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絕命大平台》影評:一部令人作嘔(生理)的片子
絕命大平台影評看完之後一直在噁心乾嘔。之前看人推薦說是縱向的《雪國列車》,但就視聽衝擊感(從吃蟲子那裡開始我就忍不住了…)而言比《雪國》強一個檔次…
標記幾處情節:
1、蝸牛的前後比喻。
我想以這個作為喻體是有原因的。作為盤中餐,蝸牛似屬多餘。並不能提供足夠能量的蝸牛既可滿足挑剔貪婪的舌頭,又確實是一些人不得以而食之的生命材料。此前的男主應該也是一個處境較優的人,也只有真情實感地被人割了肉才能體會「蝸牛」的感受。
換個角度,不妨把「蝸牛」真的當作蝸牛,監獄坑又成了生態鏈的寫照。人類憑藉優勢毫不饜足地享受著自然的恩賜,對於其它生物而言,只有以滅絕才能引起一部分「外部力量」的重視——儘管在大環境下,他們的力量很有可能微不足道。動物只會索取它們需要的。在監獄坑,如果動物們重歸那個沒有人類的社會,也許會結局更美好。
2、面對生存競爭的人間百態。
在這裡,人是不同的,卻面臨著相同的規則。這時最接近於本能的人性,大多也是相同的。從內心掙扎到一步步接納,多數人的生存法則早已轉變(類似「太平洋逃殺案」的理論)。
「有很多時間用於思考」的「上層人」偶爾會選擇不被規矩同化。摸清了現實的人們選擇不繼續在恐懼中掙扎。清醒者的命運總是可悲的。
那位obvio,顯然就是物競天擇中最適應的生存者。有人可能會覺得他對男主說的那些話是他走火入魔出了精神問題,但我認為只是他自己進化出來的一套利益最大化法則。他只能以此求生,並以虛假的體面安慰自己「尚存的良心」——兩年的時間,足以讓人漠視同行者的痛苦與死亡。
雖然如此,社會仍然鼓勵我們人人學習obvio;鼓勵我們在不公正的處境面前麻木內心、蒙蔽雙眼;鼓勵我們成為流水線上一模一樣的人。
3、關於自發調節的有效性。
男主和亞洲瑪麗蓮夢露二人是外來者。一個帶了書,一個帶了尤克里里。書被吃了,尤克里里不知所蹤。我們可以通過男主想象出亞洲瑪麗蓮的遭遇。他們的互動,也是這裡為數不多的溫情。
他們的到來打破了規則。瑪麗蓮可以「自由」地在這裡穿梭——雖然最後她也死於這種自由。男主的到來,則讓這裡的秩序短暫恢復——雖然第二天,這以生命和鮮血換來的秩序就毫不意外地打破了。
第三個打破規則的人,就是那個小女孩。她的存在打破了管理局的「反貪」原則(升溫降溫)和「准入」原則(十六歲以下禁入)。如果有這樣的異類存在,大環境的改變便是可能的。借助外力(管理局和小女孩)換回的不確定性,似乎再次證明了在主流法則得到普遍接受的情況下,自發調節屬不可能。
由此引申出的議題就太多了。有政府or無政府,善、義、智的功能尺度,道德、法律存在的合理性…
3、留白的管理局。
神秘而等級嚴密管理局,權力的絕對擁有者。在電影中正面出現了兩次:第一處,管理員挑剔飯食中的頭髮絲;第二處,交遊基層工作者,從希望到死亡。(對於第一次出現廚師那裡,我還沒太想清,一會兒再看看其它評論。)
就目前給出的信息,我傾向於把監獄坑的存在想象成一次大型、隱秘而殘酷的人類實驗。實驗人員有掌握核心的高級官員,也有被謊言欺騙的、分散在各個崗位的拉姆西斯二世主人;實驗對象是最不會引起嘩然和似乎具有道德支持的罪犯,和個別經過考驗、也許得以改變環境的外來變量X;自變量是人,不變量是人性,因變量是環境;對於外面的世界而言,這個實驗的結果很可能關係重大。
我不太喜歡開放式結局,腦中常常只盤旋著絕望的影子。
對於我這個沒看過多少電影的人而言,設定是新鮮的,畫面是暴力的,觀感是刺激的,餘味彷彿有限。感覺略遜《雪國》一籌。
一點多了,還是有點噁心反胃,加上看完這類片子我往往會有些害怕…希望能早點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