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遊牧人生》影評:困境、傷痛與孤獨之詩

遊牧人生影評

《遊牧人生》,被2020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列為「必看影片」之一,同時,也獲得了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以及多倫多電影節最高獎——觀眾評選的「人民選擇獎」的第一名,而這部被諸多獎項加身的電影不過是旅美華人導演趙婷的第二部作品。

隨著預告片的釋出,女主角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的身影出現在美國西部大地上,沉靜的音樂緩緩流淌,這部電影也成了許多影迷朋友的期待。直到今天,《遊牧人生》也成為了我在2021年觀看到的第一部電影。

觀影感受如下:

1.電影的完成度非常之高,不像新人導演的作品,也不像是華人導演的作品,這完全是一部純粹的美國電影,對於異國導演來說,完成這樣的作品並非易事,需要對美國的文化、社會、人們的思想觀念有極其細緻的了解;

2.電影表現出一種強烈的疏離感,觀眾和電影主角永遠保持著一段距離,你好像永遠沒有辦法靠近她,了解她,而當我們以為故事要接近她的時候,鏡頭又跳切到寬闊的公路和風景中去。這種疏離感與電影的整體故事、影調氛圍有著很好的貼合度,但也難以使人代入電影的情境中去,因此,我傾向於認為,本片的最大優點也是它的最大缺點,電影需要這種疏離感,這是導演有意為之,但連貫性也會被稍許破壞;

3.在某些時候,感覺自己正在看的不是劇情片,而是紀錄片,那些面面俱到的瑣碎展現,真實、動人且充滿力量,女主角芬恩在工廠打工、四處投簡歷、車子爆胎求助、停車被人趕走被告知不能過夜、在自己簡陋的房車裡解決排洩問題……展現真實,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4.看著女主角芬恩開車途徑荒野、森林以及浸泡在河流中時,我產生了一種非常舒適感覺,可以稱之為治癒感,而整部電影也彷彿具備著某種撫慰人心的功效,也讓我相信,自然對人類是有治癒力和淨化力的。

困境

當芬恩和朋友的孩子聊天,被說起「我媽媽說你無家可歸」,芬恩的回答是否定的,她說自己是無房可歸,不是homeless,而是houseless,所以她選擇了這樣的生活——將麵包車進行改造,以滿足居住需求,同時,她也可以不受居住地的限制,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所以,隨著鏡頭的跟隨與展現,我們可以發現這位女性的現實處境:年齡偏大、低收入、無穩定工作、無固定住所(但後來電影中展現了她過去的房子)。

基於這樣的現實,或許稱之為困境也毫不過分,之後也展現了她所從事的工作,包括商店店員、餐廳服務員、景區服務生、流水線工人、建築裝卸工……無一例外,都是相對臨時的工作。

而跟隨芬恩,我們也看到了一整個群體,他們可能遭遇了坎坷、失敗,亦或是精神上的創傷,但他們也都和芬恩一樣,選擇了公路生活,這和凱魯亞克的「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是有所不同的。

當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分享時,這樣的漂泊生活對他們來說更像是一種癒療的方式,一種對於現實困境的反擊,彷彿在表達一種自由精神——樸素的物質生活並不能阻攔我們對於美好的嚮往,相比於富足的有產者,或許我們才是更自由更浪漫的一方。

在許多年前,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種說法,在漫長的人類歷史,我們的祖先一直是遷徙的,而到了農耕文明開始才有了安居樂業的概念,人類開始依賴土地,同時也被土地所困,直到今天我們被城市所困,被房子和貸款所困。

因此,在觀看這部《遊牧人生》時,我總覺得在看一部屬於未來的電影,因為我堅定地認為,在未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主動過上「公路生活」,在有限的生命裡獲得更多的經歷和風景,這的確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

傷痛

對於芬恩來說,她的旅程是有治癒屬性的,當她坐在岩石上看著遠方時,當她赤身浸泡在河水中……這份平靜和安詳完全可以透過銀幕傳遞給觀眾。

有傷痛才有治癒,這份治癒也是相對於她的傷痛而言的。芬恩的創傷則是丈夫的離世,但她仍然深深愛著他,所以芬恩也始終將戒指戴在手上不願摘下,而從電影所展現的信息來看,芬恩與丈夫的婚姻應該算是兩個獨特之人的高度契合。

傷痛在某種意義上是困境的近義詞,而這個部分的展現依然是,由個體傷痛進入群體傷痛,由個體困境進入群體困境。

一個帶有失落感的群體,有人失去至親、摯愛,有人遭遇過或者正在遭遇病痛,但他們依然試圖從旅程中獲得慰藉。

孤獨

有很多次,其實芬恩是可以暫時定居下來的,在她的朋友家、妹妹家,以及她在路上遇到的「夥伴」,他們都誠摯地邀請了她,但她的反應是拒絕,或者暫時小住,然後繼續上路,在「夥伴」家更是從睡夢中醒來,回到車上繼續睡。

她是在害怕什麼嗎?會不會是怕自己沉湎於這樣的溫暖而無法繼續上路?包括到電影的最後,展現了她曾經的住所,她也完全可以繼續留在此地,但是,她還是毅然選擇出發。

一開始我們可能會覺得她是被迫選擇了一種孤獨的生活,後來發現,她是主動的,她和孤獨是相互選擇的,或者說,她本身在電影中已然成為了孤獨的代言。

不知道《遊牧人生》會不會在奧斯卡有所斬獲,但我非常確信,這部電影在整個2021年都是不可忽略和錯過的,也許你未必會有代入感,覺得那種生活距離你非常遙遠,但電影所流淌出的氣質依然平靜且迷人,猶如詩篇,展現了當下美國社會的一小塊部分,同時,它也是具備未來感的,有啟發性的,既是困境,也是反抗,既是傷痛,也是治癒,既是被孤獨,也是選擇孤獨。

我們是不是一定要有固定的住所?是不是一定要過那種上學畢業工作結婚生子逐漸老去的生活?當我們老去之後是不是只能帶孫子或者去養老院?我們要如何治癒我們生命中的挫折與傷痛?我們可不可以對那種一成不變的生活有所反抗?我們要怎麼才能在有限的生命裡得到更多的經歷和故事……

也許,再過三年,五年,十年,我們再回來看這部電影時,它依然能給出一點稱不上是答案的答案。

-END-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