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絕命大平台》影評:從《絕命大平台》到現實世界
絕命大平台影評
01 地位差異結構
社會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地位差異結構」,即社會分為地位高低不等的結構。這種結構是無形的,卻也無處不在,你看到一個人,他是貧是富,掌握權力還是被統治,這些無形的特質就賦予了他無形的地位。
除了社會學家,總有一些古怪的導演會去拍一些古怪的電影來微縮和影射這個社會。當然,社會學家的目的是對社會建模(顯而易見,是出於各種目的,馬克思和韋伯的出發點就不一樣),進而指導社會發展;導演拍電影,除了賺錢謀生,更多的是表達,而不是模擬。既然電影不求精準,這個社會模型就可以盡可能簡單,簡單到只保留導演想要表達的要素。
《絕命大平台》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垂直的「坑」裡。男主角格倫在第48層醒來,他和武士刀老頭將在這一層生活一個月。48層是一個不好不壞的層次,食物從第一層往下分配,到達48層時已經是殘羹冷炙,但是仍然充裕。
孟子說:「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如果真的要踐行這條準則,那這部電影大概就只能拍五分鐘了。
生存還是毀滅,在很多時候根本不是問題,能活著誰會想不開呢。男主格倫和他的「獄友」武士刀老頭選擇了填飽肚子。
這個深坑裡每層都有兩個人,格倫賴以果腹的食物已經經過了94個人的嘴邊。吃人剩飯聽起來有點噁心,但是導演用食物隱喻社會資源,獲取別人指間漏下來的資源,聽起來是不是好接受一些了,畢竟,誰還沒有個老闆呢?
如果你還是難以認同,那我只能複述一段台詞了——
「你不吃嗎?」
「我不餓。」
「你會餓的。」
這是武士刀老頭對格倫說的話。
02 從48到171
48層的生活還算美好,然而一個月的時間很快過去。
按照這座「坑」的規則,每個月都會為坑裡的人重新分配位置。這一次,格倫和武士刀老頭來到了第171層。
這個位置可不是個好位置。格倫一醒來就被老頭綁在了床上,像一隻待宰的羔羊。格倫的肉不可能比得上羊肉,但是在沒有食物的境遇下,人肉也不是很難下口。
餐桌從頂下到底,到達171層時已經杯盤狼藉。武士刀老頭不是個壞人,但是也不是聖人,第八天他開始割格倫的大腿肉。可惜他還沒有享用,亞裔女乘著餐桌來到這一層,擊倒了他。顯而易見,武士刀老頭最終成了格倫的糧食,這部影片才得以繼續。
然而,荒謬的事情已經發生了。
每個月隨機分配樓層的設定實在殘酷,這意味著生死取決於運氣,分配到高層的人可以縱情享樂,而底層的人註定遭受苦難,也許上個月你和獄友衣食無憂,這個月你們將吃掉對方以求活命。
而另一方面,我又覺得這種機制太過於溫柔。居然有一種完全公平的地位准入機制。
社會學家把人們獲得不同地位的程序叫做「地位准入機制」。歷史上出現過各種各樣的地位准入機制,血統繼承、熟人介紹、文憑、考試、市場競爭。很遺憾每一種機制都不是絕對公平的,它們背後都隱藏著「社會排他」。
血統繼承屬於「集體排他」,它把整個下層群體與上流社會割裂開了,這很容易激起人民的憤怒,所以需要一整套森嚴的禮法制度來維持社會和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定要壓倒「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而現代的職業、學歷和市場競爭都屬於「個體排他」的範疇,它是一種形式上公平的機制,但是它的本質仍然是設置一個門檻,屏蔽一部分人。事實上,不同的人獲取社會資源的機會是不一樣多的。
在這座「坑」裡,有森嚴的地位差異,地位准入完全憑運氣,這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公平吧。
03 上面和下面的隱喻
「別跟下面的人說話?」
「為什麼?」
「因為他們在下面。」
「上面的人是不會回答你的。」
「為什麼?」
「因為他們在上面。」
我覺得那個喜歡說「顯而易見」的武士刀老頭說的話總是那麼深邃。
我們知道這座「坑」分為333層。那麼這個坑裡的「層」又隱喻著什麼呢?是階級嗎?
「坑」隱喻的是社會分層嗎?
如果是(顯而易見,我認為是的),那這部電影的設定是極其左翼的,它非常強調分層的垂直差異,而弱化了同階層的橫向認同。
在這樣的坑裡,「認同感」很難產生,同處於一個層次的人之間的互動也可以忽略。
按照常理,一個隨身帶著武士刀的人是不可能和一個在監獄裡讀堂吉訶德的人同處一個身份群體的。這裡的身份群體是指社會對成員的主觀的聲望評價。很顯然,你會把男主格倫看做一個知識分子、理想主義者,而武士刀老頭則不是。
然而這樣的聲望評價在這座「坑」裡完全失效,這就讓這個小世界裡的關係完全赤裸化了,坑裡的分層完全按照經濟上的獲取社會資源的多少。
可見這部電影的立場是激進的。
其實那個帶繩子的黑人很有趣。帶書的,太理想化了,他起初完全沒有意識到坑裡的殘酷;帶刀的,顯然已經做好了吃人的準備,儘管也是身不由己;只有這個帶繩子的,迸發著一種現實主義的樂觀精神。
這根繩子是向上的工具,它是實用的,但不是用來殘殺,而是用來改變自己的處境。但是繩子有一個缺點,它的另一頭要握在上層人手上。
「自發性團結」,這是夢一樣的前提。
現實是,階層之間是割裂的,而改變從來不是自發的。
04 自發性團結
什麼是「自發性團結」?
管理女曾經為這所監獄工作,她認為的「自發性團結」就是每個人只吃應該吃的,不暴食、不浪費。工作女說這座監獄一共有200層,如果每個人都只吃自己的那一份,那麼大家都可以生存。
工作女很高尚,人格上幾乎完美。她為了踐行自己的信條,可以和自己的狗輪流吃飯。可惜她太完美了,以至於她以為這個「坑」和她想象的一樣完美。
顯然她是一個改革派,她自上而下的勸說都不如格倫的一句威脅管用。而她最終死在第202層,自殺是因為幻滅。
馬克思做過最大的夢也不過是「工人階級聯合起來」,而這個前管理員奢望的「自發性團結」完全是一場關於「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的夢境。
如果真的實現自發性團結,那麼「坑」裡的樓層對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再構成影響,每個人都能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的資源,而且只會獲取自己所需要的資源,「階層」或者「階級」也就消失了。
如果資源永遠只能從上層傳遞到下層,那麼我們唯一能做的是祈求食物足夠多,這樣下層的人們仍可以舔舐殘渣以求活命。
但是在這部電影中,食物並不「足夠多」,它甚至「不夠多」。這樣,即使自發性團結真的奇蹟般出現了,仍然會有人餓死。
我們知道,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上的。如果社會不能保證每個人的生活所需,那就勢必會有階級,也會有鬥爭。
202層的出現打破了工作女的美夢。
05 改革與革命
第6層是個好地方。
格倫在第六層終於有能力試著改變「坑」裡的規則了,這是說明人一定要站在社會高層才能改變社會嗎?
這個問題換一個問法——格倫是革命派嗎?
從來不是,格倫和死在202層的工作女沒有本質區別,他也是一個堅定的改良派,他所擁護的是自上而下改良的邏輯,儘管他不排斥使用暴力。
那麼前一個問題就有了答案了,高層所支持的,必然是溫和的,儘管運用暴力,他們仍然是在維護這個體系,而不是打破它。
在第202層的時候,格倫有機會改變這個體系嗎?我覺得是有的。
為什麼要送一杯奶凍上到第0層,又為什麼要送一個女孩上到第0層?拿著鐵棍的格倫為什麼不上去,會用刀的黑人為什麼不上去?100多層以下的人連食物的殘渣都舔不到,為什麼不利用這個站台,上到第0層?其實他們有足夠多的人,哪怕用疊羅漢的方式擠上站台呢。
06 信息的意義
「信息」是什麼?
電影中的黑人智者告訴男主,要把「信息」送上第0層,而且他認為奶凍是信息。
在格倫的幻覺中,那條名叫拉美西斯的臘腸犬是信息,333層的小女孩也是信息。
這些意象的隱喻是,「脆弱」就是「信息」。
或者說,脆弱的東西在體系裡仍被保護著,這件事情本身就是要傳遞的信息。
奶凍脆弱,激烈的晃動就會破壞它,向第0層傳遞一杯奶凍,可以說明「坑」裡是有秩序的,沒有人爭奪食物;拉美西斯脆弱,在飢餓的人眼裡它就是現成的食物,它的存活同樣意味著秩序;小女孩沒有被殺害,也代表著「坑」裡的秩序。
然而,這條「信息」的目的是什麼呢?
黑人智者已經說得很明白了,喚起第0層工作人員的良知。
管理局沒有良知,那麼第0層的廚師們有嗎?也許有。
但是我傾向的結局是,333層的小女孩是格倫臨終的幻覺,他們把奶凍送上了第0層。可是奶凍所包含的「信息」沒有被廚師長理解,他看著奶凍上沾著的一根頭髮,以為是因為食物被汙染了,所以沒人願意吃。
這麼看起來,這是個徹頭徹尾的悲劇。「坑」裡的人儘管有階層高低,仍可看做一個處於下層的整體,管理局是無疑的上層,而處在中層的廚師們既無法得知上層的殘忍,也不會理解下層的悲慘,完完全全地被蒙蔽。而「信息」,則毫無用處。
07 瑪麗蓮·夢露
在我心裡,亞裔女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她身處「坑」中,面對著和格倫一樣的處境,卻又好像游離于現實之外,像一個肆意的夢。
剛開始格倫以為她在找兒子,後來工作女證實了她沒有兒子,那麼她的殺戮意義在哪呢?
也許是一種反抗。如果真的是反抗,那她就消極、徒勞。
也許根本沒有意義。
她的孩子不是真實存在的,那是她的幻想嗎?
我希望不是。我希望她是清醒的。
確切的說,我不希望她真的有一個孩子,因為她如果真的為了她的孩子而殺人,那她就足夠偉大了;我也不希望她在幻想中給自己製造了一個孩子,因為她如果是一個精神病人,就足夠悲慘了。
偉大和悲慘都是現實的東西,沾染上它們就等同於沾染上世俗。
我希望亞裔女就是一個長著狐狸眼、彈著尤克里里、想當亞洲的瑪麗蓮夢露的賤人,她後來在一個地獄裡成長為殺人狂,最終死在別人的刀下。
清醒、放縱、瘋狂,像一個迷離的夢,足夠美,不需要來龍去脈,也足夠驚心動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