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街角的書店》影評:歲月不靜好,夢想不成真

街角的書店影評

其實從簡·奧斯汀起,我們就一直被提醒,那些看上去桃源一般的鄉村裡隱藏了多少瑣碎的惡。

1950年代晚期,英國偏遠的薩福克郡海濱小鎮哈德堡,人們還習慣於用姓氏互相稱呼,「布朗迪許先生」,「伽瑪夫人」。彼此之間客氣而周到,海風和煦,歲月靜好。

中年寡婦芙拉倫斯·格林(不用說,是守寡十幾年的二戰受害者)來到這裡,打算開個街角的書店,她從銀行裡借來錢,買下了那座名為「老屋」的房子。老屋破舊、潮濕、發霉、搖搖欲墜,已經空置了好多年。

在沉靜而疏離的講述中,這個小小的東盎格魯地區海濱小鎮的本來面貌浮出。它並不是那個可以happily ever after的童話村莊,只是現實裡充滿了惡意、閒言碎語和背後中傷的巢穴。

這是去年的電影《街角的書店》的故事背景,由西班牙導演 伊莎貝爾·珂賽特根據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同名小說改編。

村裡的人,其實大多數人對閱讀沒有興趣,但他們表現出了某種歡欣。只有本地名流貴婦薇奧萊特·伽瑪漫不經心地明確表示了反對。她請芙拉倫斯去家裡社交,輕描淡寫地問,興許那所房子用來辦一個藝術中心更好?她當然不是在問,是在通牒,你要麼乖乖地自己走,不要逼我來趕你。

戰爭就這麼打響了,雙方的盟友也很快有了。

芙拉倫斯這邊,有她雇來店裡幫忙的小刺頭,莽撞但誠實的小學生貧家芭蕾少女夢克莉絲汀,還有孤僻古怪、深居簡出的書蟲布朗迪許先生。布朗迪許有個著名的怪癖,他熱愛文學,愛讀小說,但是討厭人,包括寫小說的人,他會把印著作者肖像的書封書頁通通扯掉,扔進壁爐裡燒掉,銀幕上出現一系列蒙太奇畫面,只見印著王爾德、奧斯丁、喬伊斯畫像的紙皮源源不斷地在火裡捲曲、萎靡、變成灰。所以他成為雷·布萊德利(Ray Bradbury)的《華氏451度》粉絲並不奇怪。不過《華氏451度》故事開始不久被不斷提及,這給電影的講述蒙上了一層不祥。他最初聽說有街角的書店開張一事時,只是聳聳肩不以為然。「他們不會明白的,」他一邊看著包括《華氏451度》和納博科夫的《洛麗塔》在內的書目,一邊還是說,「不過試試總是好的。」

布朗迪許與芙拉倫斯有個最大的共同點,他們都尊重,甚至可以說信仰知識,他們都希望給哈德堡鎮帶來哪怕絲毫的啟蒙。

布朗迪許意識到哈德堡需要她,於是他從多年的獨處中走出來,除了以本地鄉紳的身份去當面質問伽瑪夫人外,還淺嘗輒止走進了一段中年人的情竇萌發。只在戀情將要萌發的邊緣,一個踉蹌便戛然而止。這段羅曼史,是銀幕上久違了的優雅、克制和美好。那笨拙的第一次見面,兩個失去愛人多年的人,傾盡全力只證明了多年的獨處之後,每一個舉動導致的都是無邊的尷尬,布朗迪許嘆一口氣,觀眾只好隨他嘆口氣。「你讓我再一次相信了一件我早已忘記的事,」他對芙拉倫斯說,也許,他說的是愛吧。他們統共見了兩面。

伽瑪夫人這邊,她本人顯然對她所代表的藝術,一如她對書籍與文學一樣,通通毫無興趣。但這不重要:這兩個女人為了一幢搖搖欲墜的潮濕老屋而廝打的背後,是逡巡在這個鎮子裡的保守鬼魂和啟蒙精神之間的廝打。透過那些略帶幽默和邪惡的鏡頭,銀行經理古怪、少語,每一句都像在說暗語,就像卡夫卡書中走出來的人物,他與芙拉倫斯見面時的斜角和暗光,使之古怪可怖。大部分村民身上亦罩著同樣的這種可怖可疑的光暈。鎮上大話連篇的老軍人、芙拉倫斯的律師、油嘴滑舌的BBC混混,原來都是些積習難改的勢利眼。

一本書本身,對讀它的人來說,可以既是安撫,又是自由。而走進一家街角的書店,有時就像服下一劑良藥。芙拉倫斯輸了這場戰爭,這是一個書籍和愛書人均無地位的世界。也許還可以把它當成一個反美國夢的故事,你可以一直努力,不斷嘗試,但最後你還是失敗了——這才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只是偶爾會贏。

我們也看到,在一個沒有書的世界裡,也就是電影裡的哈德堡鎮,是多麼地兇險而自以為是,八卦小道消息(a.k.a假新聞)滿天飛,圖書和閱讀會怎樣地被貶值。除了《華氏451度》,電影裡反復被提及的還有另一本書,納博科夫的《洛麗塔》。在那個年代,向偏遠小鎮的大眾兜售這樣一本表達中年男人與少女之間肉體關係的書,很大膽,還有點酷,拿到今天來看,這樣的書能不能出版都難說。但是,並不能僅僅因為一本書在道德上產生歧義,而否定它是一本好書。文學對既定價值觀的挑戰,事實上正是它給人類提供的最重要也是最寶貴的貢獻。片尾出現字幕,將此片獻給2017年初去世的約翰·伯格,讓人眼眶一熱,所有的光榮都是書籍和文學的。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