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夏》影評:改變俄羅斯搖滾樂史的男人

夏影評

20世紀80年代初,列寧格勒的夏時節。

地下搖滾正悄然盛行,俱樂部的觀眾席對於演出現場來說卻靜得出奇;

唯一的躁動來源,全都留給了舞台。

戴著墨鏡留著披頭士髮型的男孩子們,幾個從後台偷偷溜進來的朋友

聚光燈肆意地揮灑在台上,幕布後和座位前,來來回回溜達著俱樂部管理者和審查人員

台下的年輕人不出聲地跟著哼唱,默默在腳底打著節拍

舉牌子的女孩子引起了工作人員的注意

「夠了,別鬧了,這是不被允許的。」

管理者的著急和無奈,姑娘們幾句嘻嘻哈哈的辯駁後,不了了之。

演出順利結束——沒有歡呼尖叫,掌聲聽起來也很平靜;

但每個人臉上的神情,要溢出來的心滿意足,是掩蓋不住的。

這群蘇聯青年們,彷彿剛受了洗禮一般,台上的光同樣也打在他們的臉上。

僅用五分鐘,[夏]一上來就默不作聲、未夾態度地,展現了一幅勃列日涅夫政權後期圖景。

觀眾們正襟危坐的反應,有如是聽了一場政治會

但每個人臉上的神情,要溢出來的心滿意足,是掩蓋不住的。

這群蘇聯青年們,彷彿剛受了洗禮一般,台上的光同樣也打在他們的臉上。

僅用五分鐘,[夏]一上來就默不作聲、未夾態度地,展現了一幅勃列日涅夫政權後期圖景。

塗鴉、音樂和夏天

但影射的部分,點到就收。在時代背景如此明顯的電影中,導演卻選擇了最隱晦的方式——

觀眾可以感受到的是,當時的蘇聯社會氛圍只是影片的背景,故事和表達的重心,全放在了主人公們似水的日子裡。

夏、搖滾、歡笑、青春、樹林、海灘,再到街道、汽車、牆壁上的畫,他們的色彩衝破了黑白的鏡頭,這一切都是真實而熱血的,這一切,都是快樂的,因為我們誰都值得擁有

放肆歌唱,跟我釋放熱愛的模樣

和其他所有年輕的音樂家一樣,維克多愛聽當時最火的一批搖滾和朋克——

披頭士、齊柏林飛艇和滾石,到地下絲絨、大衛·鮑伊和伊基·波普……

與此同時,他也在自己的音樂事業上不斷地探尋著。

他結識了自己的偶像麥克,和其妻子娜塔莎

他和新朋友們在沙灘上彈著吉他唱歌,伴著篝火起舞,脫光衣服衝進海浪

這個振奮人心的音樂小團體,在電車上怒懟那些試圖剝奪他們權利、疏遠他們的保守公民,用超現實的幻想填充著這部音樂劇讚歌

他們能在漆黑的小屋裡擺弄著零散的樂器,他們也能在隔幾天的晚上統治俱樂部的舞台

MV模式全開

維克多毫不意外地和麥克的妻子娜塔莎陷入戀情——但這段三角戀情並不使故事的天平傾斜;

作為搖滾傳記片,這部電影的內容裡異常的乾淨,沒有什麼滿屏的毒品,只有音符和歌詞「蘇聯音樂家必須找到人性中所有美好的東西」。

導演用鬆散的風格手法、美妙的鏡頭運用和精準的場面調度,安排出了一幕幕無比後現代的青春油畫

雨中歌唱的女人

因為愛與失落從符拉迪沃斯托克一路飛來,只為頂著大雨跑進電話亭向路人訴說苦悶;

一身紅衣在黑白色調中尤其亮眼。

所有生活在壓抑沉悶之中的人,就如同這場雨中的這個女人,用旋律釋放了出來。

他們談心,寫歌,錄音,為樂隊取名

麥克仍然懂得照顧他的生活維克多音樂的路上也逐漸走上正軌。

而後面這段活潑無比的音樂專輯封面致敬,倒讓我想起了[我和厄爾以及將死的女孩]裡對經典電影的致敬方式。

上圖[夏]致敬「誰人樂隊」、下圖[我和厄爾以及將死的女孩]中「襪條橙」

他們愛慕著、仰望著這些樂隊,他們拼盡全力想要成為同樣的音樂家

他們也想要聽到孩子們在走廊上唱著他們寫的歌勇氣和才華,帶著他們奔向大海,帶著他們穿過街道,帶著他們走上舞台——

他們準備好了。

在最後時刻,維克多一身黑畫著眼線出現在觀眾面前

而影片的大部分時間裡,他都是一個穿著簡單T恤夾克的害羞少年

這個新的造型伴著他向生命的頂峰走去——成為?噢,世上只有一個神。

蘇聯解體的前夕,他帶領著無數懷揣「改變」夢想的追隨者,躍進搖滾的天堂

命運多舛,願你抱緊自由的靈魂

本片的故事,是根據東歐偉大的搖滾樂隊「Kino」(Кино,意為「電影、影象」)樂隊主唱、「蘇聯搖滾教父」維克多·崔成名前的早期生活經歷改編而成的。

他的樂隊是俄羅斯音樂史上最受歡迎和音樂影響力最大的樂隊之一。

崔是韓裔移民的後代,在列寧格勒出生長大,十七歲就開始寫歌;

被認為是俄羅斯搖滾的先驅之一,他在整個蘇聯推廣了這一流派

樂隊最受歡迎的時期,甚至引發了一陣類似披頭士粉絲中「Beatlemania」全球性浪潮般的「Kinomania」效應。

1990年,28歲的他在著名的盧日尼基體育場舉行了最後一場演唱會後不久,因車禍意外於拉脫維亞不幸身亡

到現在,在許多國家仍然擁有大批忠實的追隨者,包括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等。

粉絲們的自發哀悼攝於崔去世的兩天後,牆上寫著他的名字畫著和平反戰符號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致力於為政治變革發聲,他的歌詞和他的影響力,無一不被俄羅斯民眾傳唱至今。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搖滾樂是主要局限於列寧格勒的地下運動;在政府的支持下,莫斯科的流行歌星在排行榜上獨占鰲頭並獲得最多的曝光率,而搖滾樂並不受當時的政府歡迎,搖滾樂隊幾乎沒有得到任何資助,也很少被媒體曝光。

列寧格勒搖滾俱樂部是為數不多的允許搖滾樂隊表演的公共場所之一。和他的好友們,為了演出,輾轉於各種公寓和地下音樂會之間,最後來到莫斯科,認識了知名樂手、「水族館」樂隊主唱鮑里斯·格列賓什科夫,憑自己的才華得到了鮑里斯的幫助,並組建了樂隊

崔和第一任妻子瑪麗安妮

而本片選取的的生活片段,是他還未如後來那樣緊密接觸政治的時期,刻畫了相對平和的一段歷程。

他的偶像麥克·諾門科,是俄羅斯搖滾運動的奠基樂隊之一、蘇聯傑出的藍調搖滾樂隊「Zoopark」的主唱

[夏]這部電影的成形基礎,也有部分來源於麥克的愛人娜塔莎的回憶錄

麥克和娜塔莎

這部備受期待的紀錄片在戛納首映的時候,導演基里爾·謝列布連尼科夫正在家中受到軟禁,無法參加活動;他和伊朗導演賈法·潘納希一樣被政府禁止前往。

去年八月,謝列布連尼科夫因受指控「挪用公款」而在拍攝的最後幾天被迫打斷,這則消息立刻上了新聞頭條引起轟動,這一事件和謝列布連尼科夫之前的數部暗指政治時局作品不無關係。

而在戛納的紅毯上,來到現場的主創們也公開支持導演,反對軟禁行為

[夏]劇組在戛納電影節

「謠言五花八門,真相只有一個。」

製片人伊利亞·斯圖爾特說,謝列布連尼科夫的搖滾裡,政治因素是次要的,這部電影的重心,是為了講述搖滾在那時那地作為「邊緣」「亞文化」的存在。

搖滾本來就是政治的,甚至可以說是最政治的音樂——但[夏]中的搖滾是關於純粹、關於反叛,關於時代精神的,它是自由、愛、文化和代際更迭「這部電影本該是俄羅斯的驕傲」

-

文:YorkshireViking

文章源自微信公眾號:電影解毒

轉載需授權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