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遊牧人生》影評:遊牧人生
遊牧人生影評人生是一段長長的旅行,我們一直以為在到達目的地,其實只是一直在路上,直到人生的終點。如遊牧民般流浪的房車生活,充斥在公路上,來自自然的,人群的,撲面而來的孤獨感。在現實的粗糙和詩意的悲傷中,領略自然的無窮和生命的有盡,看四季輪換和日月交替,感嘆生命的無常。沒有傳統電影的分段式的遞進,平平淡淡的,像看完了一生,卻只能感嘆:悲傷,孤獨。上一次看到這種悲傷的詩意還是「霧中風景」,無法平息的悲傷和孤獨夾雜著侵襲。對群體的關注,對社會的思考,對生命的解讀,跟隨鏡頭穿越西部世界,大廣角下的西部的空曠感,那種蒼涼,孤獨,悲傷,久久的迴盪。沒有驚心動魄或曲折的劇情,這部片子營造的身臨其境的孤獨感滲透著屏幕前的觀影者。
Nomadland&Homeless
Nomadland翻譯是遊牧地。Homeless,無家可歸的意思。「只是無房可歸,不是無家可歸。」家的概念遠不是房子的狹隘,但是人解讀房子的概念就是家,就像人說,Homeless。人類從最早的群居生活發展成個體的獨居,這是人類的進化,卻也是某種喪失。喪失了群體意識的家的抽象,得到了個人主義的房子的具象。現在的人花一輩子的積蓄,負債累累,就為了住上一棟消費不起的房子,尋找一個穩定的「家」,沒有房子的婚姻是不幸福的,沒有房子的人生是可憐的......這不是美國的現狀,是當代社會的現狀。跨越大半個地球,這種社會現狀的共鳴值得深思。
自由&本分
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中探討的:人應該如何度過他的一生?
「我的社會福利只有550美元,我一輩子都在工作,我從12歲開始工作,生了兩個女兒,如果我過上房車生活,可以旅行,一輩子都不用工作了。」這段話對我的衝擊太大了,在體制中本本分分的一輩子,到頭來什麼也不是。「這一輩子見過了太多,人生完整了。」自由的概念是什麼呢?是身體的還是心靈的?看過多少才算完整的人生?人的本分是社會的職責還是自我的滿足?
然而人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矛盾體,不安於現狀卻也不想或無法擺脫現狀。在巨大的不滿中日復一日,直到到了某個年紀像一頭失去思考的黃牛,累死或者病死。
生&死
現實其實是,生。
生活,生命。看似鮮活的一切。
虛妄,理想,其實死。
人最理想的狀態肯定是死,沒有痛苦,沒有記憶,沒有悲傷。可是更多時候我們是在生,痛苦,掙扎,悲傷。甚至為了不讓別人忘記自己愛人的存在,而痛苦掙扎的活著。死亡,如同黑暗,五感失靈。但活著的意義就是五感,重逢和再見。我常常覺得生命是悲傷的,因為在心靈要不斷的體驗重逢和離別,而沒有永遠在側的人,就算可以再見,依舊還是會告別,循環往復。那是一段孤獨的旅程,直到抵達了盡頭。在身體上要體驗物理的病痛,體制的摧殘,世事無常......
可是總有人因為各種理由仍然奔赴,一如此刻悲傷的碼字。「獻給不得不在路上的人」也許還會再見,也許永不再見。
(相比於國產很多矯揉造作的文藝片,這個片子給我的震撼遠不止一點點。很多人把文藝片做的充滿哲學,充滿符號和深沉解讀,放個屁就差說是藝術的行為,我覺得故事永遠是電影的核心。淺顯易懂,卻處處都是可以解讀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