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遊牧人生》影評:浪跡天涯的一百種理由
遊牧人生影評看片名和簡介,本以為會看到一個底層白人控訴時代的故事,前半截以這種先入為主的視角代入,一直在尋找「經濟因素」的蛛絲馬跡,懷疑越戰老兵只是以戰後PTSD為藉口掩蓋自己的人生失敗,認為因同事患癌早逝而決心「珍惜當下」的女人太一驚一乍……社會主義好學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觀念果然深入腦海。
在我看來,趙婷著意打破這種偏見。電影進行到一半時,當女主fern在聚會上聽到對「遊牧者開著車在路上無所事事」的發言勃然大怒,誠言此時我還覺得她太矯情,不肯承認自己是個loser的事實。後續呈現的三段事實,做實了「我並非被迫流浪,只是我想流浪」的女主宣言。第一段是女主拒絕浸會教堂免費提供的食宿,第二段拒絕親妹妹再三邀請入住,第三段拒絕安定下來的通行流量者提供的農場豪宅。對流浪者而言,分別意味著社會、家庭、朋友提供的支持和幫扶,fern統統拒絕,證明了流浪並非是個單純的經濟問題。
還沒看過Jessica bruder的原著,對流浪者的真實狀況無從研究。我依然相信經濟是流浪生活的重要原因,但只是在趙婷這裡不是。患PTSD的老兵因尋求安靜而寧願睡在曠野,勞作一生的打工人目睹同事的遊艇還停在倉庫來不及享受就死去而決心活在當下,時日無多的癌症患者想盡情享受人生而開車旅行,戰爭、生死、疾病,浪跡天涯可以有一百種理由,迫於生計不得不為之並非全部原因。據說影片中出現的流浪者,除女主Frances之外,都是真人出鏡的真實故事。他們在影片上映之後集體驅車聚合觀看,我想趙婷的鏡頭的確在為他們正名,給了這個群體足夠的敬意。
至於女主fern,她因失去一生所愛而流浪。來自中產家庭的fern在家人的反對聲中「下嫁」石膏廠工人,即使在丈夫病逝之後也不願離開,因為丈夫是無父無母的孤兒,如果她也走了,他的人生就像從來不曾發生過一樣。有些片子卻是需要人生閱歷作為背景知識,年少者大概無法理解女主在聚會上「無禮」駁斥「關心者」、拒絕家人幫扶、拒絕與愛慕者安定下來的叛逆行徑,認為她自甘墮落而不知感激。但如果經歷過失去一生所愛的心死狀態,也許就能理解這種目光呆滯、只想四處遊蕩的狀態,在現代社會的水泥森林中,有多少心死之人行屍走肉而按部就班地活著,fern只是走到了人生的下半程,無所牽掛而大步流星地去流浪罷了。《倫敦生活》中的女主fleabag在母親死後「不知該把對她的愛放在哪裡」,畢竟「愛不會因為一個人的消失而自動消散」,林夕在《再見二丁目》中「原來過得很快樂,只我一人未發覺」中所描述的因悲慟而喪失情感知覺能力的情境,大概與之相似。
悲慟需要時間,這就是我流浪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