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遊牧人生》影評:應該叫
遊牧人生影評看完《遊牧人生》最明顯的一個感受是這名字翻譯錯了,得叫《不依之地》。
老無所依和老不肯依,一個被動,一個主動,倆境界。
雖然女主透露過退休金養活不了自己,但絕對沒往社會棄子的苦大仇深上套。
實際上女主可以棲身的屋簷有很多:閨蜜的自建房、親姐妹的客房、新情人家、以及與亡夫的故居。
Ta們堅持上路的遠因,還得追溯到嬉皮士那一代的遺產。女主自小的反叛全片也是沒少渲染,她耿直的在妹夫家狠懟地產商人那一場可見一斑。
趙婷是不是也犯了「跨階級美化病」,到這裡就存疑了。
本來我很驚訝這種質感的電影裡,這幫老年流浪者,居然既沒因為老年人脾氣古怪吵嘴翻臉,也沒表現什麼老年病痛陰魂不散的干擾。這兩個因素只在那個吊臂老奶奶身上蜻蜓點水了一下,顯然不夠。
而女主懟了房地產商忽悠老百姓舉債買房以後,緊接著就從妹妹手上借到一大筆錢去維護自己的房車——這不也是告貸去消費自己承受不起之物麼!
被「消費主義」套路了、和被「理想主義」套路了,有啥高下之分?
主演麥克多蒙德真是一張漂亮的「電影臉」,開篇幾場就一掃「三廣」樹立的剽悍印象,你完全跟著她的語氣眼神走了——這波瀾不驚的哏勁兒,到更像《冰血暴》裡的女警老了。
這電影的配樂詩朗誦感,不知道是不是馬力克的嫡傳,反正趙婷在《騎士》裡已經是這樣了。
看這部電影,一直伴隨著各種所謂「令人愉悅」的聯想。
比如,退休後四處打工的老姐妹相互扶持——《天水圍的日與夜》;隨夫遠嫁多年,丈夫先亡、卻逡巡故地不願離去——《密陽》;女主向人解釋,父親曾教誨:故人沒人掛念,就會徹底消失——《尋夢環遊記》;這些「不依者」流浪到死的心性,與其說缺錢、沒房,其實更多是精神渴望出走的餘勇——《燃燒》裡的「飢餓說」;產業收縮急劇退化的工業小鎮場景——《鋼的琴》;癌症晚期的吊臂老奶奶回想自己當年上天入地見證人間壯景的高遠目光——《銀翼殺手》仿生人的雨中獨白。
劇本上其實有些擔心趙婷的功力。
《騎士》的行雲流水,好在沒什麼前因後果需要勾連,當下即是。而這部新作裡龐雜的人物都跑出來陳述各自的「前傳」,編劇時似乎無力全部擺平,於是藉互訴衷腸、上價值觀的套路交代劇情的段落還挺明顯。
另一個個人消化吃力的點是,電影對空間和時間的交代並無效力。大到女主遊牧的據點之間關係,小到一處營地本身的空間情況,甚至女主房車內部構造,都令人摸不著頭腦。這方面可以參看最新後浪引進的漫畫《戰後風景》,腳本是一位導演寫的,場景固定在一個房車營地,劇力更強。
時間上,全片在扣春去冬來又一春的循環之上人世的變遷,但除了最後女主回到Amazon、以及自助倉前和故人告別暗示了這些人的「候鳥」生涯以外,中間的各種在城鄉冷暖乾濕地之間穿梭,對不起很沒體感。
還有個巧合的事,這兩天看了好幾個關於勞工階層的作品。「副本製作」出版的胡安焉寫的《派件》,記敘了作者2018.3-2019.12期間在北京通州兩個快遞公司供職的事。這個人寫東西有一種厲害的「中性感」,情緒的中性、立足點的中性、觀者和被觀者之間的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