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絕命大平台》影評:反社會主義的寓言故事

絕命大平台影評

因為短評不夠所以補上了一些話,沒什麼太大參考意義,望周知。20200301

關於劇情和電影本身其實沒什麼好談的,在奪人眼球方面個人覺得已經算是克制了,也沒有使用過多的血腥鏡頭和反人類場景,爭取讓每一個血腥鏡頭都有其成效。設定上的種種缺陷實際上也反映了編導想表達的只是一個概念,而非一種現實——這是一種抽象於現實之中的概念。@PinkGunner的結局分析實際上已經很好了,邏輯上也能解釋通;@電影榨汁的評論雖然切中,但是有特意分層的感覺,觀感稍微有一些不適,但以上兩篇都比這些文字要好,我也只是隨便說說可以感受到的一些隱喻。

每個人對內涵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說不定可以從別人那裡獲得一些啟發,我也是這樣。也因此寫下這些文字,如果有冒犯或錯誤之處,還望指正。


之前看一個短評說這部是「共產主義宣傳片」,實際上在我看來,《絕命大平台》非但不是共產主義宣傳,甚至是反共、反社會主義的作品。裡面充斥著社會主義者美好的構想,以及這種構想被現實摧毀走向極端的過程。雖然沒有支持保守主義等右派理念,整部觀感是把支持「干預市場」的左派批判的無地自容,如果後者不積極反駁的話。

如果本劇有什麼核心思想,在我看來可以是這樣:理念先行於實際是具有毀滅性的。其他的就是關於社會分級分層,資源分配與再分配之類的問題。正因為這個核心思想,才有一種深刻的反社會主義的感受。

1.關於監獄坑設計本身

監獄坑(「垂直自我管理中心」)其建設本意完全基於社會主義理想,以及改造性監獄的構想。按照規定應該充足的資源(即餅足夠大),下放社會以後,應當有一個分配過程;自然在開始的時候,誰先接觸到誰就有優先級,這是自然規律(甚至可以說是物理規律),即先來後到。在上層的強干預下,雖然資源沒有改變,享受資源的人群進行了再次變化,實際上就是產生「共情」,產生人與人之間的「同感」,最後形成一種超階級的秩序。而這樣一來,監獄本身並非是懲罰性的,沒有額外勞動,沒有苦役,更沒有獄警的懲罰措施,通過一種適應制度的過程,達到自身的改造,即社會建構主義意義上的人的蛻變——對人本性善惡的摒棄,認為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秩序的一部分。

當這套制度運行的時候,人們確實很快適應了制度,但是卻以另一種更加自然的方式,即認同秩序本身。「共感」形成了:處於上位就可以享用資源,折磨下位;而處於下位就不得不接受這一切。這種社會固化的原型。跨階級的秩序沒有形成,階級秩序卻形成了。同時,監獄也從改造性轉變成了不人道的懲罰性監獄。

設計者會想到這些嗎?設計者很有可能已經死了,作為一套運行了接近一代人的秩序,其穩定可想而知。甚至當女管理員進來時,也是懷著這種理想的。現實被阻斷了,但是作為理想而言,邏輯上時自洽的,可信任的,也是被設計出來的原因。沒有人在設計一套制度之初不會設想這套制度之後的運行模式,但是現實不總是按著人所設想的路線行進;1453年沒有西歐人會認為君堡淪陷,1989年也沒有那位敢大言不慚預言兩德統一,但出於一定的歷史條件,這兩者都發生了,這就是現實的複雜性所在。

右派抨擊左派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左派看待問題過於簡單,理想化,「愚蠢」。這也是這個監獄坑的不合理之處,由一個善的目的,演化出了惡的結果,

2.「堂吉訶德」Goreng——從中產階級的樸素善惡論到社會主義

從Goreng抽著菸把自己送進監獄坑,塞萬提斯的小說再一次上演,甚至以一本書都明示了。他無論出於對理想的信任還是對最後證書的執著,在毫無瞭解的情況下踏進了這個系統,不能不說是魯莽而愚蠢的。

但是Goreng的偉大之處就是在拋棄了中產階級的矜持以後,還能堅持一定的信念;或者說,他就是監獄坑最理想的樣本,如果每個人都是Goreng,這個體系就成功了一半了——可惜這是不可能的。在我看來Goreng比Imoguiri要好很多,前者是一種基於現實的理想,後者則是一種基於理念的理想;所以前者有更大的操作空間,也取得了更多的成功。

但終於,在影片的設計之下,這種理想被埋葬了——餅根本不夠大,或者說等著吃餅的人遠多於這種領導者的想象。同時,他雖然紮根于現實,但其計劃也是基於片面認識下的決定。其兩次對制度的突破,第一次是一手大棒一手蛋糕的消極威權,第二次則是強制分配的中央集權,兩次都失敗了,編導無情地讓現實落在了他的身軀上。

中產階級確實是社會主義的核心成員,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會很好地引導社會走向文明,雖然也包含了大屠殺、暴政、種族歧視和其他種種問題。中產階級孕育了革命的思想,因為他們屬於有閒階級,不必為生存而耗盡心力,而沒有統治階級那麼多的既得利益;當然,小布爾喬亞實際上也屬於中產階級,或者說,中產階級也是內部分層的,他們是革命思想的支持者,卻可能成為革命失敗最大的兇手。

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勇氣從6樓下到333樓。

3.Imoguiri——理想主義的中層管理者

與主角Goreng相比,Imoguiri的形象很明顯淺薄了許多。作為一個信奉體系的中層決策者,既不知道下層的情況,也無法改變上層的意見和決定。正如「Goreng」相比,她有特權,也有改變現狀的心。但是當她的理想被擊毀,自己則會受到更大的衝擊,如之前所言,她是基於理念的理想,根基是虛無的。只要自我放棄,則失去了一切動力。

中層決策者是一個大政府中很重要的一環,可以是智囊團或者決策組織,抑或是邊緣官員。相對而言,他們知道的情況比一般人要多,但是或身處象牙塔之中,脫離群眾,或作為管理者權力太小,上下信息阻隔。無論是哪一種,他們很可能做出不符合社會現實的決定,甚至一意孤行。這也是編導對其的批判所在。

4.Baharat——從希望轉換階級的中產到激進的社會變革者

同樣是一個很淺薄的人物,甚至比Imoguiri更為淺薄,其動機和經歷都沒有很好的交待。但是形象顯而易見,從開始希望向上爬來脫離現實,很容易聯想到費勁心力爬上階級的小布爾喬亞(宗教信仰也是特徵,但更像是一種諷刺與黑色幽默)。但是之後的行為又轉換成了極為激進的社會變革者,同樣是強制分配,Baharat在拋棄自己的善意以後,對於暴力的使用比Goreng更為不加限制。

動用暴力手段達成自己的政治理想,在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都很常見,共產主義運動和法西斯潮流,甚至很多中間黨派也有著自己的街頭武裝(應該可以參見魏瑪德國政權時期各黨派的爭鬥)。政治是一門妥協的藝術,但是民粹主義等等思想總希望貫徹自己的理想,排他、似乎所有理念都是互斥的。這種激進的社會變革者現在飽受批評,他們有一個至善的目標,甚至放棄自己原有的地位去引導人民,但是這種情況的下場多是被人民所害,一方面也展示了其理想的不現實。

5.黑人「先知」——溫和改革派,「甘地」類人物

設計這個角色很有可能是反映這一類人對上述人群的引導作用。魏瑪德國的社會民主黨,印度的國大黨,甚至有一些戊戌變法的維新派(或者所謂的投降主義)。他們希望盡可能少地減少流血,盡可能平穩地過渡,相信著某一些不是那麼堅定的東西,比如人性,比如民主,但是最後造成的結果是更多的流血事件。

在一個平穩的政權裡,他們或許代表著政府的良心,縱使只是虛偽的良心。但是在變革時期,更多意義上他們都只是快被熔斷的保險絲,只是延遲;他們的理想永遠無法實現,他們也接受這一點,並永遠宣稱期待著實現的那一天。

6.Trimagasi——適應制度的現實主義者,善惡之間的普通人

Trimagasi這個人我覺得塑造的蠻好的,就是一個普通人的形象,輕信電視廣告,失手殺人,不願進入精神病院而選擇看上去更為溫和的監獄坑。或許也痛苦過,但最後他適應了這裡的環境,像許多人一樣。他們是監獄坑真正的住戶,但他還是這些住戶裡思想層次比較高的一個,至少他對於罪惡感的排斥和因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選擇,至少是可以被理解的。

Trimagasi可能會很欣賞Goreng的舉動,至少在Goreng的意識裡他是這麼以為的。Trimagasi會支持那些可能對他有好處的活動,即便沒好處,如果對改變社會現狀有好處,說不定他也會支持。但就像小市民一樣,有著可被原諒的保守主義,只要維持著生存,他一定不放棄其原則,但也不會接受那些看起來短期內毫無前景難度極大的活動。

7.Miharu——執著樸素的非理性人

Miharu其實沒有太多的什麼想法,改變現實、創造秩序,在劇中她都沒有表現。她的目的很明確,找到孩子。作為已經喪失了理性的人,這個監獄坑成為了她非理性的精神病院,或者說,正是監獄坑把她從理性世界帶入了非理性世界。

Miharu成為了監獄坑中唯一超階級的存在,諷刺的是,這種超階級的存在是非理性的,而非制度本身的框架內實現的。關於Miharu的分析更多應該從其個人身份而非社會身份入手,但是這一點又不是我所擅長的,或者說不是我所能口嗨的,那麼就看看其他的評論吧。

8.廚師們與管理層

在我看來,統治階級都是相似的,甚至為統治階級賣命的人都沒有那麼多區別。「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上下層之間的隔閡如此之深,以至於那種信息根本無法傳達到上層。我認同@PinkGunner對於結局的分析,實際上信息傳遞到了上層,但是很可惜,這種階級分化已經讓不同階級形成了不同的認識。一個求救的信號,變成了對食物不滿的抱怨。

本劇沒有真正意義上出現管理層,所以這個隱藏於背後的管理層始終成為眾人猜測的對象,甚至也是觀眾猜測的對象。既然是猜測,便無法分析,也無意思考。


其實還有一些精神學或者文化學意義上的理解,但是都不成熟,也感覺沒有社會意義這麼強烈。

西班牙有其國情所在,政局的混亂基本上是這個國家不能磨滅的痛苦,曾經成為試驗場也是這個國家難忘的歷史。西班牙內戰時,左派內部工團主義、無政府主義、布派托派孟什維克斯大林主義各種各樣的派系把本來優勢面蠻大的共和國撕碎了,而弗朗哥的右翼也是魚目混珠,民族主義、國家社會主義(Nazi)、法西斯主義、軍團主義、以及復辟派等等。每一種政治思想都在自己的領地內嘗試了一下,每一種政治思潮都希望壓倒其他的勢力。弗朗哥好在本身是個立場右偏中的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者,是個沒什麼強硬理念的投機分子(至少我看來是這樣的)。所以這場內戰沒有演變為把國家撕碎的全面戰爭,至少現在的西班牙維持了完整。

相比於《寄生蟲》,本作有其長處,揭示了更為廣泛的視角;更有其短處,就是放棄了隱喻,直接從概念下手。整個監獄坑在現實中不會實現,因為權力制衡在劇中完全沒有體現,現代化的通信和交流更是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界限。比起「不了解」,現在更多的是「誤解」,有意的或無意的。而《寄生蟲》對現實的貼近給人帶來的震撼感更強,即便對於《寄生蟲》我認為也有讓人物脫離了現實而為了達到表達效果而行,後者這一點有點拉垮,讓人分不清到底是在描述還是講述。本劇放棄了現實感,但是反而可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最後,以賽亞·伯林的古典自由主義確實好,社會主義也確實存在這些缺陷。但是如果以此認為社會主義就是行不通的,未免不是一種形而上的觀點。事物都有所發展,也可以克服自身缺點而發展,除非這種缺點與其賴以生存的根基相聯繫。資本主義或許又快經歷經濟危機了,如果它都能一次又一次克服這種危機,為什麼認定一切的努力都是失效的?

寓言也不總是對的,關鍵在於如何對待這種寓言。

畢竟最後一切都要落實到現實,才是有價值的。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