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絕命大平台》影評: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

絕命大平台影評

反烏托邦題材的精義,就是把這個世界提純成先鋒戲劇一樣的抽象景觀,將所有日常性裡你習以為常的麻醉劑、見怪不怪的干擾項統統濾掉,只剩下內在的噩夢般的不合理,與被放大的荒誕和不公。

某種程度上,這樣的設定其實很接近「真人秀」思維:所有的前提與規則都是假定的,但這個假定裡所有的邏輯和人性都是真實無遺的,假定檢驗了真實無遺,也倒逼出了更多的真實無遺。

本片更極端一點,因為它提純得更兇狠,過濾得更徹底,放大得更誇張,假定得更不可思議,真實無遺得更細思恐極。

與其說它是電影,倒不如說,更像先鋒寓言體戲劇,或者,概念示意圖。

有人想起了《雪國列車》,一個是車廂隱喻,一個是樓層隱喻,一個是橫向的不平等,一個是縱向的不平等。

住在上層的人,住在下層的人,將要跌落的人。你可以是第一種,你也可以是第二種,但每個人其實都是第三種。

如果每個人都只取自己必須的份額,那大家都可以活下去,這大概也是「垂直自我管理」制度被建設初始時,所勾畫的東西,最接近「烏托邦」本質的東西。

但平均主義在一個垂直結構裡是實現不了的,因為每個人的機會和資源天然不對等。

你仇視上層的人沒有給你多留點酒,可你不會去仇視這個「下層人只能吃上層人殘羹冷炙」的規則。

而且,第0層的人,也許永遠不會知道底下還有多少層、還有多少人。他們會以為那個華美的廚房就是世界的全部,大家都在努力工作,並且生活得很美好。

有些心理防線的垮塌,只要一次就夠了,比如吃剩菜,比如吃人肉。飢餓和生存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理。

沒有人做點什麼嗎?沒有。所有人都在相互猜忌、憎恨、侵奪。

即使在「自發性團結」的實現過程裡,恐嚇與威脅,也遠比道理有效。

不要和上層的人說話,因為他們住在上層,不要和下層的人說話,因為他們住在下層。

那些掀起波瀾的人包括:曾經看透過消費社會的有刀的人(暴力、冷血、親身參與過殺戮),曾經熱愛過藝術的有執念的人(孩子,哪怕是假想出的)、有體制內背景而如今已經對生活絕望的人(癌症患者)、有知識的人(這裡真的「不需要看書的人」嗎?堂吉訶德是一個隱喻)、有力量並且失去了向上攀升繩索的人。

他們恰好是男人、女人、老人、亞洲人、黑人。

有刀的會把有書的當作獵物,直到有書的,也變成有刀的。

成為彌賽亞的要素包括:曾經親歷過底層,跳出來估算過這個制度的結構與運行方式,強悍的同伴,自己暫時置身於較高處握有較多資源,分化上層(給0層送信號),震懾中層(殺死所有覬覦者),動員與施捨下層(50層以下分發食物)。

智者說,最好是非暴力,但我們看到了無限的暴力,和平與契約是一種需要太高時間成本和人性成本的東西,這個地方,沒有成本可耗。

一旦認定「我在為了所有人爭取一個未來」,最反對暴力的人,也會不再吝惜暴力。

如果革命就是為了拯救,那麼最後一個需要拯救的人,和保留革命的火種信號(意大利奶凍)之間,哪個更加重要。

最後的希望,在一個孩子身上。

希望究竟是不是希望,天曉得。孩子究竟是不是男主瀕死時的幻想,天曉得。

你還記得奶凍曾經被送回去過嗎?然後廚師長挑出了一根頭髮。

沒錯,在頂層眼裡,宇宙中最大的問題,也不過就是奶凍裡出現了一根頭髮。

作者信息:

微信公眾號:邵邵的私人書齋

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