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遊牧人生》影評:我是哪裡都不去的吉普賽人
遊牧人生影評拋開《遊牧人生》在北美獲得的盛譽與獎項,當我們單純地凝視這部由中國女導演趙婷指導的電影時,便會驚喜地發現,她在用一種冷硬的氣質散播溫暖,引人沉思。
電影《遊牧人生》以美國經濟大蕭條為背景,講述了一位60多歲的女性在失去丈夫和工作後,成為現代遊牧民,獨自開著貨車橫穿美國西部的旅程。和尋常公路片不同的是,它沒有用一路戲劇性的顛簸與冒險去製造衝突。
它更像一首莎士比亞的短詩,被輕柔地吟唱著,靜水深流地展現著女主與他人的別離與相遇。
趙婷突破了母性中憐憫的氣質與女性視角下的呵護屬性,對於女主在房車裡經歷的艱苦,導演完全以一種平視的姿態,彷彿房車裡氣溫寒冷、空間窘迫、上廁所不方便等問題都於自己無關。正是這種毫無偏袒與關照的視角,讓全片在感情流露時才自然動人。
片中有一段戲,女主從寒潮侵襲的地方驅車到往流浪漢的集中營後,她若有所思地觀察著這個小世界,在一片零散的房車前,朋友們圍坐著篝火閒聊,天邊的太陽灑下怡人的暖光。
她靜靜望著,彷彿這光芒照進了內心,驅散了往日的嚴寒,心也慢慢解凍。這一段看似沒有劇情的表演,卻在導演不動聲色地觀察下,顯得平和而感人。
《遊牧人生》是遊牧民的詩篇,它展示了受經濟影響,處於社會邊緣的人們踏上路途的狀態。它沒有教人「逃離」,而是在鼓勵人們的心要一直「在路上」。
本片的女主始終放不下死去的丈夫,決定通過離開過去充滿回憶的「遊牧人生」,來獲得新生。她在漂流的路上遇見舊友、結交萍水相逢的新朋友、發展了一段曖昧的感情,這些緣分有的悄無聲息地散盡了,有的又峰迴路轉後再遇見。她在路途中想要學會克服悲傷和損失,去直面離別,卻在一次次離別中學會了說再見。
通過這一路上的相遇與別離,導演在用人的「流動性」去推及心的流動。讓身體先流動起來,心才會慢慢流動起來,心流動起來了,凝固在心底的人才會流動起來。所以當心「在路上」時,家的概念也是流動的,哪裡都是家,哪裡都是歸處。
日本著名服裝設計師山本耀司寫過一首小詩:
想要去旅遊
想要一個人待著
想去遙遠的
沒人知道的地方
煩惱的時候
打打電話 見見朋友 喝喝咖啡
我是哪裡都不去的吉普賽人
在影片的最後,女主又回到了之前的傷心之所,她彷彿還沉浸在部分過往中。但作為觀眾的我們,已經明晰了一個道理:就算不去流浪,只要讓心「在路上」,我們也能是一個「心有所依」的吉普賽人。
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