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絕命大平台》影評:《絕命大平台》社會學假設中的經濟學資源配置

絕命大平台影評

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內容:因為人的欲望無窮,而資源相對有限,所以資源就具有了稀缺性。

這也是為什麼宗教往往會提倡節慾,而現代社會則會發展生產——都是為了緩釋稀缺。

導演把社會分配場景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放大並映射,因此影片中設置了一個有些「極端」的社會分配場景,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雪國列車》。而相比較而言,《絕命大平台》的矛盾衝突更加激烈,同時也更深刻地點出了社會分配中「吃人」的本質。從《狂人日記》到《進擊的巨人》,偉大的作品總有這樣近似的內核。

在影片中,「絕命大平台」本身,就是社會的象徵,在這裡「食物」就是有限的資源;影片中的所有角色,以及他們的行為本身,同樣也都是具有象徵性的。

餐桌上的食物,有限的資源。

從頭到尾,影片中沒有一個人能夠全面地認識和理解站台。

首先是男主,作為主動選擇進入站台的普通人,他在進入站台之前,對於裡面的一切都不熟悉,因此他選擇攜帶的物品是——一本《堂吉訶德》

這本書有一下幾種意義:

一.首先,暗示影片主題和故事主線的發展。

①《堂吉訶德》最顯著的藝術手法,就是誇張與諷刺,《絕命大平台》也是如此。

②在堂吉訶德的故事中,堂吉訶德幻想自己是個中世紀騎士,拉著鄰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僕人,「行俠仗義」、遊走天下,作出了種種與時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徑,結果四處碰壁。但最終從夢幻中甦醒過來。回到家鄉後死去。

在《絕命大平台》中,男主出於道義上的責任,試圖和室友一起改變站台中分配的不公正,同樣和站台的生存環境格格不入,同樣的四處碰壁,同樣的陷入幻想——甦醒——死去。當然,同樣的充滿勇氣——男主敢於從上層下降到底層去嘗試改變,沒有足夠的覺悟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是無法做到的。男主的形象,也是對於堂吉訶德的致敬

二.《堂吉訶德》是西班牙文學中最璀璨的珍寶,甚至沒有之一。然而男主在進入站台之前,是沒有耐心讀完這本書的——這是他進入站台的次要目的(主要目的是戒菸和獲得證書)。實際上,在進入站台以後,在那樣一個弱肉強食的環境裡,「文學」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效用,最後男主在女室友自殺之後精神崩潰,撕裂了書頁,吞掉了紙張。

關於站台:

像我前面提到過的,站台本身,就是社會的象徵。

從上到下的層級如同社會階級,食物就是有限的資源

站台每月一次更換層級,像人出生後的生存環境一樣無法主動選擇。

而影片中男主逐漸明確的目的——改變資源分配的方式,盡量保證資源配置的公平,盡可能有效率的分配食物,在經濟學中,資源分配的理想狀態被稱為帕累托效率,「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人物形象分析:

男主先後遇到的幾個室友:

第一個室友,老頭。

為什麼這是男主遇到的第一個人?我的理解是自然狀態下的原始人類沒有更多的選擇,只能選擇弱肉強食。

老頭進入站台的原因是——往窗外丟東西,砸死了人,所以他被送入了站台作為懲罰。在這樣的條件下,老頭的「刑期」和男主不同,老人無法選擇,他唯一能選擇的,是適應這裡的生存方式。

老頭對站台規則有較深的了解,深諳生存之道,比男主更早醒來,把男主綑綁,定期割肉保證肉質的新鮮。

在之後與男主的相處中,老頭的情報也需要男主「等價交換」,像原始人一樣「以物換物」。

老頭選擇的工具「加強版武士刀」對應人類為了保護自身安全,以及處理食物較早使用的工具?

(老頭要男主為他讀《堂吉訶德》,顯然早期人類對文學也是很有興趣的?)

老頭所代表的為了生存而遵循弱肉強食的獸性原則,他死後男主吃掉了他的肉,活了下去,同時他也成為了男主揮之不去的夢魘,老頭的精神與肉體,都與男主融為了一體。

老頭的口頭禪「顯而易見」,大概是導演在暗示——剛遇到老頭,有很多問題需要解答的男主=觀眾代入,需要注意後面劇情裡出現的「顯而易見」的問題,一定要去注意這些「顯而易見」的東西,比如亞裔女米哈魯隨餐車下去的原因?

第二個室友,監獄坑前審查人員,癌症晚期患者。

因為癌症選擇進入監獄坑的她,作為前監獄坑工作人員,她甚至不知道絕命大平台的真實層數,「何不食肉糜」的現象,是真實,且廣泛存在的。

她攜帶的物品是一隻寵物狗——這是馴化自然階段的人類早期的文明人,從這個時期開始出現了「資源配置」的模糊概念。

儘量保證資源配置的公平,盡可能有效率的分配食物。

一般存在兩種配置資源的方式——計劃/市場。

女室友的做法代表了理想狀態下的市場經濟,她的想法是,每個人都吃掉屬於自己的那一份食物,以此保證食物可以到達(她自己以為的)站台最底層。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帕累托效率:資源分配的理想狀態。

依靠自然人性道德約束的不可靠,女室友的分配計劃必然是失敗的,而男主「以屎相逼」的方案的有效則代表了一定程度的法律對於維持社會秩序的必要性。

她在被重新分配到了更底層之後,因為監獄的層數超出了她的認知範圍,絕望自殺。加上她癌症晚期病人的人設,進入監獄尋求改良,我們可以推測,她的自殺暗示了,早期文明社會在自然狀態下完全自由發展演化,失控,尋求改良卻得到了更差的結果,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崩潰。

第三個室友,黑人。

通過前兩個室友的分析,我們大概可以推測,男主遇到的室友,是導演按照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刻意安排的。所以第三個室友更文明,對男主沒有惡意,也明白「武力」(規則)對於秩序的重要性。

攜帶的物品是繩子,試圖逃離,暗示了他想要「跨越階層」,當然,他的目的是逃出去,而不僅僅是「去更高的層」。這是他的目標,所以後續他會和男主一起為改變現狀而奮鬥。

而我們的男主,在經歷過前面兩個室友之後,開始考慮這樣的問題:

什麼樣的資源配置才算最有效率的?拿什麼去保證分配的合理性?

經歷過女室友的失敗,更加明確了秩序在資源配置中是必須的。

於是這次,男主決定邀請黑人室友一起,把前面的經驗結合起來,一起保證食物可以被更好的分配。

其他角色:

男主與黑人室友在向下層分配食物的途中,遇到的黑人「智者」。

智者確實很有見解:不能糟蹋食物(浪費資源);分配需要先禮後兵;用(意大利奶凍)符號作為傳達工具。

與之相對應的,歷史上的各個群體,黨派,都擁有各自的訴求。

法國的黃馬甲,LGBT群體的彩虹旗等等。

當然,外面的廚師們對於奶凍的誤解,實際上也暗示了,智者和領袖們,各個群體的主張,作為信息並不一定能夠有效傳達並被接受。

貫穿較多內容的亞裔女。

這裡注意以下幾點:

1. 老頭室友說亞裔女是在尋找自己的孩子,監獄坑的規則實際上是不允許出現孩子的,為什麼她的孩子會出現在這裡?

2.女室友說亞裔女是個演員,在這裡磨煉演技。

這與老頭的說法是相互矛盾的,圍繞亞裔女這個角色存在很多疑團——沒有人能確定亞裔女的真實動機,她是難以捉摸的。

3.由於男主表露的善意,亞裔女幹掉了老頭室友,解救了男主。也有人因為干擾了她的主觀意志,而被她幹掉。

4.由於她一直在監獄坑隨著方形平台裡的食物一起升降。對於底層的「囚犯」來說,她可以是一個洩慾對象,甚至可以是食物。作為另一種形式的資源,人們渴望佔有她(甚至男主幻覺中也和她有過歡好),並最終被人殺死。

綜上,我認為,亞裔女是自然的具象化,她是資源,人類渴望佔有她。保護她可以給你帶來好處,掠奪她也可能會被她毀滅。最後被人殺死也預示了工業文明最終戰勝了自然,自然資源在人類的貪欲下逐漸被毀滅。

對於亞裔女的理解,也要結合最後一個重要角色,小女孩。

男主與黑人在繼續往下的過程中,在極低的層級,見證了無數的死亡,快要喪失意志的時候,他們遇到了小女孩。

如果男主和黑人無視小女孩,升降台因為沒有食物,很快就會離開這一層繼續下降,

升降台上的兩人面臨著選擇,要留在這裡?還是繼續下降?

甚至,小女孩是真實存在的嗎?如果她確實在這裡,那麼一直隨平台升降找孩子的亞裔女,為什麼沒有找到她?

於是出現了對小女孩形象理解的分歧——男主和黑人同伴選擇留下,難道因為「小女孩」代表的是希望嗎?

我的理解是:老頭說亞裔女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孩子,那麼孩子,就是亞裔女作為自然意志的延伸——代表了導演給的另一種選擇,在「自然(亞裔女)」被毀滅之後,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她的「遺產」。

男主選擇了把奶凍給她吃。

有人說,小女孩是不存在的,因為在影片三分之一的地方,出現了廚師長拿著奶凍訓斥眾廚師的一幕,認為奶凍沒有被食用是是因為裡面有頭髮絲而被顧客嫌棄。當然這也代表了「智者」的建議符號——「意大利奶凍」的意義沒有被正確傳達,於是由此得出結論,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問題來了,導演為什麼要把這個橋段安排在影片三分之一的地方?如果要達到同樣的目的,順序安排在結尾,效果不是更好嗎?

我的理解是——小女孩不是幻覺。帶有頭髮絲的奶凍,和小女孩吃掉的奶凍,不是同一份。

「智者」可能並不是僅僅一次提出符號建議。在監獄坑裡的體系下,男主也不是第一個反抗者。

至於小女孩被送到0層會怎麼樣,沒有人知道結果。

這就構成了一個開放式結尾,而不是徹底的悲劇結尾。

與我而言,男主的種種選擇,無論是從高層下降的勇氣,維護秩序的意志,對亞裔女的善意,和對小女孩的愛護,都是讓我感到敬佩的,他就是絕命大平台裡的彌撒亞,犧牲自己拯救人類的救世主。

第一次寫影評,電影是一段時間之前看的,回憶難免有疏漏之處,歡迎各位批評和指正。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