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絕命大平台》影評:一則好壞參半的寓言
絕命大平台影評起源
今天想要分享的影片,得從第61屆戛納電影節的短片《下一層》說起。
《下一層》獲得了那年競賽單元「國際影評人週」(international critics' week prizes)裡的「Canal+ Award」(Canal+電視台獎)。
一群上層人在桌子上拼命吃著各種山珍海味。但是吃得越多,他們就會從一層樓掉到下一層。利用樓層和食物的設定,短片巧妙地展現了人因無止盡的欲望而墮落。
短片最後,水晶吊燈已經追不上人掉落的速度,那些人將永遠在黑暗中。說不定這樣他們也沒有忘記進食。
這部短片的暗示複雜,結局的朦朧,引起了散發思考。它像是一則古老寓言,雖然我們看懂了寫的什麼,但我們深究文本的第二層「內涵」結構時,卻很難明確。
同樣,與《下一層》相似的《絕命大平台》,使用了一樣的手法。
不過它在改編加擴寫。
《絕命大平台》與《下一層》還是有區別的,不同的地方在於《絕命大平台》所展現的人性變化更為豐富和徹底,更加現實。
而相同點在於,建築設計的相似性、以進食為象徵、同樣下降的餐桌、同樣的雙層結構文本處理。
不管怎麼說,《絕命大平台》是一部商業片。一個半小時的標準時長,追求刺激的劇情bug,以及常用的聖母大法。
提醒大家,這部電影屬於限制級,有異常血腥鏡頭。不建議未成年人和三觀未形成的人看,不建議吃飯的時候看,不建議偏執的人看。
主體
男主為了戒菸而進入一個叫做「監獄坑」的建築,當他以為僅是一個獨特的戒菸所時,同一層樓的老頭告訴了他這棟建築的一個殘酷機制。
每天只有一桌食物從第一層往下送,只在每一層樓停留極短時間。越往下,食物越少。
頂層人有的吃,下層人沒得吃。
這種諷刺的感覺是不是有內味了。
不知不覺中,監獄坑裡形成了「食物—生存—權力」的簡單機制。
第一個月男主在第48層,處在中層的他吃上面的人吃剩的食物,還沒有生存之危。
第二個月,他在第一百多層,餐桌到這裡的時候,連盤子都被舔乾淨了。同一層的老頭為了活著出去,想要吃掉男主,最後被男主反殺。
第三個月,男主在30多層,遇到了當初接引他進監獄坑的女職員。女職員一直勸說下層的人定量分配食物,希望監獄坑裡出現「自發性團結」,說不定這樣每層樓都能活過這個月。但是沒有人聽她的。
在監獄坑,人類文明制度已經被完全降級到了依靠本能的原始社會。在這裡,權力的分配通過進食順序被分配,變成了一個生存問題。
當女職員苦苦期望「自發性團結」無果時,男主罵道,如果不聽那個女士的話,就會拉屎到食物上,讓下面的人沒法吃。就這樣,女職員的難題被粗暴地解決了。
顯而易見,越是上層越能決定下層人生存的權利。而且,同層之間也會互相猜疑傷害,越往下,這種心理變為現實的可能越大。
暴力成為了解決矛盾的唯一方法、在同伴的屍體上存活成為了這個建築裡的合理化常態。
也許看到這裡,很多小年輕們開始做比較了,修辭手法用起來了,覺得暗示某些國家了。
到這裡,影片的暗示雖然有一定意義,但是是故意的!
監獄坑是一種設想的極端環境,裡面本來就是扭曲的形態。監獄坑裡,每個人都是原本社會上的失意者,甚至以罪犯居多。在一個連落後文明都不存在的地方,想要演變出新的團結和平等。
用無法跨越的樓層暗喻階級壁壘?用拼殺爭奪食物來比喻原始時代?
這過於勉強且毫無意義。
因為生存的機會是不合理的,每個月每一層樓的人都有機會到上層,但是這個機會是管理方隨機給的。它不取決於人的技能,不取決於人的知識,它是一種運氣。
那這一基礎上,我們去討論監獄坑的制度有什麼意義呢?倒不如來討論原始的善意怎麼產生的!
《絕命大平台》裡,善意的產生是人傳遞的。男主可憐關心瘋女,瘋女救他。瘋女找女兒的故事耿耿於懷,男主也試著去幫最底層的女孩。
這份善意同樣也是編劇憑空抽象生成的,最底層為什麼會有一個天真無暇的女孩兒,她怎麼生存,已經不需要了糾結了。
影片給了所有的苦難一個解脫,即使像監獄坑這樣血腥原始的社會的里,在它的最深處也依然存在著希望和真善美。將這份未來的種子送到第0層,讓真善美統領混沌無序的監獄坑,也許這樣才是監獄坑實驗的目的,才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其它思考
也許導演和編劇想要藉此批判外面的世界的某些現象與監獄坑裡大同小異。
但影片裡混雜了過於複雜的暗示,倒導致了邏輯上的矛盾。
歷史大流裡多樣的小流
男主和黑人小夥伴深入下層的時候,在最底層除了彼此廝殺,給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鏡頭。
一層樓裡,連食物渣渣都沒有的地方。一男子還守著無法使用的錢,生怕別人搶走。
一層樓裡,同樣連食物渣渣都沒有的地方。兩個赤裸男子(不知道是不是指同性戀)在泡澡,
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約好了一起赴死,最終為一小塊西瓜爭搶起來。
這是想批判:上面的人爭鬥,小眾和非主流為此犧牲?
但是明明都活不下去了,不存在正常文明環境的監獄坑,這些正常社會的情緒從何而來?
生存管理制度
縱觀整個影片,這部分設計倒蠻有意思。
在自私自利的監獄坑,出現了兩次有效的食物分配。
一次是上層男主的利用先進食權力威脅,第二次是男主強行武力的管控。
再加上權力的表現形式—餐桌在整棟建築的中央。
嗯~這麼一想,內味更重了。
但這樣的想法是錯的。
如同我前文描述,實際上監獄坑好比現代文明突然遭遇世界末日倒退2000千年。最開始食物分配靠的是無序爭奪。然後進步了一些,女職員試圖團結一體,頂層以權力保證實施,下層來層層委託代理實施權力。
奇怪的是最後莫名其妙,監獄坑又退步。第二次有效食物分配,需要男主像彌賽亞像上帝的代表一樣行使權力,處刑違抗者,給予誠服者食物。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生存的權利是隨機的。每月一換樓層,時刻打破著制度的延續。不僅社會倒退了2000年,而且行走在荒蕪的大地上隨時會被雷劈。這樣的地方,能存續的團體只會是各種各樣的宗教。
所以在監獄坑討論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沒有意義。
理想與現實的轉變
男主進監獄坑的時候,帶了一本《堂?吉柯德》。他的命運也被此揭露,從一個理想主義者到向監獄坑的現實屈服,最後儼然一副惡人作派。
在這一過程中,有一個戲劇的場景。當男主被老頭當作待宰羔羊時,他卻說,他的死亡不是監獄坑造成的、不是其它層的人造成的、不是沒有食物造成的,而是全是老頭的錯。
此時,男主心裡依舊保持著最後一分對處境的僥倖和期望,依舊不願放棄他和老頭共同建立起的脆弱如絲的友情。
也許大概就是這種的聖母的設定,男主最後擔起監獄坑「彌賽亞」的角色才合理了。
在監獄坑的最深處有個代表希望的小女孩兒,在男主的內心最深處也有最後一點純粹的良知。
彩蛋或其它
彈尤克里里的瑪麗蓮夢露
當女職員向男主描述那個亞裔女子時,將她帶了把尤克里里進監獄坑,夢想在好萊塢闖蕩出名聲,打扮得像個瑪麗蓮夢露。
瑪麗蓮夢露彈尤克里里出自1959年的喜劇片《熱情似火》。
彌賽亞
百度可知,聖經裡,君王和祭祀有時以受膏的儀式接受委任,將香油倒在當事人頭上。彌賽亞在希伯來語中最初意思為受膏者,指代上帝選中的人,有特殊權利特殊使命的人。
333
監獄坑為何是333層,我也沒搞懂。
不過我懷疑還是和基督教有關吧。
什麼三位一體、耶穌33歲被釘死在十字架、三天後復活……
有趣的是第333層剛好有三個人。
請有懂的朋友請評論一下。
比較
《絕命大平台》影片的結局又是一個開放朦朧的結局,小女孩被送到了頂層,而男主選擇了留在最底層。也許它暗喻了甚麼。也許有觀眾會吐槽為什麼不一起上去。
還是那句話,無關緊要。
相比較於《下一層》,《絕命大平台》增添了不少內容,呈現了更多的細節,也敗於更多的細節。
如果推理男主每一個行動的「因果」,是合理的。但是推理「因果因」就會彆扭起來,推理更長的因果鏈,不合理的地方就會更多。
將它延續到社會制度沒有太大意義,將它看作人性的思考和呈現倒有些精彩。
如果《下一層》是一片小巧的寓言故事,三言兩句便描述了一個值得玩味的故事。
那麼《絕命大平台》則是一篇加了很多料的寓言,在這個世界裡,很多故事共享了一條時間線,前一秒和後一秒的味道不太一樣。
拋開設定上的bug,至少這部電影還能引起大家思考,雖然這些想法設定的情況特殊。
我推測最後它在豆瓣評分應該在6.5到7.5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