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鑰命監獄》影評:重點在逃離,不在比勒陀利亞
鑰命監獄影評這電影特別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的題材和背景,是非常政治化的,但它的處理形態和敘事類型,又非常去政治化。
就是說,它建立在一個特別宏大的背景和前提里,建立在一個國家、兩個族群、一段歷史和一種未來的變革序幕之上,它與這些東西息息相關,它因為這些東西的意義而獲得更高的意義,但它作為一個故事,真正注重的並不是這些,它注重的是故事性本身,是情節至上、戲劇衝突至上、觀看體驗至上。
它不是要討論自由、平等、獨立、和解這些概念,它要再現的是一個具體的、作為懸念的「通往自由的籌謀」,究竟能不能安全達成,是用這個達成過程裡的驚心動魄抓住觀眾。
種族隔離有多流毒深遠,在電影中反映得並不清晰,導演只是通過從法官到獄長到警察,這一系列國家暴力機關人員的傲慢和兇暴,將之具象化,再讓他們在施暴中把「你們這些白人曼德拉」的稱呼掛在嘴邊,從而點出這份醜惡面目與背後的制度邏輯息息相關。
歸根結底,它的題眼在「逃離」,而不在「比勒陀利亞」。
比勒陀利亞可以換成任何一個東西,就像很多經典作品曾經使用過的那些:肖申克國家監獄、狐狸河國家監獄、塔科夫、德黑蘭、絕命鎮、克隆島…...
所以它壓根不需要進行什麼人物內在動機的鋪墊:
為什麼兩個上流社會出身的年輕白種人,會投身於黑人解放運動,這本身其實是個相當有意思的命題,近似於社會學家口中的選擇效應(selection effects),比如男主和他的黑人女友,是因為他跟黑人戀愛了,所以才會想到為黑人追求平權,還是因為他在為黑人追求平權,所以交了一個黑人女友來實踐證明自己的態度?
上述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是不需要回答的,本片直接安排他們開始為最正義的事業而奮鬥,他們一出場就已經具有了最正確的三觀。
因為這些勞什子對故事來說無關輕重,只是一個前文本、一個對需要「逃離」的環境的導入。
所以相比於「為什麼要抗爭」,反而是「為什麼要逃離」交代得比較清楚:
「代價超出我們想象」,說明不是求仁得仁、想好了要去坐那麼多年牢。
一被判刑後就試圖跳窗,說明並不認為把牢底坐穿就可以喚醒民眾。
更何況還有對親情的渲染,有人被迫與兒子骨肉分離,有人惦記著父親的身體。
所以獄外世界黑白分明,獄內世界反而更錯綜複雜一些,政治犯和刑事犯,激進派和穩健派,獄警裡有老謀深算的,有心理扭曲的,也有腦滿腸肥笨拙不在線、可作為弱點來突破的。
所有的越獄戲,不都是把「監獄裡的生活」作為一段相當加分的看點來用。
所以那場發生在政治犯們之間的、關於要不要越獄的爭論——「必須讓種子在泥土裡腐爛,才能收穫枝頭的果實」還是「不反抗就是幫凶,任何做法都是跟魔鬼的妥協」——也很快以前者默許了後者、祝福了後者、甚至幫助了後者而團結地告終。
但是請不要誤會,我沒有任何貶損此片的意思,我只是建議大家找到它的確切打開方式,將之作為一部出色的類型片,而非一部政治批評電影來觀看。
因為它真的很好看。
在最後那個曠野間的筆直公路上一往無前駛向天邊的空鏡頭出現之前,每一次嘗試、每一次藏匿、每一次模擬演練、每一次小意外、每一次小意外後的應急補救、每一次敗露在即、每一次有驚無險,看守每一次隔著鐵絲網的鷹視狼顧和每一次突擊搜查,都能有讓人窒息之感。
那一場真正的出逃,每一扇門的打開、每一段插曲、每一絲聲響、每一個鎖孔的插入和旋轉、每一場時間差、每一次三人試鑰匙時表情的反打特寫,都讓你呼吸急促血壓飆升並且止不住地在心裡碎碎念:擔心他們來不及,擔心他們出問題。
當然,因為這裡的核心懸念是「他們會不會被發現」而不是「他們會不會被攆上」,看守的警覺和追緝發生在他們已經逃走之後,所以「任務倒計時線」並不明顯,所以我的坐立不安程度,還是比不上當初看《逃離德黑蘭》。
相比於很多相近題材裡使用的地道,以及地道所能產生的隱喻(《肖申克的救贖》——一個人逃出牢籠、飛向廣闊世界的通渠),「鑰匙」這個小玩意兒,本身的象徵意義確實更吻合南非:洞穿人種隔離的門、解開橫置於不同族群間的枷鎖。
更何況做鑰匙、用鑰匙都是屏息靜氣的精細活,所以它有意無意間加重了揪心程度和緊張氛圍。
更何況鑰匙、放置鑰匙的區域、配合鑰匙使用的手柄圖紙黏合劑等等等等,來自於各種不入眼的材料和小道具,對這些東西的採集、裝配、發明和使用,也暗示了「世間萬物都是反抗暴政之籌碼」的積極寓意。
「保持這份憤怒,它能使你不會忘記外面還有一個世界。」
考慮到主演是丹尼爾?雷德克里夫(哈利波特的飾演者,所以中途我時常跳戲,錯覺他會氣質掃帚或者變出一輛夜騏拉的馬車飛出高牆),我們大概可以說:
只有對自由的渴望,才是這世界上最大的魔法石、火焰杯,才是這世界上最大的霍格沃茨。
「不要習慣了黑暗就為黑暗辯護」——曼德拉。
作者信息
微信公眾號:邵邵的私人書齋
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