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街角的書店》影評:有哪些亮點和記憶點?
街角的書店影評博爾赫斯說過,他心中的天堂就是圖書館的模樣。這是大師的情懷。我們可能無法感同身受。然而,每一個孩子的遠方,可能都是源自一本書,或者一個來自書中的故事。這倒是一種人生的常識。
兒時的印象,每次跟父親去縣城趕集,我最想去的地方不是食品店,不是小吃攤(這些地方當然也想去,但多是生理上的自然反應,只是孩子,大人恐怕也有),而是小縣城裏唯一的街角的書店和唯一的電影院。印象中,電影院只去過一次,看的還是一部戲曲片,但體驗已足夠美妙。而街角的書店卻是每一次都會去,父親也總是滿足我的心願,每次都不會讓我空手出來。所以,小時候,我擁有許多小人書,很是讓小夥伴們羨慕。記憶中,那時的街角的書店都有一個大櫃檯,服務員站在櫃台後,書擺在服務員身後的書架上。櫃台很高,孩子們往往是踮了腳尖才能看到書。但這並不影響孩子們的熱情。踮著腳看了許久,然後,用小手指一本喜歡的書。服務員便板著臉把書從書架上取下來,板著臉看一看書後的定價,板著臉告訴你不要弄髒了,然後,才把書遞到你手裡。那個過程,她似乎一直是板著臉的。我一直不明白,每天與書為伴,怎麼還能板著臉呢?這當然是孩子的邏輯。等到街角的書店終於撤去櫃檯、買書的人可以自由地在書架上挑選書的時候,那些小人書早已從我的世界裡消失了。記憶就是這樣,它總是和人們開玩笑。我到現在都想不明白,上百本的小人書怎麼說沒就沒了,是送給了別人,還是丟了,我印象模糊。孩子的世界裡,一些事物終將會以一種成人無法理解的方式消逝,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遺憾的回憶,卻也有生動的表情。
不過,街角的書店這個詞語,卻成了我生命中諸多詞根中的一個。而逛街角的書店,也成了我人生中的一個習慣,一個可以激發許多美妙體驗的習慣。即使在網購成為主要購書途徑的當下,我依然會不時走進一家街角的書店。倒不是真的需要買什麼書。許多時候,站在一架架的書面前,看那些書脊上的名字,或者打開一本隨便翻幾頁,便可以消磨一個下午。悵然而又滿足地走出來,再看天空,似乎也覺得格外遼遠。那的確是一種特殊的感受。所以,對於銀幕上的關於書、關於街角的書店的影片,我總是覺得親切,有點神往。即使那些電影的底色有點灰暗,有點寥落,我還是能感受到那書頁中散發出來的油墨香與人性美。比如以二戰為背景的《偷書賊》,比如以二戰結束不久的英國小鎮為背景的《街角的書店》。
由西班牙導演伊莎貝爾?科賽特執導的《街角的書店》,以一個孩子的視角,通過一家街角的書店的命運,表現了人類追求美好事物的勇氣和信念,讓人難忘,讓人感懷。故事的主人公佛羅倫斯?格林夫人,是一個中年女子,她的丈夫死於二戰。她喜歡閱讀,然而,在哈堡,她似乎沒有朋友,只有書籍。在經過了長久的閱讀與思考之後,她終於決定,盤下小鎮上一間老屋,開一家街角的書店。沒想到,這個浪漫的事情卻在小鎮上引起軒然大波。銀行不支持她,漁夫不理解她,更重要的是,她的想法,還引起了當地一名貴婦人的強烈反對。然而,她義無反顧,頂著巨大的壓力,在那個閉塞的小鎮上開了一家藝術氣十足的街角的書店。而心靈與習俗的戰爭也由此展開。我喜歡這個故事,不僅僅因為它呈現了閱讀的美好,還因為它為我們打開了人類永恆的精神困境,以及人們在這種困境中的苦悶與彷徨,堅守與尊嚴。
電影的開始,是佛羅倫斯?格林夫人一個人坐在海邊的草地上,手捧一本書。她時而翻書,時而望著遠方沉思。身後是茂密的樹林,身邊是潑辣的野花野草。秋風吹過,海水泛起均勻的水紋,花草搖曳,而她的頭髮和衣服也輕輕飄動。那是一幅讓人醉心的畫面。一個中年知識女性,身邊沒有那種瀰漫著情慾與喧囂的酒綠燈紅,而是自然的草木和山水。她的眼神中沒有讓人惶恐的慾望之火,而是沉靜的憂傷與遼遠的迷離。或許,以單數形式出現的中年女性有點孤單,有點落寞。然而,這個單數卻比雙數更有詩意,更有力量。我不敢想,如果格林夫人旁邊坐著一個男人,哪怕他也有憂傷的面孔和優雅的氣質,那種感覺可能也會截然不同。對我來說,此時,格林夫人一個人閱讀的形象,是那樣的自足。那一刻,我覺得時間是靜止的,心靈是靜止的。我甚至希望,這個畫面是一個長的鏡頭,長得可以讓我可以聽到女主人公細微的呼吸和隱秘的心跳。
然而,電影必須進入它的節奏。在格林夫人遠眺沉思的時候,畫外音便向我們傳遞了格林夫人與書籍的基本信息。那個聲音告訴我,格林夫人曾經說過,當你讀到一個故事,置身其中,書籍的封面便是屋頂和四壁,那裡便會是一個家。那個聲音還告訴我,格林夫人常年沉浸在閱讀中,每讀完一個故事,她都會走很遠很遠的路,在散步的時候,慢慢咀嚼書裡的情感與人生。終於,格林夫人站起身來,她的眼神從迷離變得清晰,從憂傷變得堅定。看得出,在長久的思考之後,她的內心已經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而這個決定,與書有關。因為,從始至終,她一直把書緊緊抱在胸前。果然,畫外音再次響起——那一天,她做了一個決定,她要在這個小鎮上開一家街角的書店。然後,格林夫人激動地離開海邊,紗巾遺落在草叢中,她渾然不覺。就在格林夫人站起身的時候,一個男人進入了畫面。看得出,他早已在那裡呆了很久。但他並沒有干擾格林夫人的沉思。他只是遠遠地望著這個有點神秘也有點悲傷的女人。當格林夫人站起來轉頭看到他時,他並沒有點頭致意,而是有點慌亂地轉身離開。兩個人並沒有對話,沒有眼神交流。但對於敏感的觀眾而言,這已經是一個敘事的線索。它肯定會成為電影的一個維度。這個伏筆來得恰到好處,它不突兀,不做作,而是自然而然,在無聲中完成了一種潛在的戲劇衝突,並引發觀眾可貴的猜測與期待。
格林夫人並沒有太在意與這個男人意味深長的「邂逅」,此時,她的內心已經被想象中的街角的書店充滿。她盤下商業街上的一間老屋。雖然這家老屋已經七年多沒有人關注,裡面破敗不堪,滿是老鼠與鳥兒的糞便。但她卻不在乎。她讓人接通了水電,打掃屋間,並提前住了進去。在灰暗的燈光下,她坐在空蕩蕩的屋子裡,卻並不覺得孤獨。因為,在那裡,她似乎重新回到了與丈夫一起閱讀的日子,聽到了丈夫迷人的朗讀聲,感受到了空氣中瀰漫的感動與溫暖。它們來自輕輕翻動的書頁,來自記憶中丈夫修長的手指,來自所有故事都具有的特殊味道。然而,這種感覺並沒有感染別人,而只是她一個人的心靈祕密。她去銀行,銀行家土豆先生告訴她,他不會為她做擔保。因為,他擔心那家老屋被收回。他說,這裡的人不會去街角的書店,比如他自己,只有在睡覺前讀三頁書。面對他的喋喋不休,格林夫人雖然有足夠的耐心,但最後還是忍不住拂袖而去。「我永遠不會轉讓這間老屋!」,離開銀行之前,她對土豆先生說。然後,格林夫人去咨詢律師,律師也持反對態度。多次交涉之後,格林夫人正告律師,她不需要忠告,只需要相關的程序。
可以這樣說,格林夫人的街角的書店還沒有開張,便已讓這個小鎮不安起來。有一個農夫想讓她租用自己的店鋪,目的其實只有一個,就是讓她搬出老屋。她不為所動。其實,不論是律師的百般阻撓,還是農夫的轉租行為,都不是偶然現象,而是有關聯的幕後陰謀。這個陰謀的指使者,便是小鎮上上流社會的核心人物薇爾麗特。有著社交女王之稱的薇爾麗特,一直都是小鎮上時尚的引領者。她無法忍受小鎮上出現一家街角的書店,無法忍受她萬眾矚目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戰,無法忍受那些普羅大眾也能和她一樣擁有閱讀的權利和趣味。為此,她使出渾身解數,阻撓格林夫人的街角的書店開業。眼看這些手段都不奏效,薇爾麗特不得不從幕後走向前台,直接面對格林夫人。她邀請格林夫人參加她的晚宴,想用社會名流雲集的聚會,化解格林夫人開街角的書店的決心。
從表面上看,這一場戲並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它沒有劍拔弩張,沒有橫眉立目,有的是光怪陸離的大廳,是熱情洋溢的交談,是舒緩優美的音樂和醇厚的香檳酒。然而,我還是從格林夫人那拘謹不安的神態中捕捉到了一種隱秘的緊張感。在那些衣著光鮮的人群中,格林夫人似乎格格不入。她站在那裡,看著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人們,彷彿來自另外一個世界。薇爾麗特的丈夫和她交談了幾句,但話不投機。正當她手足無措的時候,一個油膩的中年男人出現在她身邊,表情浮誇,語言輕佻。他遞給格林夫人一杯香檳,告訴她這裡的遊戲規則,並取笑她的衣服是女傭人出門時穿的衣服。格林夫人沒有生氣,因為,她知道這個叫諾斯的男人是各種聚會的常客,他在各種圈子裡都能左右逢源,認識許多作家和思想家。她甚至有點天真地希望諾斯今後能把他認識的作家帶進她的街角的書店。諾斯瞥見薇爾麗特遠遠地走來,只是曖昧地笑笑,然後,融入更為曖昧的人群。
兩個女主角正式會面了。她們之間並沒有過多的語言,只是簡單的寒暄。但薇爾麗特的傲慢與格林夫人的自尊,卻在這簡單的寒暄中呈現得淋漓盡致。兩個人的態度並沒有超越正常宴會上的態度,聲音也是正常交流的聲音。但一方的咄咄逼人與另一方的不卑不亢還是那樣準確地傳遞出來。薇爾麗特對格林夫人說,那間老屋她準備用來建一個藝術中心,讓它成為名流聚會的地方;她請格林夫人另外選擇一個地方,比如農夫的店鋪。話說得雖不嚴厲,但卻鋒芒畢露。面對薇爾麗特的威逼利誘,格林夫人沒有被軟化,更沒有被嚇到,她堅定地望著薇爾麗特,告訴她自己哪裡都不去,她的街角的書店就開在老屋。然後,格林夫人從容地離開了那座讓她窒息的房子。望著格林夫人毅然離去的背影,薇爾麗特眼中噴火,臉上的肌肉微微顫動。然而,她又無可奈何。第一個回合,她輸了。
佛羅倫斯?格林夫人的第一批書到了。她像孩子見到心儀的禮物一樣興奮地拆著包裹,把書整齊地放上書架,在書架上訂上標籤。看著書架一個個擺滿了書,她心潮起伏,彷彿她的丈夫又重新回到了她身邊。正在這時,一個孩子送來一封信。寫信的人就是在海邊出現過的那個男人,據說是這個小鎮上唯一一個讀書的老人——布朗蒂希。格林夫人當然知道這個隱居的紳士。他幾乎從來不和小鎮上的人來往,整日與書為伴。而且,他討厭書中的作者照片和介紹。在他看來,這些書都不應該是人寫的,而是一種神奇的創造。但是,關於他的傳說,小鎮上卻人人皆知。面對這樣一個怪人的信件,佛羅倫斯?格林夫人很驚訝。她忐忑不安地打開信,讀到的卻不是指責,而是請求。布朗蒂希在信中對格林夫人表達了敬意,因為,自從他的祖父關閉了街角的書店以後,在將近一百年的時間裡,這個小鎮上便再也沒有開過一家街角的書店。她的老屋街角的書店為小鎮打開了一扇文明的窗戶。他請求格林夫人,如果有好書到來,一定不要忘了給他寄去。這封信讓格林夫人欣喜異常。因為,她不僅迎來了街角的書店開業後的第一個訂戶,還得到了這個小鎮上唯一一個讀書人的鼓勵和肯定。從某種程度上,布朗蒂希的信,給格林夫人注入了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來自知識,來自文明。它讓格林夫人在世俗的陰霾中看到了一束精神之光。
佛羅倫斯?格林夫人的老屋街角的書店越來越忙,她需要一個助手。直到這時,電影的講述者克拉麗絲才正式登場。不過,此時的克拉麗絲還只是一個十歲左右的小芭蕾少女夢兒,在這段街角的書店的故事裡,她是見證者。講述者的身份,是她成年以後的事情。像小鎮上大多數人的孩子一樣,克拉麗絲不喜歡閱讀,因為,她需要幫家裡幹活。她來格林夫人的街角的書店,不是為了親近書籍,而是要掙一點錢來補貼家用。所以,在最初的日子裡,克拉麗絲只是盡心盡力地幫著打理街角的書店,對書架上的書和格林夫人並無情感。在她的眼中,格林夫人只是她的雇主,整理書籍只是她的工作。但是,她在觀察,在感受,以一個孩子的眼睛和心靈。
小鎮上人也一樣。他們不理解格林夫人,卻開始怯生生地走進她的街角的書店。在工作之餘,他們也開始翻閱一本畫冊,開始從街角的書店裡給自己的孩子帶回一本書。就連刻板無聊的銀行家土豆先生也開始光顧這裡,打開一本書,慢慢地讀上幾頁。日子還是原來的日子,但小鎮上似乎有了不同於從前的生氣。每一天,格林夫人都在忙碌而又充實的狀態下度過。這漸漸出現的變化,讓她欣慰,讓她滿足。因為,讓小鎮上的人喜歡上閱讀,是她開街角的書店的初衷。她希望這些書能為小鎮上的人打開一個有別於現實的世界,讓他們的生活不至於那麼侷促與粗糙,她希望這些書能給人們帶來一個靈魂的家園,像她感受到的那樣。
然而,對於薇爾麗特來說,這種變化簡直是大逆不道。她再也無法容忍格林夫人,無法容忍那家街角的書店。於是,她開始動用她的關係網,從方方面面對格林夫人施加壓力。先是學校老師都不認識的督學突然出現在課堂上,以檢查學生是否有打工行為的名義把克拉麗絲帶走問話,讓格林夫人不得不解雇這個得力的小幫手。然後,是心懷叵測的諾斯跑到街角的書店自薦代替了克拉麗絲。而他在街角的書店裡第一次工作,就是在格林夫人出門後,把「停止營業」的牌子掛在了街角的書店門口。更嚴重的是,薇爾麗特竟然讓她做律師的姪子促成了一份法律的頒布。按照這個法律,格林夫人的老屋是應該被政府收回的文物,她的街角的書店必須關掉。在格林夫人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布朗蒂希出面了。他去見薇爾麗特,警告她不要傷害佛羅倫斯?格林夫人。然而,在所謂的法律面前,他也無力回天。在回家的路上,布朗蒂希悲憤地倒地身亡。一塊紗巾從他的大衣口袋裡滑出來,正是格林夫人丟在海邊的那一塊。那一刻,他們的命運連在一起,一個是肉體,一個是靈魂。他們必須直面失敗的命運,在這個扼殺自由靈魂的小鎮上,老屋街角的書店終究不是堅固的堡壘,而是一個美好而又脆弱的夢境。
布朗蒂希死後不久,格林夫人最終放棄了她的老屋街角的書店。幾十年來,布朗蒂希一直生活在小鎮的流言中。對此,布朗蒂希選擇了與自我和解的方式,那就是遠離塵囂,只是在書中與他理想中的生活相遇。然而,他一生都背負著由薇爾麗特這個階層的詆毀。在小鎮上,他的生命殘缺不全,他的高貴無人理解。格林夫人也是這樣,她的堅持更像是唐吉坷德式的堅持,她的情懷更像是聖徒對信仰的守候。然而,現實不堪,世故難除,他們的敵人不僅僅是如薇爾麗特一樣的上層人士,還有更為普遍的習俗。在電影中,當格林夫人離開小鎮的時候,銀行家,律詩,裁縫,農夫,小鎮上無名的人,他們的臉在玻璃窗後一一閃現,無一例外,那不同的五官上面,標準的表情,是冷漠,是鄙薄,是幸災樂禍。也就是說,即使在老屋街角的書店最火熱的日子,即使那些人走進街角的書店的時刻,他們的內心深處都沒有真正接納老屋街角的書店,都沒有真正認可那詩意的人生。他們走進街角的書店,只是一種生理上的好奇,他們打開一本書,只是下意識的獵奇。他們的靈魂依然處於一種休眠狀態。所以,他們永遠無法理解格林夫人想讓小鎮上有書墨香的善意,永遠無法體會格林夫人對人性之善的無限期許。
格林夫人離開小鎮的時候,碼頭上冷冷清清。對於小鎮上的人們而言,現實生活已經足夠他們應付。書中的世界,那只是遙遠不可及的虛幻時空。格林夫人更是如此,她只是一個傳說,一個符號,在柴米油鹽的瑣碎裡,她可有可無。正如克拉麗絲的母親一樣,她把女兒送到格林夫人的街角的書店,並不是想讓女兒打開另一個世界,而是想讓現實生活的逼仄有一點寬裕。所以,格林夫人和她的街角的書店,在他們的生活中永遠是一個過客。然而,克拉麗絲出現了。這個對書籍本沒有情感的孩子,卻從即將關閉的街角的書店裡拿出一本書抱在懷中,急匆匆地趕來送行。她們沒有說話,但從彼此的眼神中,她們都獲得一種心靈上的交融與溫暖。格林夫人從克拉麗絲懷中的書中看到了她醉心的希望,而克拉麗絲,則從格林夫人欣慰的眼神中讀出了鼓勵與讚許。
故事的最後,是克拉麗絲在她離開街角的書店時故意打開了煤氣罐,在格林夫人揮手告別的那一刻,街角的書店濃煙滾滾。克拉麗絲沒有把老屋留給薇爾麗特,她以一種極端的方式結束了這場心靈與習俗的戰爭。這是一個孩子的最終選擇。若干年後,她也開了一家街角的書店,以此來回此在的靈魂際遇。那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屬於成人的記憶與情懷。但是,對於這個故事中的格林夫人來說,小克拉麗絲用孩子最直接的方式結束眼前的一切,這或許也是一種心靈上的安慰。它讓觀眾不至於那麼絕望。因為,心靈上的耕耘,注定會有萌芽,靈魂上的沐浴,註定會開花。克拉麗絲用她的一生詮釋了這個古老的因果與倫理。這也是電影灰暗底色中最動人的一抹亮色。「只有有街角的書店的地方,人就不會孤單」,這是格林夫人曾經對克拉麗絲說過的一句話。而這句話,對於一個孩子而言,幾乎就是一部人生的啟示錄。
對我來說,這部電影之所以難忘,不僅僅是這個關於街角的書店的故事,還因為其中關於閱讀與勇氣的主題。按照布朗蒂希的要求,每次有新書,格林夫人都會在第一時間給他寄去。布朗蒂希對這個小鎮上的習俗是憎惡的,對閱讀是挑剔的,但他對格林夫人寄來的書,卻都喜歡,對格林夫人的堅持,更是欽佩。而格林夫人對這個幾乎是小鎮異類的老男人,也幾乎是天然的信任。當她看到納博科夫的《洛麗塔》時,對書中離經叛道的內容,她無法判斷,於是,她向布朗蒂希咨詢。為此,布朗蒂希專門請格林夫人到他的莊園作客。他沒有直接評判這部作品,只是對格林夫人說,有些書不需要理解,因為「理解會使思維變得懶散」。而格林夫人馬上就明白這位紳士對這本書的態度。他曾對格林夫人說,他最推崇的美德是人類和諸神、其他動物所共有的,那就是勇氣,而格林夫人身上,恰恰有這種美德。她以一己一力,對抗百年的偏見與習俗,以一個人的情懷,扮演盜火者的形象。這一切,都讓布朗蒂希漸漸生出惺惺相惜之感。他們的年齡有差距,但他們的心靈在一個頻道上。
正因如此,在格林夫人最艱難的時刻,這位蟄居多年的老紳士,竟然走出家門,要去跟他一生都厭惡的貴婦人去談判。談判的結果,並沒有山重水複、柳暗花明的逆轉,但他的態度,卻成就了電影的另一亮點。當布朗蒂希在海邊找到格林夫人,告訴她要去找薇爾麗特談一談的時候,他的神情是殉道者的神情。當兩人因為心有戚戚而不自覺地相擁在一起的時候,你感受不到絲毫的肉慾,而是靈魂的相互依偎。當布朗蒂希對著薇爾麗特大聲喊出「永遠不要傷害佛羅倫斯」時,我感受到的是一個高貴靈魂對另一個高貴靈魂最無助的呵護。這是悲劇的一種,它的底色是崇高。
在這部電影中,各種名著也都以不同的面目出現,完成了關於書的思考與審視。印象最深刻的,除了那部冒犯塵世倫理的《洛麗塔》,就是美國作家布拉德伯里的《華氏451》。這是格林夫人和布朗蒂希都喜歡的一部作品。它與這部電影構成了深度的語義互文。在這部小說中,男女主人公和格林夫人所處的環境極為相似,都是壓抑自由思想的世界。只不過,小說裡的世界更為極端。在那裡,所有的書都被禁止,消防員的工作不是滅火,而是焚書。而作為消防員的男主人公在遇到了一個特殊的芭蕾少女夢之後,開始對自己的工作產生了懷疑。於是,他和那些心懷理想的「書之人」開始組織起來,把書記在心中,然後把書燒掉。他們渴望,那些故事能存在記憶中;他們希望,有一天,他們心中的書能以書的樣子出現在後人的視野。從某種意義上,這部書就是這部電影的一個潛在的希望與預言。格林夫人和布朗蒂希,他們曾經是這個小鎮的異類。但是,他們始終相信書籍的芬芳,相信文明的力量,哪怕它們曾經經歷過地獄的黑暗與煉獄的磨難,但它們永遠不會消逝,而是以超越塵世的方式流傳下來,並最終在某一天,擦亮生命的天空,讓苟且的人們看到聖徒恬靜的面容,發現靈魂耀眼的光芒,然後,重新打量人生,確定此在的意義與生命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