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怒海戰艦》影評:再好的演員也救不了爛劇本(尤其劇本還是他寫的)
怒海戰艦影評文/ 五喬
**本文已發表在《北京青年報》,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乍看起來,《怒海戰艦》是一部頗有野心的電影。影片由奧斯卡獎得主亞倫·施耐德指導,並由好萊塢演技最佳的明星之一、「完美先生」湯姆·漢克斯擔綱主演。影片的敘事格局(全片基本都在戰艦上)以及漢克斯的角色身份馬上讓人聯想起漢克斯近幾年的口碑電影,如《薩利機長》(2016),《菲利普船長》(2013)。影片的二戰題材更讓人不由聯想《拯救大兵瑞恩》,電視劇集《兄弟連》、《太平洋戰爭》這幾部湯姆·漢克斯出演或製作的經典作品。但仔細查看下影片主創的履歷,卻馬上出現幾處「疑點」:導演施耐德雖得過奧斯卡,不過是最佳短片獎,過去的十五年中,他只指導過一部故事長片(《自己的葬禮》2010),《怒海戰艦》是他的第二部電影。不過最讓人為影片質量捏一把汗的,還是影片的編劇:此片竟然是主演湯姆·漢克斯執筆編寫的。
而劇本恰是本片最大的短板。全片的故事非常簡單:漢克斯飾演的艦長需要帶領一支盟軍艦隊穿越北大西洋,在沒有空中保護的危險下,保護艦隊躲避納粹潛艇的攻擊。當然,簡單的故事不代表影片一定就不好看,好的電影仍然可以通過人物刻畫,節外生枝等等技巧來把故事複雜化。《怒海戰艦》雖然在諸多的戰爭場景中保持了快節奏的緊張氣氛,但單薄的劇本顯然無法撐起90分鐘的片長。最終影片不得不依靠各種元素的重複來填滿電影的時間。重複的情節——一遍又一遍的納粹潛艇襲擊只有在規模上與上一次有所不同,艦長漢克斯處理的方式也似乎只有控制艦船往左轉或者往右轉。沒有故事自然的起承轉合,取而代之的是一次次的襲擊之間的標題卡,來告訴觀眾現在是週三還是週四;重複的對白——影片大部分的對白是各種船員傳達湯姆·漢克斯的指令,就連漢克斯的指令也主要集中在向左打輪還是向右打輪,各種術語、黑話,雖然可能給軍事迷帶來快感,卻讓我完全摸不到頭腦;重複的音樂——幾乎每一次畫面上出現納粹潛艇時,配樂都會重播一段類似鯨魚聲的鬼魅旋律,讓我嚴重懷疑影片是不是想學巴甫洛夫訓練他的狗一樣,想讓觀眾一聽到這段旋律就身體產生不適。
湯姆·漢克斯在艦上的飲食,是故事關注的一大焦點。似乎每一次襲擊之間的短暫喘息,都毫不吝嗇的給了這條故事線。艦上的黑人廚師(為數不多的幾位非白人角色)一次次給漢克斯送來餐飲(影片似乎很在意觀眾記住漢克斯的食譜,不然為什麼每一餐都要來一個特寫?),漢克斯一次次的告訴廚師他沒時間吃飯,但卻有時間默念一段禱告詞。直到這位黑人廚師在一次襲擊中去世,另一位黑人廚師給他送飯來的時候,漢克斯才突然感悟斯人已逝。這只是影片試圖給漢克斯的角色製造深度的失敗嘗試之一。影片開始還有一段不痛不癢的「浪漫」橋段,漢克斯(64歲)向伊麗莎白·蘇(56歲)飾演的女友求婚。可惜這麼美好的夕陽戀,沒有被賦予更多的價值,我們不知道他們倆人到底是離婚、喪偶,還是初戀重逢。如果伊麗莎白·蘇的面孔沒有在影片結尾處以閃回的形式出現在漢克斯的腦海中(暗示給他抗擊納粹帶來些許勇氣?),我簡直早都忘了這個人物的存在。影片還用了很多強扭的宗教元素,比如聖誕樹上的天使,漢克斯每次吃飯前(準確的說是」不「吃飯前)還有睡前的默禱,以及納粹軍官魔鬼樣的聲音通過電台發來的警告,這都讓片子帶著令人生厭的傳教感。
不過與主演漢克斯的角色比起來,戰艦上剩下的角色簡直單薄到只剩下了一張面孔和一個名字(甚至大部分的時間他們的名字我也沒能搞清)。而他們的存在,似乎也只是為了重複艦長漢克斯的指令而已。要說角色存在的價值,他們甚至比不過另一部漢克斯主演的影片《荒島餘生》中,漢克斯幻想出來的排球Wilson。相比於配角的塑造和開發,編劇漢克斯很顯然更注重台詞的專業性,這從影片中大段大段的航海專業台詞中可以看出。多數好萊塢電影,當涉及到專業性很強的內容時,編劇會有意識把專有知識通俗化,讓普羅大眾可以將關注點更多的集中在故事和情感,而不至迷失在聽不懂的名詞裡。湯姆漢克斯卻真實還原了海員們在戰鬥中應有的話語以及大宅門傳菜一樣的反反復復,完整配置了數字、單位、還有那些含義不清的圖表、儀器讀數,讓我懷疑漢克斯的目標觀眾群是不是那些有過航海經驗的老兵。
《怒海戰艦》在美國本計劃6月12號影院上映,因疫情原因,製片方將影片的放映權賣給了Apple TV+,電影片頭也被打上了」蘋果電視原創「的標籤。Apple TV+自去年上線以來,正式加入了美國網絡播放平台的戰爭。但不同於Netflix、Amazon這種已經深入人心的品牌,也不同於Disney +這種靠著悠久歷史、坐擁眾多片源的「深兜」平台,Apple TV+不租別家作品,堅持自家原創。可與別的平台上百上千的片源比起來,Apple TV+目前只有屈指可數的幾部電視劇集作品。雖然財大氣粗的Apple砸重金雇佣了一眾好萊塢一線明星、導演、編劇,但目前製造出的作品都是不溫不火,可看可不看的作品。其中曝光率最高,明星最多的《早間新聞》今年初還在金球獎頒獎禮上被主持人瑞奇·熱維斯嘲諷了一把(他說你們這些給Apple打工的明星就別來教育老百姓什麼政治正確不正確了,Apple就是一家在中國剝削廉價勞動力的黑心工廠。)《怒海戰艦》像是一部為Apple TV+量身打造的作品:看起來靠得住的導演明星,實際上半生不熟的劇本,表面上的大製作,實際上流水線水平的視覺效果(片中的很多戰爭場面就像是遊戲裡的動畫場景)。電影中後段還出現了低級技術失誤:有一段聲音和畫面出現了不同步,漢克斯的嘴型和台詞突然對不上了。這一段雞蛋裡吃出骨頭的橋段,不僅象徵了Apple產品在過去十幾年來給我留下的個人印象,也很諷刺的總結了《怒海戰艦》的整體質量。你可能注意到了這個技術失誤,也可能沒注意到,但你介意嗎?可能並沒有。因為當電影進行到這裡時,已經沒有人會想要拿《怒海戰艦》去和《拯救大兵瑞恩》對比。《怒海戰艦》是一部注定會被人下個月就忘記自己甚至看過的作品,就像是目前Apple TV+上所有的作品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