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女人碎片》影評:我們真的可以跟痛苦和解嗎?
女人碎片影評最早對這部電影產生興趣是一直關注的一個博主提到了裡面的分娩戲那場,說演得特別生動,她光是在屏幕前看著就想跟著一起乾嘔。果然那一段戲沒有讓我失望,雖然我不至於想跟著嘔,但是Vanessa幾乎是把肺都要嘔出來的模樣和她的慘叫聲估計短時間內都不會從我腦海裡消失。
分娩戲讓人窒息;對,但其實開頭第一場買車的戲就已經讓人感到窒息。窒息感毫不意外地幾乎是貫穿了整部影片:不僅僅是情節的設置和鏡頭的描畫,主要人物關係的構建本身就是讓人頭皮發麻的難受。丈夫和岳母娘,丈夫和Martha,Martha和媽媽,在前30分鐘的平和就跟一層膜似的一戳就破。我以為這層膜破了就能讓影片裡那種大雨將至前的低壓有所平穩,但是我等來的不是爽快的撕破臉,而是消磨彼此耐心,互相折磨的拉鋸戰。失去孩子之後變得支離破碎的Martha;包括她自己在內,每一個人都捏著一小片的她。有人捏著,剛愎自用地堅持著自己的方法想要把她再拼湊起來;有人只是粗心地擺弄著,幾乎要把她捏的更碎;她自己捏著最大的一塊,手足無措地站在原地,被動地陷入個人的痛苦之中。
在孩子去世到Martha和媽媽的「推誠布公」之間的一個小時,好幾次矛盾都以一種不了了之的情形結尾了,這可能也是讓我能感同身受的鬱悶窒息的原因之一;關於碑文的爭吵以Martha單方面負氣離開結束,Martha意外發現丈夫出軌之後,自己出去獵豔沒能走到最後一步,回家面對著磕大了還是喝高了的丈夫的責難只是把菸按在了枕頭上。但是她的憤怒和痛苦一樣在累積,最後在家庭聚會的那段戲上爆發。我很喜歡Martha和媽媽爭吵時的對話,她說「那是我的身體」然後強調,「我在面對」;這也是我在看影片的之前希望能被強調的一個點,是女人本身在面對這個痛苦,而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她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格,被在這種情況下她所面對的社會,社交圈子,家庭多方壓力交織成的一個網所捕捉,她該如何掙脫。其實我更期望是Martha能夠經歷了完全破碎之後自己醒悟(我以為蘋果核那裡就是個隱喻),但最後她還是被她媽媽從母親的身份作為突破口給點醒了;從這裡開始我就有點失望了,因為導演對於女性困境的全面剖析算是點到即止了,接下來的處理就只是強調母性推動Martha的自我修復,中規中矩地演到了最後十分鐘。
那倒霉催的最後十分鐘啊。
從有一個小女孩兒入鏡我直呼不妙,不過心裡還殘存一絲幻想:可能是對Martha小時候的回憶,最後再還原一下她完整的人格;結果,啊,不是,她終於還是有了自己的孩子,還有了一顆豐饒的蘋果樹。
這個「Happy ending」在我看來實屬多餘,能夠與失去孩子的痛苦和解,在我看來就已經是一個很完整很好(要我說,過於好)的結局,為什麼非要再加上個她還是有了孩子,彷彿是在強調幸福快樂對於曾經失去孩子的Martha就是有一個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拍那最後十分鐘就純屬多餘,就應該停在她和母親和妹妹一起回憶過去,至於她的未來如何,沒人知道,也不該被限定成某個具體的模樣。而且,在這樣的單一結局之下,女主人公看上去不像是和曾經的痛苦和解了,而是把痛苦內化了,成為了一個心結;才需要最後的一個完滿結局來暗示,只有這樣,她才能最終放下。
是這部電影對於女性的苦難理解和我的理解出入吧;我認為,電影只是比較片面地強調了母性的角色,好像母性的痛苦被消化之後,女人就能走出困境。可能在導演的想象中就是如此,但事實真的可能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