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遊牧人生》影評:趙婷導演製造出了憂傷的氛圍,但我並不為之觸動
遊牧人生影評趙婷導演用偽紀錄片式的拍法,更多地聚焦在「房車族」的生活狀態上,碎片化的拍法展示了這些人生活在路上的百態。
原書作者傑西卡-布魯德通過她的紀實文學發問,這樣的一群人,是生活在世界上最美好、最富有的國家麼?中文版給這本書定義為羈旅漂泊之人的真實流浪記,經濟大衰退期的深刻反思錄。
但是抱歉,我一點兒也沒有被這樣的故事所打動。
首先,美國當然不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最富有的國家。這件事Aaron Sorkin已經在《The Newsroom》裡面告訴我們了。美國是一個貧富差距巨大的國家,右派的崇尚自由,認為每個人的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艱苦奮鬥的價值觀依然是這個社會的主流。
全世界大部分的底層勞動人民獲取報酬的方式都繼續相同: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為生。這些工作大多較為簡單、容易上手、機械重複、可替代性很高。但對不起,同等工作下,美國工人的時薪和工作條件依然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優厚的之一。
就拿我曾經生活過的佐治亞州的薩凡納市為例。我住在遠離downtown的一個中高端小區裡,和室友合作2b2b的房子,算上水電網,物業費,一個月700刀也足夠了。本地的餐館,當waiter, full time的工資加小費,隨隨便便200刀。一個月如果按上22天班計算,這也4400刀了,這已經是一個很低的住房/工資比了。當然,因為美國的基礎設施現在不如我國發達,衣食住行上,行會花費更多。比起我們國家每個城市都覆蓋密集的交通網,美國沒有車真是寸步難行,而且也會有人身安全上的危險。每個月的汽車保險和耗油是一筆開支,但講道理,美國的油是真的便宜!
說了這麼多,其實想表達的一件事是:如果你是一個認真工作,踏實肯幹的美國人,你的生活根本就沒有那麼糟。美國的洗碗工、快遞員、外賣員、服務員的生活水準,一定是會被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同行們羨慕嫉妒的。
那麼經濟危機對他們有什麼影響呢?也許他們中的許多人貸款買了大房子,房地產崩潰後他們無法還貸。是的,華爾街的精英們點燃的炸彈最後分攤到了這些普通人身上,但是這不就是美國人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喜歡提前預支未來所必須承擔的風險嘛?我實在是無法同情這樣的人,因為他們明明過得比我還要好。
影片裡的房車族,他們和普通的流浪漢是不一樣的。當然,普通的流浪漢我也不會同情,他們大部分人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到這樣窘迫的局面的,說白了還是個人選擇問題。
房車一族,他們風餐露宿,他們吃不好穿不暖,確實很辛苦,但是請問他們難道沒有選擇麼?影片裡的女主不止一次,不止一個地方,可以選擇留下來,但是她並沒有。相反他們可以在路上遊歷各種各樣的地方,感受文化、歷史、自然,這可能是無數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夢寐以求的。
女主弗恩有次車壞在了路上,無法支付高額的修理費,跑到她妹妹家借錢。這個故事告訴我什麼呢?
告訴我人的本質就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美國太自由了,美國人民也很nice,大部分人非常熱情,也樂於幫你一些小忙,但遇到大困難時,你還是得求助於自己的家人,就是所謂最親密的社會關係。而這時候,其他人是不會管你死活的。This is American freedom, free to live and free to die. 那麼問題就來了,一群只在一個地方打上幾天零工,又沒有技術加成的人,憑什麼應該過得好呢?憑什麼應該賺得多呢?我要是餐館老闆,我都不想招這種人,幹幾天就走,那我隨便找個本地人,願意長期乾的,難道不好麼?如果社會需要描繪房車族生活的艱難,並為之哀嘆,我只能說,那其他人呢?那個給了他們工作的雇主難道不值得心疼,不值得鼓勵麼。
眾生皆苦,誰都別賣慘。
所以這幫人的問題就在於沒有穩定的社會關係,他們游離在這個龐大系統的邊緣,因此也沒有享有良好的生活條件。但是抱歉,這依然是他們自己選的。生活就是一次次的等價交換,你總得失去點什麼。
我想起以前在中餐館打工送外賣的日子,每個假期的時候,我用打工賺的錢加上家裡人給的生活費去美國四處遊歷,波士頓、芝加哥、西雅圖、甚至阿拉斯加。但每次出發前,我都要找好替我班的人。餐館的老闆夫婦都是福建人,他們十幾歲去到美國,身無分文地走在紐約的大街上。每次出發前,他們倆都會讓我多拍點照片,回來之後聽我講沿途的見聞,津津有味。他們在美國生活了二十年,每年只休息三天:國慶節、感恩節和聖誕節,從來沒有到哪裡去玩過。作為辛苦工作的補償,他們現在在薩村有三套房產,自己住在郊外富人區的一座上下一共4層的大house裡,手裡握著幾十萬刀的股票,並育有三個可愛的孩子。他們過得幸福嘛?我覺得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唯一合適的評判標準就是去問他們本人覺得是否值得?是否可以繼續堅持下去?
羅振宇在十三邀裡說了一句話,我很贊同。他說,生活就是一場跑反,每個人都在拼命地一路狂奔,沒有人顧得上其他人。
房車族們跑得好不好,累不累,問他們自己。還願不願意跑下去,是否會在哪裡停下來,問他們自己。他們會照顧好自己的,沒必要用這種憂傷的調調,這是美國人自己的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