排斥書的聲音經常響在我耳邊。
」我從來不看厚的書,我喜歡看薄的書,因為看厚的書我會犯困。」
「我喜歡看電子書,從不看紙質書,紙質書太厚了」
「我喜歡看暢銷書,不喜歡看名著,名著太無聊,太深奧了」
.........
這種聲音無知愚昧,卻絡繹不絕,我做不到女主的心無旁騖和堅定。或者在這種眾人愚昧,思想麻木的氛圍下,我或許早已放棄了開街角的書店的想法了。但是女主還是孤勇地一往無前地開起了小鎮上唯一一間街角的書店,點燃了小鎮上唯一一把微弱卻富有象徵意義的」文化火把「。
回歸標題的問題:在一個並不愛看書的小鎮上開街角的書店,有必要嗎?
站在理性的角度,真的很沒必要
在不愛看書甚至敵視書的人看來,街角的書店無疑是一個可怕的龐然大物。時刻提醒著他們——他們文化淺薄卻不願主動汲取知識的內心。女主開街角的書店這一舉動在一開始就是一場冒險的豪賭,女主走的這一條路將會異常艱辛。
但是站在感性的角度,很有必要,因為鎮上一小撮清醒的人需要書籍來拯救他們。
(二)開一家藝術中心比開一家街角的書店重要?
鎮上有權有勢的老婦人想要霸佔女主的街角的書店開鎮上唯一的藝術中心,在附庸高雅的老婦人看來藝術中心能夠讓她的名媛社交圈更廣,除此之外再無別的目的。即使電影的年代發生在上世紀的50年代,但是在21世紀也能找到像老婦人一樣的人群。他們寧願捐贈大筆金錢,夜夜笙歌舉辦上流文化酒會,也不願打開一本書,靜下心來細細閱讀。可悲的是,他們物質富裕不能填補他們精神上貧瘠,卻還自顧自地沉浸在閃光燈下萬眾矚目的虛榮感中。
個人認為開藝術中心也好,開街角的書店也罷,這些都不是重點。讓人恐懼和警惕的是一個社會或者文化圈子竟然已經容不下一間小街角的書店的存在,文化發言權全部壟斷在一個人手中,來自社會底層和民間的聲音逐漸息弱。
(三)丟失街角的書店離開小鎮的女主,真的輸了嗎
女主還是不能守護自己的街角的書店,被迫離開了小鎮。可是女主並沒有輸得很難看。因為女主把勇敢和愛書的精神永遠留在了信息封閉,人心冷漠的小鎮。
在女主的影響下「傻白甜」戀愛腦的女生離開了渣男,去往更廣闊的天地一展所長;封閉自我閉門不出的老紳士踏出家門為正義發聲。最重要的是女主把閱讀的種子種在一個家庭貧寒,本身並不愛閱讀,未來可以看到頭的小芭蕾少女夢心中,改變這個小芭蕾少女夢的一生,成年後的小芭蕾少女夢開了一間街角的書店。
最後,小芭蕾少女夢放火把街角的書店燒了,讓老婦人永遠得不到這趨之若鶩的「勝利品」。即將遠離,對未來迷茫的女主看著遠處徐徐升起被點燃的硝煙,或許她從未想過她為之捍衛又失敗的街角的書店竟然會以這樣的方式「永生」。小芭蕾少女夢替代女主把文化的火把繼承下來,並一代代薪火相傳下去。其實結果顯而易見,強勢的老婦人輸了,弱勢的女主永永遠遠地勝利了。
後話
寫這篇推文的時候,我腦海中想起了新褲子那首《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裡面的歌詞一直在我腦海中循環播放著。
「我最愛去的街角的書店,她也沒撐過這個夏天....你等在這文化的廢墟上,已沒人覺得你狂野,那些讓人敬仰的神殿,只在無知的人心中靈驗....物質的騙局,匆匆的螞蟻,沒有文化的人不傷心。」
我們這輩的一些人不願再翻開一本書,不願再去獨立思考,不願去思考深層次的東西並為這樣的自己沾沾自喜。
歌曲的最後這樣唱著「沒有文化的人,他也會傷心。」等有那麼一天,我們醒悟過來自己的無知後,或許我們的下一代已經看不到紙質書,已經見不到實體街角的書店,或者連書為何物也不知了。
如果喜歡Ha妹的文字,可以關注Ha妹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