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絕命大平台》影評:解讀西班牙電影《絕命大平台》的七個突破點

絕命大平台影評

星期五言:最近這部在國內熱議的西班牙電影《絕命大平台》,讓本人第一反應想起了「斯坦福監獄試驗」——發起人建立起一個模擬監獄,讓幾十個志願者在其中隨機扮演獄警、囚犯等角色,所有程序、秩序按現實監獄系統模擬進行……就這樣,試驗從一開始的井井有條逐漸演變成了不可控狀態,結果不堪入目…

回到電影上來,我認為《絕命大平台》吸引觀眾眼球的不止於其涵蓋的懸疑、奇幻、暴力元素,「試驗性」是其受眾的另一大法寶。

那麼它的「試驗」又體現在哪裡呢?顯而易見,導演把西班牙社會的階層具象化成了一個垂直分層的封閉空間,讓居於其中的人不斷被打亂次序隨機分層……可別小看這一設置,它一來發洩出了底層人的悲憤感,二來滿足了小資、白領、知識分子的獵奇心。如此電影能不賣座嗎!

當然,比起《心慌方》那類前後工整、自圓其說的類型片,《絕命大平台》並不完美,你能在它身上挑出很多bug(比如說「站台」移動按動力學設計不合理啦之類)。但如果你把它當成一部舞台劇來看的話,那這些bug就不是什麼問題了,你甚至都不用費太多腦力就能看懂導演想要表達的情緒思想。真正重要的是:這部電影能誘導出觀眾怎樣的認知,能勾起看者怎樣的情緒……帶著這種思維,「星期五」來對這部電影做出如下解讀。

(註:未看片先讀文章,會嚴重影響您的觀影樂趣以及思維空間;本文解讀純屬個人觀點)

一、第48層與人物崔馬格斯的關係

電影前端,男主角葛蘭一覺醒來,獄友告之:他們處在管理中心的第48層——很幸運,這層還算不錯!

要知道,從電影解讀的角度來講,這個「48」可不止「不錯」,它還很重要!因為它處於一個臨界點

什麼臨界點呢,當你看到電影的後端48這個數字再次出現(兩人自願下層分配食物)時,便會得知:沒錯,它是食物分配的一個臨界點。用劇中男主角的話來說:前50層的人沒這頓飯餓不死,可50層往後的就不一定了。換句話說,這頓飯對階層越往下的人來說,越是生存必需品。

▲注意電影中導演反復把48這個數字跟兩人衣食無憂的生活狀態綑綁到了一起

顯而易見,48層代表了不上不下,吃不好卻也餓不死的階層。而再往下的人,生活可就不那麼滋潤了!(啊,說到這本人發現都被那個崔馬格斯的「顯而易見」給洗腦了!)

好,我們回頭來看「崔馬格斯」這個人——如果你稍加思考便會意識到,崔馬格斯這個人物的所有語言風格、性格、行為方式都是跟48這個中間層相匹配的。換句話說,這種階層等級的制度塑造了「崔馬格斯」人物的性格。來看他跟男主角的那些對話:

- 崔馬格斯:別跟下面人說話, - 葛蘭:為什麼, - 崔馬格斯:因為他們在下層 (葛蘭向上看) - 崔馬格斯:(別跟上面人說話)他們是不會聽的, - 葛蘭:為什麼, - 崔馬格斯:因為他們在上層

這些對話反應了崔馬格斯「犬儒主義」色彩的性格。

再看崔馬格斯講的那個關於「武士刀的故事」:

- 我打開電視,看到一個人在買最強武士磨刀石……我又看到那人在賣最強武士刀,於是我一氣之下將電視扔出窗外,剛巧砸死一個路過的非法移民。這不怨我!

這點體現了崔馬格斯這類人的又一特點——推卸責任,從不自省。

以上表現該人物性格的地方在電影中體現很多,男主角在被用刀割肉時對崔馬格斯一段話的總結很到位:

- 「我想讓你知道,該負責的人是你,不是上面那些人,也不是我們的處境,甚至不是管理局,是你!」

說到這,我們的男主角葛蘭似乎挺明哲理的,挺有知識的,那麼,他又是個怎樣的人呢?

二、男主角的社會身份及電影隱藏的「層」

《絕命大平台》整片按故事線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場內戲(坑裡面的戲),一部分是場外戲(坑外)。

場外戲又分兩部分:一部分後廚戲,一部分是面試戲。

而這個穿插在主線裡的面試戲(共兩場)便是關於男主角葛蘭的——它不但交代了男主角進「坑」的原因,也從隱蔽的細節裡地交代出了男主的性格與社會身份,來看——

▼第一場(9'30''處)

這段戲很短,也就半分鐘。它交代了這樣幾個信息(根據男主角的台詞):

* 男主是自願進坑的;

* 男主進坑的慾望較強烈;

* 進坑的人只能帶一種隨身物,男主選擇了一本書-《唐吉可德》。

當然,這些初抖露的信息對觀眾只能起到一點懸念作用,還看不出什麼隱藏的東西,我們接著看——

▼第二場(40'08'')

第二次插入的面試戲從表面上看像是對第一場戲的進一步解釋,它解釋了男主自願進坑的動機是想戒菸、看書(這比起被迫進坑的那些人,是不是有點荒誕?)

然而,長達兩分鐘的面試可不止演了這點東西,它還涵蓋了一些看似無聊讓人摸不著頭腦的面試問話,這其中包括是否對乳糖有不耐受症啦,是否對貝類食物過啦之類問題。這些戲份到底用意何為呢?

▼注意幾個細節:

* 面試官每測試一個問題都會記錄,在那個記錄簿上有兩欄打叉的項目:SI(YES)、NO;

* 男主問到「沉默(停頓)是面試的一部分嗎」時,面試官反問「那讓你不舒服嗎」,男主說「沒有」,隨之面試官在記錄簿上SI(YES)的位置上畫了叉;

* 面試官跟男主談到最愛吃的東西,後者思考後回答「勃艮第蝸牛」(注意飲食偏好所暴露出的身份特徵)。

根據以上信息,結合男主在「坑」裡的言行,我們足以給他來個社會身份素描了——

首先,他處於社會中間階層(至少也是個白領、小資);其次他是個對社會不太滿意不想保持沉默的小資;再次他是個自覺想要體驗底層,想要對自己現狀做出改變的小資(即便只是戒菸、看書)

要知道,所有這些特徵跟男主在「坑」裡的表現都是對應的(比如說男主剛開始不願吃人剩的飯,比如說男主總是對坑里處境憤憤不滿,進而試圖跟上下層的人溝通)。

另外,男主的中間階層身份在那個崔馬格斯話中也有體現:你就像那種在上層會跳樓(體現在男主的空虛上),在下層沒膽子的人(體現在男主不自覺被環境他人改變上)!

搞清男主身份以及身份特徵對解讀電影有什麼幫助呢?沒錯,它能讓我們拿他與劇中其他人的社會身份作對比,這就需要我們對其他人物也做出如此的身份鑑定,比如說崔馬格斯所代表的大眾群體,比如說面試官所代表的管理者群體等等,當然還有劇中其他那階層人群…

另外要看出每個人物的社會身份,我們還得讀懂導演編劇的「捆綁隱喻」,比如說崔馬格斯跟48層(中間層)的綑綁;比如說那個穿層亞洲女人與狗的綑綁;再比如說那個面試官的雙性色彩等等。暫不多說,回到本章主題——

如此給所有人物分完類後,你會發現這部電影不光有個具象的「建築層」(垂直管理中心、坑),還有個「人物層」,而當這兩個層打亂次序融雜到一起的時候,也就產生了我們開篇所提的的「試驗性」。這也是這部電影吸引觀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0層(後廚)、狗與穿層女人、分食者

順著上面的說。如果把電影裡的兩個層(建築層、人物層)當成是這個故事系統框架的話,你會發現還有一些游離在這個框架體制之外的東西,它們分別是:

那個被智者稱為0層的後廚(備餐處);

那個自願穿層尋找孩子的亞洲女人;

以及之後自願下層分配食物的男主和黑人。

這三者第一個是從空間層次上置身其外的,後兩個是從規則上置身其外,我們分別來看——

1、0層後廚

與0層人通信的點子是由坑裡的一位智者提出的,他說:這是有一絲希望的,在0層工作的人是有良知的,你們的「信息」應該傳達給他們。

看完整片的人都知道,那個奶凍是坑裡的人試圖與上面的人溝通的「信息(信號)」;

之前我們提過這部電影的場外戲包括後廚部分和面試部分。而後廚部分其中有一場是後廚總監發現奶凍裡有頭髮,端著奶凍審訊廚師的戲。

通過以上幾點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後廚是離0層最近的地方,或者說0層就是那個備餐的「後廚」。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零層其實根本就沒有人,而唯一能夠進出零層的人只有後廚廚師。這在電影中有所體現,請見上兩圖:

那麼,後廚總監發現奶凍裡有頭髮,端著奶凍審訊廚師這場戲在整部戲裡有什麼意義呢。看完全片後,其實你也不難發現,那是一個略帶諷刺的因果關係——

坑裡的人拼死用奶凍跟上面的人溝通,而上面的人最終關心的卻是奶凍裡的一根頭髮。等於說:這種信息溝通方式是完全不可行的,是失敗的。

▲這根頭髮的特寫足以說明導演用意了

▼如果我們再繼續思考「奶凍戲」會發現更有意思的事情:

即便劇中那個奶凍被送上去,0層的人也根本看不懂奶凍被送上來的意義,他們最多會認為客戶是因為奶凍裡有頭髮不願吃。換句話說,0層的人根本不知道坑裡的底層所發生的事情,他們只能看到自己視野範圍內的東西。

2、狗與穿層女人

若不考慮那個亞裔女人穿層(從上往下)以及其尋找孩子的概念,單是從行為方式來看,她一定是處於最底層的人,是弱勢群體——她不會像崔馬格斯那樣替自己的犯罪行為找藉口,更不會像男主為了戒菸看書進坑。她殺人也好、吃人也罷,只是簡單地為能活下去而做。

至於那條狗,顯然,導演是把兩者綑綁到一起的(這在拍攝手法上體現的再明顯不過了)。換句話說,那條狗和這個亞裔女人的身份、性質是等同的。

如此,你又會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說那個面試官對那隻狗的態度就等於是她對亞裔女人的態度,在此不多贅述了。

好啦,說到此很多人會產生一個疑問:如果這個亞裔女人單單是為了生存,那她完全用不著自願穿層把自己搞的遍體鱗傷。到底瘋女人尋找孩子的行為代表了什麼?我們暫把這個疑問留到結局思考上。接著往下看——

3、兩個分食者

兩個決定下層去分配食物的人分別是男主葛蘭,以及他被分配到第六層時相識的黑人巴哈。

這兩個人自願進入下層的動機很明確,用男主的話說:下去是為了上去。沒錯,想要離開這個坑的慾望迫使兩人自願進到下層,自願給下面的人平均分配食物。

▼注意兩人在向下扮演分食角色過程中所使用的執行方式:

* 起初,便於新規則制度的執行,他倆用的是絕對強制+暴力的手段;

* 之後,兩人開始嘗試先協商後強制的錯失;

* 直到最後進到最底層,為保護制度,達到一己之願,兩人乾脆就大開殺戒,不惜一切代價了!

由此,我們與其說這兩人是在打破坑內秩序,倒不如說他們是在踩著別人向上爬罷了。

其實在以上我們所講的三者之外,還該算上那個「面試官」,這個人設很有意思——

她曾在「坑」外,後來得了癌症,自願進坑;她對坑裡規則以及每個進坑的人很了解,卻對坑內實際發生的事兒知之甚少,脫離實踐;更別說面試官的「雙性人」色彩了。(如果你看過阿莫多瓦的《關於我母親的一切》,便不難發現這個演員在該片中扮演的正是一個「人妖」)

▼我們不難給這個面試官做出一個概括總結:

* 首先她是坑內規則執行者;

* 其次她是坑內規則的半知情者;

* 再次她跟坑內真實情況是完全脫節的。

就著「面試官」這一人物我們接著往下說——

四、250層、200層與333層的概念

針對坑內(垂直管理中心)到底有多少層這一問題來說,有幾個數字特別值得我們注意:

那就是第 200層、第250層、第333層。

為什麼說這些層的數字值得注意呢,因為它們背後隱藏著一些象徵性概念,來看——

200層是通過垂直管理中心的人之口說出的,它相當於官方數據;

250層是通過男主計算得出的,它相當於科學數據(或者說理論數據);

333層是兩人實際到達的最低的層,它相當於實踐數據。

(注意200層的官方數據,它從另一個層面說明了一個問題:其實她也算不上管理中心的絕對知情者,有些數據對她也是隱瞞的。)

這三個數據不難讓我們看出官方數據、科學數據、實踐數據較真相(真理)的距離與差距。就這電影裡這些數據結合現實琢磨,其誘發的思考就更有意思了,不在話下。

五、屎、彌賽亞、管理局與自發管理

電影中被導演綑綁的東西很多,這些綑綁不止是隱喻,還體現出了一種西班牙式的(或者稱為「唐吉可德式」的)諷刺幽默,比如說電影在對待人物的信仰上,竟把屎、彌賽亞、管理局與自發管理這幾樣東西綑綁到了一起,來看:

當女「面試官」鍥而不捨地勸導下一層的人省吃儉用未果後,男主葛蘭立馬就用「往飯裡摻屎」相要挾幫她完成了任務;

當下層有人喊男主的「善行」酷似「彌賽亞」之時,上層的人立馬就往下拉屎以回敬;

因此,起初篤信坑內能產生自發性團結管理的公務員,在勸阻男主活下去之時,也不得不無奈地說:摻屎的彌賽亞,也算彌賽亞!

至此,我們大概又可對整部電影的結構重新梳理一下了,總結成一句話便是:

在這個坑裡,下有飢餓與死亡,上有向下拉屎的彌賽亞,坑外是沒有良知的管理局,而坑裡的人在管理局制定的規則下,進行著包著屎的自發性團結管理……

這是整部電影的諷刺風格,當然也是創作者的幽默風格。

六、電影的整體設置導向

整部電影的創作動機可不僅僅是為個諷刺,也不僅僅是讓觀眾發個笑。但本人也不認為這部電影的主旨是給人以留白式空間思考之用的。相反,本文開篇提到,這部電影很多思想情緒已經表達的很直接了(這有點像朋克),它不會讓觀眾產生出一千個「哈姆雷特」,倒是會將焦點聚集到一個方向上。

這個方向不管是從人設方面(前文提到的人物層),還是從場設方向(前文提到的建築層),都直接導向到了一個問題焦點也就是制度。

總結來說,這部《絕命大平台》在引導觀眾進入一種思考模式,那就是:制度在人性、貧富、社會矛盾上所扮演的角色。

七、信息、孩子、不存在的東西、跟上面人聯繫的東西

回到那個本人始終沒有琢磨透的問題上來:到底那個亞裔女人下層找孩子這個行為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她尋找的孩子是不存在的,或者說男主和黑人在333層看到的那個孩子根本就是幻覺,因為導演在電影中已經多次暗示過了(包括女面試官的敘述,包括奶凍在後廚的出現)。

但要知道,正是這個似不存在的孩子,成了男主走到生命終點時唯一的希望(其實電影結尾男主和崔馬格斯一同攜手離開,這已證明了男主已經死了)。

至此,我們似乎又能從這部電影中拉出個完整的解謎線——

信息就是那個孩子——那個孩子代表不存在的東西——不存在的東西是跟「上面人」聯繫的信息——信息是那個孩子……(如此循環下去)

咦……這怎麼看怎麼像是個死胡同,像是管理局設下的一個圈套!

或者說,這怎麼看怎麼像導演給觀眾設下的一個圈套(或者是某種引導)!

你覺得呢?


解讀經典電影,關注【星期五文藝】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